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杏林經典

    臨床上藥物透過用藥部位進入血液迴圈的過程就是吸收。雖然給藥的途徑不止一種,但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藥達病所”,從而消除病灶。

    給藥的途徑真的是各種各樣,有口服,吸入,區域性用藥,比如在面板、耳、鼻、咽喉、陰道等部位用藥,舌下含服,注射給藥等等。這些方式裡,除了血管注射直接入血,不存在吸收程序,其他的都需要在體內吸收,才能起到預期效果。

    最常見的就是口服了,對於患者很方便,大多數藥物都能充分吸收。那麼是不是吃的藥能夠100%吸收呢?答案是否定的。影響藥物吸收的因素有:吃藥時喝了多少水,是不是空腹吃藥,藥物顆粒是大是小,藥物和胃腸道的理化反應,胃腸蠕動的速度等。另外,人們吃的藥到達全身血液迴圈前,都必須透過肝臟“首關消除”,這也是臨床上一些肝病患者口服給藥很慎重的原因,否則,會引起毒性反應從而加重病情。所以口服藥的吸收過程簡單來講就是透過胃腸道或者胃---肝---入血。

    吸入是治療哮喘、咽炎等疾病的常用給藥方式。選擇容易氣化的藥物,比如沙丁胺醇,或者製成規定內的極細微粉末,氣霧吸入。這種方式就是透過氣道本身,或者大面積的肺泡表面,豐富的肺血流量迅速吸收。

    區域性給藥的目的是產生區域性作用。比如面板區域性的痤瘡、囊腫、破潰等,眼睛紅腫、乾澀等,鼻炎、鼻竇炎等,陰道炎等,一般採取區域性給藥,以產生區域性抗炎作用。

    舌下給藥能透過豐富的頰粘膜,直接進入全身迴圈。所以一般用在需要快速緩解臨床症狀時,人們瞭解最多的就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緩解心絞痛急性發作。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則主要是透過毛細血管吸收,吸收快慢要受到區域性血流量和藥物劑型的影響。

    綜上,介紹了五種給藥方式在體內的吸收,包括了人們一般瞭解的“吃藥---打針----輸液”三部曲,對應醫學術語“口服---肌肉注射---靜脈點滴(血管注射)”,同時也包括吸入、區域性用藥、舌下含服。

    那麼,人們經常感到的困惑就有答案了。是不是輸液比打針快,打針比吃藥快?在藥物吸收速率方面來講,這樣的說法是沒錯的。但是為什麼醫生不把所有的藥物都透過輸液給予人體呢?這是因為輸液的途徑,是直接透過血管入血,能夠快速起效,但是也會引起噁心、頭暈、嘔吐等症狀,甚至某些特定藥物透過靜脈點滴,稍一不注意,會造成心率下降、冷汗、肝臟損害等嚴重問題。那麼,又有疑問出現:能不能都透過吃藥呢?這也是不行的,有些藥物,比如青黴素類抗生素會因為胃酸迅速而滅活,所以不能採取口服,胰島素在腸內被水解而必須採取除外胃腸道途徑的其他方式給藥。

    因此,藥物的給藥途徑還需要根據臨床症狀,藥物型別,患者需求等多種因素綜合判斷選擇。

    本期答主:牛文晶 醫學碩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家稱居民住宅峰值沒有到來,以農民工為主的3億人住宅未來仍有很大空間,怎麼看待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