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按傳統的兵法來說,背水列陣乃行軍布陣的大忌。然而,極善用兵者卻可反其道而行之,這一戰法的鼻祖乃是楚漢之際,著名的將領韓信。韓信率數萬新招募漢軍於井陘之戰中,背水列陣大敗陳餘的二十餘萬趙軍。然而,沒那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後世亦有將領效仿韓信背水列陣,不但未能獲勝,卻被敵人包了餃子的也比比皆是。

    但無獨有偶,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卻有一場背水列陣的戰役,此戰役可與井陘之戰併為背水列陣的巔峰之作。這便是劉裕北伐期間,以“卻月陣”大破北魏精銳騎兵的戰事。416年,劉裕趁後秦國主姚興死亡,而再次領晉軍北伐,以圖滅後秦而收復關中。晉借道於北魏,北魏未允,並派大軍步騎十萬駐守黃河以北,襲擾晉軍。

    據《宋書·朱超石傳》記載:..義熙十二年(416年)北伐,(朱)超石為前鋒入河(黃河),索虜託跋嗣(即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姚興之婿也,遣弟黃門郎鵝青、冀州刺史安平公乙旃眷、襄州刺史託跋道生、青州刺史阿薄幹,步騎十萬,屯河北,常有數千騎,緣河隨大軍進止。時軍人緣河南岸,牽百丈,河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虜所殺略。遣軍裁過岸,虜便退走,軍還,即復東來。

    高祖(劉裕)乃遣白直隊主丁旿,率七百人,及車百乘,於河北岸上,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頭抱河,車置七仗士,事畢,使豎一白毦。虜見數百人步牽車上,不解其意,並未動。 高祖先命超石馳往赴之,並齎大弩百張,一車益二十人(共添二千人),設彭排於轅上。虜見營陣既立,乃進圍營。超石先以軟弓小箭射虜,虜以眾少兵弱,四面俱至。嗣(拓跋嗣)又遣南平公託跋嵩三萬騎至,遂內薄攻營。于是百弩俱發,又選善射者叢箭射之,虜眾既多, 弩不能制。超石初行,別齎大錘並千餘張槊,乃斷槊長三四尺,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虜,虜眾不能當,一時奔潰。臨陣斬阿薄幹首,虜退還半城....

    騎兵向來被認為是步兵的剋星,而在此次役之中,晉軍卻能以二千七百餘的步兵大敗北魏的三萬騎兵。可堪稱是步兵依託地形、陣法,而擊敗騎兵的最為經典案例。那麼,晉軍獲勝的原因何在呢?為何後世卻很難複製出“以步對騎”的如此輝煌戰例呢?

    首先,晉軍雖少,卻兵精將勇。晉軍的主力,乃是北府兵,北府兵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冷兵器時期的步兵之最。北府兵的成員主要來源於今天的江淮地區,而在歷史上,江淮地區是最出精兵的地區。如項羽的西楚兵、孫堅的淮泗精兵、乃至後來朱元璋的淮西軍等等。此次晉軍主將朱超石,史載其家世將帥,而朱超石與其兄朱齡石皆驍勇善戰(史載:齡石弟超石,亦果銳善騎乘,雖出自將家,兄弟並閒尺牘)。

    再則,晉軍戰法、陣型及戰術得當。晉軍背水列陣,軍無退路,是置死地而後生。以百乘戰車而擺卻月陣(半弧形),利於防禦,受攻擊面較小。同時主將朱超石先以軟弓小箭射敵,既是挑釁又在示弱,以激北魏軍強行攻陣。繼而,晉軍才改用勁弩,見弩不能制敵。才使用殺手鐧,以大錘錘擊三四尺長的斷槊,而一槊就貫三四虜,極具殺傷力與震懾力。

    而後世之所以很難複製出“以步對騎”的如此輝煌戰例,固然有軍隊的質量很難達到北府兵高度的原因所在。更主要的原因是,騎兵的最大優勢在於機動靈活,採取避實擊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擊對方的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騎兵的優勢。而很少硬碰硬、強攻已列成陣的步兵防禦陣。

  • 2 # 東方白徹

    把“卻月陣”捧上神壇實在是有點尷尬,與其說是兵種混合的效果,不如說劉裕戰術的運用才是勝利的關鍵。

    事實上,如果不是當時北魏太急於求成,不穩扎穩打,只要搞點側翼穿插或者後面包抄之類的,劉裕必敗無疑。

    至於“以步制騎”之類的鬼話,平時吹吹牛逼就算了,千萬別當真。

    如果真能“以步制騎”,那三國不會歸晉,蒙古人也不可能吊打全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幾年,IT行業還是高薪行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