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0828098489

    吳三桂等人發動的起事,雖然打出了“興明討虜”的旗號,贏得了不少漢人和對滿清朝廷心懷不滿的人支援,得以在短短的時間內席捲長江以南地區,但由於他曾經親手引清軍入關,親手殺害永曆帝,實乃無以自圓,所以並未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援。

    再加上其根本目的在於搞分裂割據,起事諸將皆為其朋黨,吳三桂一死,登時土崩瓦解。所以其失敗是必然的。

  • 2 # 白玉湯1975

    清軍入關以後,受到漢族民眾的頑強扺抗。清政府於是對於漢族官員採取分化瓦解政策,對投降清朝的漢族官員封以高官厚祿。“藩”是指封建王朝時期王的屬地,“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這三個人本是明朝邊將,降清之後,為清政府南征北討,立下汗馬功勞。滿清政府在北京建立政權後,三人皆被封王,享有很多特權。

    這三個藩王各自擁兵自重、專橫跋扈、割據一方,而清廷還得每年支付他們二千萬兩的鉅額軍餉,當時有“天下財富,半耗於三藩”之說。

    三藩之中又數吳三桂勢力最大。其在西南飛揚跋扈,藉著清政府允許其掌握大量兵權之機,私自鑄錢、煮鹽。不經吏部批准,往各地擅調官員,暗地裡購買武器,操練兵勇。

    康熙十二年(1673),靖南王耿仲明死了,由他的孫子耿精忠承襲王位。平南王尚可喜已經年邁,其上書朝廷,祈求返回遼東老家養老,讓兒子尚之信承襲王位。

    年輕的少年天子康熙剷平了鰲拜一黨勢力之後,早已有心削平尾大不掉的三藩勢力。這次正好是個機會,他下旨批准尚可喜告老還鄉,但不讓尚之信接替爵位。這樣一來,同時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

    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的態度,就假裝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

    二王的奏章送達朝廷,眾臣都已看出吳三桂等人的用意,但是在應對之策上分成了兩派,多數認為應該好言安慰,不要撤藩,怕逼反三王。只有少數人認為吳三桂等早有反心,不如快刀斬亂麻,強硬到底。

    康熙贊同強硬削藩,決定召三藩進京。如若他們來了,就證明沒有反意。如若不來,一定心懷不軌。果然三藩接旨後均稱病不來京城。康熙帝馬上下旨,裁撒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二十八日,吳三桂殺了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要“伐暴救民,順天應人”,公開打起了反清復明的旗號。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耿精忠反叛。康熙十五年(1676)三月,尚之信接受吳三桂冊封的“招討大將軍”封號,參加反叛。

    先後加入叛軍的還有云南提督張國柱、貴州提督李本深、巡撫曹申傑,廣西提督馬雄、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總兵譚洪,陝西提督王輔臣,河北總兵蔡䘵,襄陽總兵楊來嘉……。

    三藩之亂,人多面廣,聲勢浩大,舉國震驚。不過康熙皇帝並未驚慌,表示對三藩堅決鎮壓,決不手軟,並決定以吳三桂為重點打擊物件。康熙帝調兵遣將,令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分兵荊州、常德、武昌、嶽州,鎮守湖廣;調西安將軍瓦爾喀進駐四川,堵住吳三桂入蜀之門;任莫洛為經略,赴西安防範西北叛軍。

    吳三桂根基深厚,勢力強盛。剛一開始叛軍打得很是順利,一直打到湖南境內。吳三桂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狂妄的他要求康熙劃長江以南土地給他,以“裂土罷兵”。(老吳啊!你戰略眼光不足啊!沒有膽略啊!過江、過江打啊!劃江而治必敗啊!)

    康熙皇帝毫不動搖,一面集中兵力在湖南和吳三桂較量;一面下旨恢復尚、耿二人的藩王稱號,從叛軍內部瓦解敵人。這一下吳三桂的日子就不好過了,雖然,開始打了些勝仗,畢竟是以一隅之力對抗全國,軍事力量漸漸被消耗。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起來,轉身就又投降大清政府。

    吳三桂又苦苦支撐了幾年後,自知處境不妙,就在衡州(今湖南衡陽)南郊築壇祭天,自立為帝,國號為周,改元“昭武”,也過了把皇帝癮。

    這樣一來吳三桂終於拋開了“反清復明”的面具,野心也昭告天下,支援他的人更少了。他也自知時日無多,便開始了荒淫無度的帝王生活,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五個月功夫,便一病不起,最終病死於長沙。

    吳三桂一死,叛軍節節敗退。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三桂孫子吳世璠自殺。

    康熙帝最終平定了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統一了南方。

    三藩之敗,已我來看必是天數。吳三桂起先服待明朝,後來一度倒向李自成,又叛降在清軍麾下,最後又造清朝主子的反。這樣一個反覆無常之人如若得勢,天理何在。

  • 3 # 氵半先生丶日記

    北部淪陷之後,明朝的潞王常淓、福王由崧,都避難南來。當時眾議,因潞王較賢,多想立他。而鳳陽總督馬士英,挾著兵力,把福王送到儀徵。眾人畏懼他,只得立了福王,是為弘光帝。士英引閹黨阮大鋮入閣,而把公忠的史可法排擠出去,督師江北。正人君子,非被斥,即引去。弘光帝又沉迷聲色。南都之事,就不可為了清朝的能入關,也並非全靠自己的兵力。佔據北京,已為非望,如何會有吞滅全中國的心理呢?所以世祖入關後,給南方的檄文,還有“明朝嫡胤無遺,勢難孤立,用移大清,宅此北土。其不忘明室,輔立賢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之語。

    然而南都既不能自立,清朝就落得進取。當清兵入北京之後,即已分兵打定河南、山東、山西。及世祖入關,又遣英親王阿濟格,帶著吳三桂、尚可喜出榆、延;豫親王多鐸,帶著孔有德出潼關;以攻陝西。李自成走死湖北的通城。多鐸的兵,就移攻江南。這時侯,史可法分江北為四鎮。而諸將不和,互相仇視。武昌的左良玉,又和阮大鋮不合,以清君側為名,舉兵東下。大鋮大懼,急檄可法入援。可法兵到燕子磯,左良玉已死在路上,其兵給守蕪湖的黃得功打敗了。可法再回江北,則清兵已至。可法檄諸鎮赴援,沒有一個來的。可法守揚州七日,城陷,死之。清兵遂渡江而南。

    弘光帝奔蕪湖。清兵追襲。黃得功拒戰,中箭而死。帝遂北狩。後來殉國於北方。清兵直打到杭州而還。時為ー六四五年。於是明人奉魯王以海,監國紹興。唐王聿鍵,即位福州,是為隆武帝。當清兵初入北京之日,曾下令,強迫人民剃髮。二十日之後,又聽民自由。及下江南,復下剃髮之令。於是江南人民,紛紛起兵抗拒。然既無組織,又無訓練,大多數句月即敗。清廷復遣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攻四川。張獻忠陣及於西充。其黨孫可望、李定國、白文選、劉文秀,潰走川南。旋入貴州。清兵追至遵義,糧盡而還。貝勒博洛攻閩、浙,魯王走入海。隆武帝頗為英武,而為鄭芝龍所制,不能有為。

    時何騰蛟招降李自成餘眾,分佈湖南、湖北。楊廷麟也起兵江西,恢復吉安。隆武帝想出就廷麟,未果而清兵至。帝從延平走汀州,入於清軍。後來崩於福州。時為一六四七年明人又立唐王之弟聿於廣州,桂王由榔於肇慶,是為永曆帝。清使李成棟攻廣東,聿殉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攻湖南,何騰蛟退守桂林。金聲桓攻江西楊廷麟亦敗歿。未幾,李成棟、金聲桓都反正,何騰蛟乘機復湖南。川南、川東亦來附。於是永曆帝有兩廣、雲、貴、江西、湖南、四川七省之地,形勢頗張。而張名振亦奉魯王,以舟山為根據地,出入江、浙沿海。清廷乃使洪承疇鎮江寧,吳三桂取四川,耿仲明、尚可喜攻江西,孔有德攻湖南。金聲桓、李成棟、何騰蛟都敗死。

    一六六O年,三桂發大兵出邊。緬人乃奉帝入三桂軍。一六六二年,為三桂所弒,明亡。此時清世祖亦已死,這一年,是聖祖的康熙元年了。明朝的統緒雖絕,然而天南片士,還儲存著漢族的衣冠,和清朝相抗的,是為鄭成功。成功是芝龍的兒子,芝龍降清時,成功不肯順從,退據廈門,練著海陸兵,屢攻沿海之地。清兵入滇時,成功大舉入以圖牽制。破鎮江,薄南京,清廷大震。我:旋為清兵所襲破,乃收軍,出海而還。六六O年,成功攻取臺灣。於是務農練兵,定法律,設學校,築館以招明之遺臣渡海,歸之者如織。

    天南片土,儼然獨立國的規模了。即以間、廣、雲南而論,實亦非清朝實力所及。清朝的定南方,原靠一班漢奸,為虎作低。所以事定之後,仍不得不分封他們,以資鎮攝。於是以尚可喜為平南王,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鎮福建;吳三桂為平西王,鎮雲南;是為三藩。三藩之中,三桂功最高,兵亦最強。他當時用錢用兵,戶、兵二部,不能節制。用人亦不由吏部,謂之西選。西選之官半天下。清朝之於南方,簡直是徒有其名,不但鞭長莫及而已。然而“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足與圖存”,既已顏事仇,忽又起而反抗,就不免有些進退失據:天下的人,未免要不直他,士氣亦易沮喪和始終以忠義激勵其下的,大不相同了。這是三藩之亂所以終於無成。

    尚可喜受封之時,年已老邁。乃將兵事交給其兒子之信。久之,遂為所制。乃請撤藩歸老遼東。清廷許之。時耿仲明已死,傳子繼茂以及精忠,和吳三桂都不自安,亦請撒藩,以覘清朝的意向。當時明知許之必反,廷議莫敢主持。清聖祖獨斷許之。一六七三年,三桂遂舉兵反。三桂的意思,本想走到中原,突然舉事的,而為清朝的巡撫朱國治所逼,於是不得不發。既舉兵之後,有人勸他棄滇北上。三桂也暮氣深了,未能用。三桂舉兵之後,貴州首先響應。明年,攻下湖南。廣西、四川和湖北的襄陽,亦都響應。福建、廣東,更不必說了。於是三桂親赴常、澧督戰。派一支兵出江西,以應福建;一支兵出四川,以攻陝西。

    清朝的提督王輔臣,亦據寧夏以應三桂。三桂想親出兵以應輔臣,不曾來得及,而清朝的兵,反從江西打入湖南。三桂雖然回兵,把他打退,然自此遂成相持之局。這是於三桂不利的。而耿、尚二藩,又因一和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相攻,一苦三桂徵餉,復叛而降清,三桂勢窮。乃於ー六七八年,稱帝于衡州,以圖維繫人心。未幾而死。孫世璠立。諸將又互相乖離。一六八一年,清兵自湖南、廣西、四川,分三道入滇,世璠自殺。尚可喜先已為清人所殺,至此又殺耿精忠。中國大陸之上,就真無漢族自立的す土了。然而海外的臺灣,還非清朝兵力所及鄭成功以一六六二年卒,子經繼立。和耿精忠相攻。曾略取漳、泉等地。後為清兵所敗。並失金門、廈門,退歸臺灣。三藩平後,清廷想照琉球之例,聽其不剃髮,不易衣冠,與之言和,而閩督姚啟聖不可。

    水軍提督施琅,本是鄭氏的降將,尤欲滅關鄭氏以為功。一六八一年,鄭經卒。群小構成功之妻董氏,殺其長子居。而立其次子克塽。鄭氏內部乖離,一六八三年,施琅渡海入臺灣,鄭氏亡。漢族遂全被滿人所征服。這樣看來還是滿人勝利了,統治了清朝,開始了清朝之路。

  • 4 # 追劇任我行

    三藩之中,真正實力強大的也就吳三桂一人,其他兩藩雖然也起兵反清,但卻是豬隊友一般的存在。甚至後期在康熙稍稍敲打了一下之後,立馬又再次投降清朝。再者吳三桂的野心、能力以及年齡也決定了,他最後必然輸給康熙。

    三藩並非鐵板一塊

    三藩之中,實力最強大的就是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的實力注水太多。雖然前期也跟著反清,其實更像是在湊熱鬧。他們的目的,是想要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並不是鐵了心要反清。甚至後來尚可喜還派軍隊攻擊吳三桂,這些人不僅沒能提供幫助,反而是扯了後腿,造成了力量的消耗。

    再者康熙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吳三桂起兵初期,迅速佔領了四川、湖南等地,陝甘等地的王輔臣是吳三桂舊將,也跟著起兵造反。但王輔臣是和清軍將領有矛盾,並殺掉了對方,這才起兵。康熙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分別處置,迅速取得了成果。吳三桂反了之後,康熙迅速宣佈,撤銷其他兩藩的削藩,於是尚可喜、耿精忠再次投降清朝。康熙派王輔臣的兒子進城勸降,於是王輔臣也投降了。康熙採取分化處理,各個擊破,迅速剪掉了吳三桂的羽翼,這是採取了正確的策略!

    吳三桂師出無名

    大清入關已經幾十年,經過這麼多年的戰亂,民心思定,想要安心地過日子。吳三桂提出反清復明的口號,得到的支援並不是太多,許多人都在觀望。因為我們知道,是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把清軍放了進來。而且後來的南明皇帝永曆帝,也是被吳三桂殺害的。這樣的一個人,卻突然提出了反清復明的口號,讓大家怎麼相信他?而且現在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如果是當初清兵入關的時候,這個口號肯定好使。但隨著時間的變遷,吳三桂此時再提出來,再加上他的黑歷史,顯得有些師出無名了。

    而且為了籌集糧餉和補充軍隊戰鬥力,吳三桂在所佔領的地區,進行了橫徵暴斂和強徵士兵,這一下子更激起了百姓的怨氣。如果吳三桂速戰速決,這些隱憂可能還不是問題。但是當吳三桂打到長江邊上時,卻是停止了前進的腳步,妄想和康熙劃江而治。這就是的康熙有時間騰出手來,專心對付他。和康熙對峙了四年之後,吳三桂重病身亡,其部屬也很快被平定。

    吳三桂的先天條件不行

    其實,吳三桂起兵反清的先天條件便不足。首先,三藩之間互不統屬,不能形成合力,甚至後來還相互攻擊,直接消耗了彼此的力量。其次,吳三桂佔據的是西南半壁,財富、糧食等,都不是清朝控制的江南可比。打起持久戰,吳三桂肯定是吃虧的。再次,八旗兵的戰力雖然比開國時有所下滑,但仍有很強大的震懾力。南方士兵不耐北方嚴寒,所以北伐鮮有成功者。最後,吳三桂起兵的時候都六十多了,早已沒了年輕時的雄心壯志。建國大週五個月之後,吳三桂就因為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疾病去世。

    綜上所述,三藩之中唯有吳三桂是康熙勁敵,但吳三桂的先天條件不足,天時(清軍入關已經幾十年,天下已經初定)、地利(吳三桂佔據的區域並非富庶地區)、人和(三藩之間尚且互相攻擊,再加上吳三桂的黑歷史以及他所佔區域內,百姓對他的橫徵暴斂深為不滿)都不佔據,所以最終吳三桂等三藩被康熙平定,也是理所應當。

    當然,康熙也有運氣的成分在裡面,清軍前期節節敗退便是明證。假如三藩能團結一致,吳三桂打到長江邊上,立刻揮師北上,那麼歷史的走向尚未可知。只不過歷史不容假設,最終是康熙笑到了最後!

  • 5 # 亮珠

    三藩中只有吳三桂有政治軍事經濟基礎。三藩最大的汙點就是親自處決了明朝皇室!這就失去了道德制高點!就算事後反清誰會相信一個親自處決明朝皇帝的人呢?康熙時期普通漢人百姓生活逐漸改善。清朝擁有絕對的人口,經濟等優勢。吳三桂的反叛是在他晚年體力精力都夠不上了,手下也沒有啥人才。因為有處決明朝皇室的最黑歷史,所以沒有群眾基礎。雖然開始一路勢如破竹,等清朝緩過勁來了,吳三桂就在湖南地區與朝廷形成拉鋸戰。不多時吳三桂病重匆忙自封皇帝然後撲街。至於耿精忠,尚可喜兩個實力和能力更差不多說了。總結沒有群眾基礎和天下大變的政治因素,偏安一隅的弱勢力基本是不可能統一全國的!民心不在何以安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賽季NBA總經理預測常規賽MVP,詹姆斯第一哈登第四,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