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最愛肉丸子先生

    “文正”,別以為這僅僅是兩個簡簡單單的漢字!其實它們是千百年來,文臣夢寐以求的諡號。那麼為何“文正”就如此珍貴呢?

    首先我們看看何為“文”?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再看看何為“正”?

    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總觀中國歷史諡為文正這不過28人而已!

    宋朝七人:王曾(第一人)、范仲淹、司馬光、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

    金朝二人:虞仲文、張行簡。

    元朝五人: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

    明朝五人:方孝孺(南明弘光帝追諡)、李東陽、謝遷、劉理順、倪元璐。

    明鄭時期:陳永華(鄭經諡),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原型就是陳永華。

    清朝八人:湯斌(死後50年追認)、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其中朱珪、杜受田、李鴻藻、孫家鼐皆是帝師;曾國藩挽狂瀾於既倒,位列同治中興名臣之首,諡“文正”當之無愧;劉統勳是乾隆朝名臣,剛正不阿,功業非凡,為百姓所愛戴;曹振鏞則一生唯唯諾諾,小心謹慎,“多磕頭、少說話、”諡“文正”一直為後世詬病。

    一代名臣司馬光提出“諡之美者,極於文正”。他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從後來得到“文正”諡號的大臣來看,幾乎都是頗有政績和能力的大臣。

    另外得“文正”最有名的是後世文臣的標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他不僅有文治,主持慶曆新政;還有武功,打得西夏羌人稱他為“老子”;另外他還寬厚仁愛,嚴謹治學。

    綜合上述也可知歷朝皇帝對“文正”的諡號也不會經常隨便去給,對於李東陽諡號文正還有一段故事,垂死的李東陽聽大學士楊一清死後給他文正的諡號,竟掙扎起來在床上向楊一清磕起頭來,有人作詩諷刺到:“文正從來諡範王,如今文正卻難當。大風吹到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 2 # 妖鬼錄

    諡號作為一種禮儀制度自有其系統。諡號取字基本都繼承自《逸周書》。

    (不想看長文,可以拉到最後一段)

    諡號本無等級之分,“文正”成為文官最高諡號,離不開司馬光的推廣與後代王朝的確認。

    唐朝時有單字諡號也有復字諡號,由於強調文治的結果,最受臣子推崇的諡號為“文貞”,後避宋仁宗名字的諱,改為“文正”

    唐朝時諡號主要是為了教化作用,所以美諡佔大多數,而美以諡“忠”、“貞”“文”為最。

    唐朝美諡中也分上中下,比如文武忠孝貞正等就是上等美諡

    “文”受推崇因為即提現儒家文治最高理想又提現為官最高要求。

    在諡法上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經邦定譽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

    另一方面歷代諡號為“文”的君王或大臣都是英主名臣,有buff加持。

    由於強調文治的結果,在唐代最受臣子推崇的諡號不是“文”而是“文貞”

    ……人臣美諡,無以加也,非德望尤重不受此諡

    諡號本無等級之分,但是魏徵、姚崇、張說、宋璟等名人諡號都是文貞,自然也備受其他人的推崇。這就是名人的加持效果

    宋朝繼承唐朝諡法制度,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所以提出了:"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

    文正是不是宋朝時期最高等級的諡號,暫時不確定,但是可以肯定從司馬光之後文正的諡號地位提高了。而到了後代王朝對於諡法制度的確定,也逐漸確定了諡號的等級。明清時期就極為推崇“文正”諡號

    比如清朝文官最高諡號是文正,其次依次為“文忠”“文恭”“文成”“文端”“文恪”“文襄”等

    所以文正成為文官最高等級的諡號,第一是儒家思想與諡法上的結合,第二是名人加持效果,第三是司馬光的推崇,第四是後代王朝為了方便統治對諡法制度的完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輔導孩子時“暴吼”有哪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