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桂飄飄
-
2 # 相戲於江湖
第一,桃園結義是演義虛構,不是真事!
第二,結拜是形式,不是說結拜了一定會成為兄弟!親兄弟在利益面前也會反目成仇,何況是義兄弟,某種意義來說,兄弟是用來利用和出賣的!
第三,即使再好的朋友也未必能天長地久!朋友是互取所需的關係,或是物質上的或是心理上的,一旦供需失衡,再好的關係也會變化!
-
3 # 石邑張哥40911
老人們常說:要學桃園三結義,莫學孫賓與龐絹。意思就是說:三國時期,劉備與張飛,關羽在桃園義結金蘭,不計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確實是生死之交。
可是戰國時期的孫賓和龐絹同是師兄弟,二人卻相互爭鬥,相互迫害了一生。
朋友之間關係非常好,如果義結金蘭,結為兄弟,相互信任,相互幫助,這是好事。
但是對於一些人來說,為了高攀,為了利用,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這樣既便是結為兄弟,也不會長久。
-
4 # 歡樂1463924
古代的人是很講誠信和道義的,結拜後就如一母同胞生,有福同享,有難同擔,是能做到天長地久的,而現在的人是很難做到這些的。
-
5 # 使用者鄉音5969
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可以欣賞美好動人的故事情節,可以嚮往義結金蘭,親如兄弟,同生共死的友誼!但也要有不合自個意願的心理準備,才是應對這一問題的正確態度。
人不保心,木不保寸,這是哲理,今天見到小樹苗高二尺二,明天就有二尺三。
人心,別說對別人,就是對自己說的話也不保,晚上說好的事情,到第二天早上就變卦了?
所以古人教訓是非常有道理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太近了會有反目成仇的時候,因為凡夫時刻都沒有離開我,只要有我,就有我所,碰到自己的利益,就會產生煩惱的。
桃園三結義最後怎麼樣?
他們為了情義走向了落幕,只要有情,就有業,有業,就有惑業苦。為了情義,衰敗而落幕了。
情識是最可怕的,佛菩薩處事不用情識,用的是智慧,過智慧的人生。
佛在諸多經典指出凡夫的心,凡夫行善,不能久停,如刀斫水,隨破隨合,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就是親兄弟姐妹父子,多數也是明算賬,首要的是牽扯到個人的利益,朋友兩肋插刀,也是一時衝動,衝是魔鬼。
從始至終,不能說沒有,那是聖賢,不是普通人。
古代的舜王,只有他做到了,雖然不是結拜的事情,可是他那種心量常人做不到的,繼母和父親及異母生的弟弟,儲心積慮想害他於死地,但是他的心量都超越了。
結拜天地好友,過去多,都是情在做祟,不是智慧人生。
雖然三國桃園三結義流傳千古,最後被情識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