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驤虎賁九天游龍

    這個問題90年代比較熱,是俄羅斯的R73引領了時代風潮。雖然R73沒有采用紅外成像制導,直到K74才採用,但R73使用了劃時代的推力向量控制,這是四代近距空空導彈的標準之一,PL10也有。當時傳說R73有一種向後發射的型別,是向後彈射,空中剎車,然後再開啟彈上的火箭發動機。這麼多年了,也沒有出現過。

    超肩發射,是指導彈發射後,可以超過肩膀,向後方攻擊。因為四代近距導彈都有推力向量控制,離軸角達到90度。可以實現這個目標。但是,單單擁有四代近距導彈是沒用的,只有裝了綜合射頻系統的戰鬥機才能發揮導彈的這個功能。綜合射頻系統在機身的四面八方都有感測器,可以給導彈後方向的資訊,為導彈裝入初始資料,而三代機,最多擁有前半球的光電雷達,所以,沒法控制射後向的導彈。

  • 2 # 航空君

    現代戰鬥機技術與中近程空空導彈技術發展到現在,對於戰鬥機發現後面目標,並向其後方發射空空導彈的設想,在其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但如果要完成這個高難度設想,該款戰鬥機就必需具備,先進的機尾雷達技術,和具備抗大過載與迎頭超機動技術的空空導彈,二者完美結合在一起才可以完成。

    有意思的,其設想的後式化的機載雷達技術,在其俄羅斯研製的蘇-57就出現了,其裝備的SH121雷達系統,該系統就包括了安裝在其機身分別為三部不同位置的X波段雷達,其中就特意在其機尾的位置上安裝了一部。這樣也使得蘇-57具備為其掛載的格鬥空空導彈向後引導目標的可能性。

    無獨有偶,俄羅斯不僅擁有著後式雷達的黑科技,其研發的“弓箭手”空空導彈(R-73)第4代近距格鬥紅外型空對空導彈,其空戰實力也非常不俗,該款導彈具備可以與頭盔瞄準具配合一起使用,實現以60°大離軸角發射的能力,這個能力也就是之前我們設想當中的,俗稱的“後射”能力,該格鬥空空導彈還採用先進的向量推力控制系統,具有很高的機動控制能力。只可惜蘇-57至今未開啟過格鬥彈倉,也確實不知道該款格鬥導彈,有沒有機會實現就如同提問者設想的一樣,進行一次驚豔的後視據攻擊。

  • 3 # 和風漫談

    這種想法很正常,導彈工程師也設想過。

    向後發射的空空導彈歷史上早就出現過,也做過相關實驗,只是效果不太好,問題多多,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了。

    俄羅斯的R73系列空空導彈中,有一個向後發射的型號。該導彈在蘇-27上做過發射實驗,並計劃裝備到蘇-34“鴨嘴獸”戰鬥轟炸機上。

    它頭朝後掛在發射架上,後面裝有發射助推器和氣動整流罩。發射時整流罩被助推器吹掉,導彈離開發射架,並在飛機身後約30米處克服負速度,然後主發動機點火向後飛去。實驗結果不理想,裝置又複雜,也就慢慢擱置了。

    之所以直接向後發射空空導彈不理想,是因為:

    一、導彈隨飛機一起向前運動,速度很快。

    直接向後發射,導彈需要先抵消向前的速度,然後再向後加速。在這個過程中,一是浪費能量,二是在中間某個時刻,導彈相對於地面的速度為0,此時導彈失去升力,控制舵面無法調整飛行姿態,導彈有可能直接墜毀。

    二、導彈向前、向後發射,掛架也要相應的改變。如果採用旋轉掛架,需要額外的空間,佔用寶貴的機身外掛點,降低彈藥攜帶量。

    三、向後發射,還要在機尾安裝向後照射的火控雷達。

    但是機尾尺寸太小,還有發動機和高溫尾焰,能安哪裡呢?即使安在尾錐內,那麼小的尺寸,雷達效果必定很差,怎麼比得上機頭相控陣雷達的強大呢?更何況多裝一套雷達,又多了幾百公斤重量,大大影響機動效能。

    四、 如果被後方飛機、導彈鎖定,那飛行員第一要務是釋放干擾彈或大過載機動,趕快擺脫導彈鎖定,而不是用後視小雷達鎖定敵機反攻擊。這兩個任務有衝突,你要鎖定後方敵機,就不能大過載機動,敵機正好再賞你一發導彈就收工了。你啥辦?

    五、雖然可以安裝尾部整流罩,但導彈噴射的氣流和脫離的整流罩,仍然有可能被飛機進氣道吸入,干擾飛行甚至發生事故。同時導彈還要越過飛機尾噴口的高溫區,對導彈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這些都增加了複雜性,增加了重量,不利於作戰。

    所以現在的導彈追求“越肩攻擊”能力,採用大離軸角發射,先向前方射出,在空中完成轉向後,飛向後方敵機。

    再說飛機的機動性那麼好,轉個彎攻擊也不麻煩嘛,機頭雷達還強大,何必搞向後發射那麼複雜呢。

  • 4 # 國平軍史

    戰鬥機發現後方目標,向後發射空空導彈,將來襲的敵機打掉,有這個想法,確實挺不錯的。

    但事實證明,戰鬥機安裝後視雷達,安裝後部待發射的導彈,既增加了戰鬥機的自重,又增強了飛行員的操控難度,同時發射後射的導彈,對戰鬥機影響極大,不僅不利戰鬥機的飛行態勢,而且還造成戰鬥機的不穩定。

    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在其研發製造的米格23型戰鬥機曾上搞過試驗,機體後方安裝雷達,要搜尋到後部的敵機,需要戰鬥機飛行狀態非常穩定才有效,但卻會給敵機咬尾攻擊帶來方便,往往還未捕捉到敵機,就先被敵機攻擊了,所以安裝後視雷達效果並不理想。

    此外,向後面發射空空導彈,非旦不實用,還造成已方戰鬥機飛行狀態的不穩定,嚴重時造成戰鬥機空中停車等風險事故。

    再則,安裝後視雷達和後部待發射的空空導彈後,增強了戰鬥機的負重,起碼要增加1-2噸的重量,既增加了戰鬥機的油耗,又降低了作戰半徑,削弱了戰鬥機的飛行效能,也增強了飛行員操控戰鬥機的負擔。

    綜上,戰鬥機加裝後視雷達和後面待發射的空空導彈,只會增加戰鬥機的生產成本,降低戰鬥機的作戰效能,提升不了戰鬥效果,相反還將削弱戰鬥機的作戰能力,已被實踐證明是種不可取的方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啤酒股集體爆發,行業拐點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