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9514700611

    出塞

    騮馬新跨白玉鞍,

    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憂振,

    匣裡金刀血未乾。

    南明雖國破家亡,也是我大漢民族的血脈。

    更是華夏之主幹。誰言非正統,漢奸之輩爾。

  • 2 # 鄭鎮陣

    李自成攻破北京已經,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宗室外逃,在南方建立多個政權。明朝之所以為非正統,最主要是南明被擠出了中原,且南明王朝內部又沒有統一,各自為戰!小朝廷太多了,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相機出現的南明政權,都互不承認對方。其實,這些逃難的貴族們,和軍閥沒有什麼區別。此外南明存在的時間又短,加上當時不得民心,所以不承認他的存在。

    不過近幾年,有一些學者,認為南明是明朝的延續,就好像北宋滅亡,南宋宗室渡過黃河稱帝一個道理,應該給他們一個名分,且南明王朝還被記載《南明》史書當做。其實,南明是不是正統已經無所謂了。大勢已去,明朝的滅亡這是歷史的必然。

    說實在的,南明全體上下並非為恢復華夏統治而努力,他們是為了爭權奪利而建立起來的政權,他們為了統治而統治。如果當時這些逃亡南方的明朝宗室子弟能夠團結,一致對外,說不定還能像南宋那樣存在下去,最終保留華夏一脈。只可惜,那些貴族們只為自己的利益打來打去,結果被清朝佔了便宜。南明滅亡最大的原因在於,內部不團結,都為了各自的利益爭奪,他們還因為誰是正統而鬧得不可開交。那些明朝大貴族們不吸取教訓,不團結,反而你爭我奪,最後給了清軍機會,這怪誰呢?

  • 3 # 論史

    首先,南明當然不能算是正統王朝。說起來它也不能算是一個朝代,它只是明亡以後幾股明朝殘餘勢力在南方的掙扎圖存,不是一個穩定的政權,所以不能算是一個朝代,也不能算是明朝的延續部分,它和南宋、東晉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至於“南明全體上下為恢復華夏統治而努力”,南明也基本上當不起這句話,除了部分大臣(史可法、祁彪佳)和將領(李定國、鄭成功)在勞心勞力之外,小政權內部和小政權之間內鬥不止,所謂的收復失地大部分時間停留在口頭。在當時逐鹿中原的各方勢力中,最有競爭力的就是清朝,既有開拓的雄心,又有日拱一卒的韌性,制定正確的戰略並堅決的執行下去,這些都是南明五個小朝廷所不能比擬的。

    在1644年五月初二,清攝政王多爾袞在故明文武官員跪迎下率兵進駐北京,在武英殿升座,標誌著清政府接管北京政權,成為北方的政治中心,但是做為一個剛剛進入中原、立足未穩的少數民族政權來說,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大,如果政策措施不當,很有可能激起各股勢力的同仇敵愾被趕回關內。從清軍剛進入北京城流言斐起的情況來看,清政府至少並未得到當地百姓的認同,在普通民眾心裡,清和李自成的大順一樣,都屬於搶一番就離開北京的勢力,對其驚懼不已,搞得以多爾袞為首的領導班子一再闢謠。

    京師民訛言秋七、八月將東遷,王宣諭兩建都燕京,戒民毋信流言搖惑。又訛言八月屠民。未幾,又訛言上至京師,將縱東兵肆掠,盡殺老壯,止存孩赤。

    而當時的弘光政權具備一整套完整的行政機構,又佔據了未經戰亂的東南,明朝原有的統治根基還比較牢固。所以在當時鹿死誰手很難定論。

    面對這樣的局勢,清廷當務之急自然先是在北京站穩腳跟,再圖進取。面對人心驚懼,人心惶惶的狀況反覆說明清廷剿寇定亂以安天下之心,明確建都北京以致長治久安的目的。附圖。

    另一方面,嚴肅軍隊紀律,不使軍隊擾民,“下令安輯百姓,飭將士皆乘城”。下令安撫因為京城兵亂而流離失所的百姓,“以京城內外經賊蹂躪,鰥寡孤獨無生計者,飭所司贍養”。並且廣發告示曉諭官吏軍民革除明末三餉,不再徵收,“今與民約,額賦外,一切加派,盡予刪除”。這些措施對安定民心,穩定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上,首先在已經掌握的地區建立統治秩序,為此清廷採取了最快捷有效的辦法,借用明朝時期的原班人馬,“俱以原官和滿官一體辦事”。

    在清廷立足稍穩之後,多爾袞立即著手遷都,派大臣去盛京迎駕。

    先是,畿輔初定,王遣輔國公屯齊哈、和度等迎上駕,奏言:“京師形勢宜建都,皇上宅中圖治,宇內朝中,可慰天下仰望心。”至是,率諸王迎駕於通州。

    在現有基礎上鞏固政治統治後,清廷面對的是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弘光政權。清廷在此時選擇了承認南明政權,表示將“息馬燕京,撫茲黎庶”,麻痺弘光政權。而對李自成起義軍則高舉為明朝復仇的旗號堅決打擊。一方面,打擊起義軍可以樹立清廷的威望和號召力。另一方面,當時的起義軍確實勢力強大,如李自成在1644年7月向清廷發動反攻,大順軍已經到達山東東昌一帶,“聲言兵二十萬”,清廷需要全力應對,對其他勢力清廷能和則和,能撫則撫,力求不出事就好。

    在消滅李自成擴大自己實力,佔得地盤的同時,又向山東、河南的真空地帶從容推進,事實上至少在六月末七月初,清廷已經是異動頻頻。

    六月乙酉,清虜命李建泰招諭凌駉,授巡撫。駉佯受之,以聞。清虜命固山額真同平西王吳三桂下山東,王鰲永總督山東,方大猷監軍,署巡撫事。 七月丙朔,清虜檄下青州,東昌、臨清皆降。

    清廷對這些地區以政治誘降,軍事打擊等手段不斷對河南、山東等真空地帶進行擴張不僅擴大了自己的控制範圍,也同時為以後打擊弘光政權做準備,順便試探一下南明的反應,有多管齊下之效果,在順治二年清軍攻克西安後,起義軍對清軍的威脅驟然減小,清軍才全力消滅南明弘光政權,至此清朝全面佔據了中原和江南的廣大地區,統一格局開始形成,遍觀清廷創業期,所實行的政策務實靈活、積極主動。

    而此時的弘光政權在幹嘛呢?在積極主動的抗清,恢復華夏統治嗎?當然不是,弘光政權的上層可謂是腐敗無能,腐敗的那點事我就不說了。我就說無能,在清軍全力對付李自成時,弘光政權既不能實現所謂的“聯兵西討”,坐看清廷撈取大量的地盤和政治資本,又不能北上收拾河南、山東。弘光政權全程都在窩裡鬥,不作為,用“坐以待斃”這四個字最為合適不過。

    事實上早在1644年的6月,史可法很快向朝廷報告,指出要收拾山東局面,為恢復大計做好準備,建議朝廷派訓按御史王燮去山東,然而沒有下文。

    壬申,督師大學士史可法言:“恢復大計,必先從山東始。”薦巡按御史王燮可任。章下吏部。

    在九月史可法再次要求北上,收復失地。

    各鎮兵久駐江北,皆待餉不進,聽胡騎南來索錢糧戶口冊報,後遂淪為胡土。我爭之非易,虛延日月,貽誤封疆。

    面對清軍積極接收河南、山東的土地弘光政權採取了“眼神防守”,這就是傳說中的“努力恢復”。

    弘光政權在對抗清軍上不僅採用眼神防守,而且還採取了“閉目塞聽”的戰術。1644年12月12日,清軍兵圍邳州,形勢緊急,史可法飛章奏聞,馬士英的心裡想法讓人咂舌。

    馬士英大笑不止,坐客楊士聰問故,士英曰:“君以為誠有是事耶?乃史公妙用也。歲將暮,防河將士應敘功,耗費軍資應稽算,此時為敘功稽算地耳。”卒置不省。

    他不顧清軍南下的事實,還指望著農民起義軍去消耗清軍呢。

    北兵雖屯河北。然賊勢尚張,不無後慮,豈遂投鞭問渡乎?

    如此朝廷和努力“恢復”沾得上邊嗎?

    那麼其他的勢力表現的怎麼樣呢?在清軍壓境之時,唐王政權和魯王政權互相拆臺,被清軍各個擊破,在粵東的紹武政權更加荒唐,其相蘇觀生竟然不顧李成棟所率清軍急速南下事實,率兵與永曆政權爭正統,“觀生遂率兵而西”,打的不亦說乎,清軍輕鬆佔領廣州。

    而永曆政權抗清成效算是最為顯著,李定國將軍有“兩蹶名王”的光輝戰績,但是由於永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南明的官僚挑撥李定國和孫可望的關係,孫可望也忌諱李定國出於自己之上,於是開始和李定大陸訌,永曆政權的抗清事業付諸東流。

    南明這五個政權面對強勢的清朝在內部不停爭鬥,政權間不斷撕咬,哪有一點中興氣象,被清朝滅亡也是理所當然。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史列傳》、《國榷》、蕭一山版《清代通史》、《爝火錄》、《三藩紀事本末》

  • 4 # 依與夢

    答案很簡單,南明小朝廷完全沒有一個正常政權該有的樣子,也並沒有以恢復中華正統為己任,而是拼命內戰,打到天荒地老,始終沒有確定一個正統的繼承人。。。

    同時南明也不顧百姓死活,縱容軍隊燒殺搶掠,盡失人心,而且這些軍隊完全沒軍隊的樣子,都是抓的壯丁充數,人數很多打仗不行,搶錢是能手,一開戰就投降,幾十萬軍隊向幾萬人投降都不止一次。

  • 5 # 天臺

    成功了自然就是正統,正不正統是後世歷史學家定的,當然歷史學家肯定有依據。如果南明依舊維持半壁江山,或者能持續幾十上百年,那麼其正統性必然不會在1644就被後世否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嘴上答應寫作業,然而怎麼勸都不肯動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