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重奏6028217

    人體溫度37度,當環境溫度也是37度時,確實感到很熱很難受。

    那麼同為37度應該很舒服才對,為什麼會感到熱呢?這是因為人體的溫度控制是一個產生和散失熱量的動態平衡過程。

    人是一部很複雜的“機器”,只要活著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中有相當一部分要變成熱量去維持體溫。另外我們吃的食物、喝的水需在體內轉化成多種成份,才能維持各器官正常執行。由於任何轉換過程的效率都不可能達到100%,所以不可避免的也要產生一些“廢熱”。

    這就是說人體每時每刻都要產生熱量,產生的熱量和散失的熱量達到平衡狀態時,人的感覺最舒服。一般來說,環境溫度22~24°c時可以維持這種平衡。溫度高了就需要散熱,溫度低就要增加衣服保暖。

    人體的散熱途徑主要是出汗,因為水在蒸發過程中要吸收熱量,另外人處於靜止的無風環境,人體表面會有一層被體溫加熱的“空氣膜”。當外界溫度低於體溫時,如果有風吹到人體,這層膜就會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溫度更低的空氣,於是我們就感覺到一絲涼意。這也是人體出汗或有水時用風吹會更涼快的緣故。因為風不僅吹散了體表的“氣膜”也加快了汗液的蒸發。

    由此可見,當環境溫度和體溫一致時,本不需要再補充新的熱量,這在裝置的自動溫控中很容易實現,只要切斷或減少電熱管的供電即可。

    但人體就不同了,只要人活著就要不斷產生熱量,因此在37°c環境中,要使自己保持37°c體溫是很困難的,必須要有一定的降溫手段,否則就會很難受甚至中暑。以上是我的回答。

  • 2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人體透過新陳代謝吸收食物的營養,同時會產生熱量。

    人是恆溫動物,為保持體溫恆定,就會與外界進行熱交換,外界溫度較低時,人體向外傳遞熱量。並且,溫差越大,熱傳遞越快。

    經驗表明,人體最適宜的溫度是23℃左右,氣溫再低,由於熱傳遞加快,就需要保溫(新增衣服),甚至需要加熱(烤火,鋪電褥子等),當然,也可以透過運動,加快體內的新陳代謝,以產生更多的熱量。反之,氣溫再高,散熱就會減慢,散熱過快,冷的難受,散熱很慢,熱的也不好受,甚至更難受(關鍵是沒處躲)。達到35℃,與人體的正常體溫(過去說是37℃,現在說是36~37℃左右)已相差無幾,熱傳遞必然十分緩慢,就會對人體帶來一定的損害,為引起人們的重視,做好必要的防護,所以,氣象部門就會發出藍色高溫預警。

    當氣溫達到37℃時,就意味著熱傳遞的結束,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會更大,高溫預警就升級為橙色。

    當然,人體對多餘的熱量的散失,並非熱傳遞一種途徑,還有一種重要途徑是出汗,然後,透過汗液的蒸發,從人體吸收熱量。所以,氣溫越高,人的出汗量就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高溫給人體帶來的不適。這也告誡我們,高溫天氣或在高溫環境工作時,應適當多飲用一些白開水或淡鹽水,以補充出汗消耗的水分,防止發生中暑。

  • 3 # 四季蔚藍

    熱傳導是需要輻射或者接觸的,周圍環境溫度37身體內的溫度出不去會迅速不斷積累,最終會大於37,,環境溫度差大於10度向外傳導才會約等於身體產生,所以如果環境溫度是37的話。如果在沒有風加速熱交換,也沒有出汗蒸發帶走熱量的話,只考空氣接觸和環境輻射熱量的話,體溫會不斷升高到四十多度,所以就會感覺熱,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友玩絕地求生成功淘汰27個掛機玩家,怎麼評價遊戲中的“領低保”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