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智玩家

    在甲骨文造字的時代,中華先賢對世界的認識與現代人是不一樣的。現代人對世界的認識,目前還停留在「單一結構世界」裡,這種「單一結構世界」的世界觀是由牛頓經典物理學為現代人類描繪的。

    但是,在甲骨文造字的那些中華先賢的認識中,完整的世界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也就是說完整的世界分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兩部分組成,隱性世界是完整世界的主體。

    基於這樣的認識,中華先賢們造了甲骨文「天」字,用來表示「重疊結構世界」的象形,大家看一下造的像不像?請看下圖:

    「天」字的上半部是個方框(不是口字),表示隱性世界,「天」字的下半部是個「大」字,「大」字是一個人四肢向四周伸展的象形,用來表示顯性世界。隱性世界是主體,所以採用上下結構造字。

    既然,世界是由兩個不同性質的世界重疊而成,那麼,在這個世界中的人體,自然也是重疊的,有一個隱性人體,還有一個顯性人體。

    那麼,這種重疊結構人體,在甲骨文中是怎麼表現的呢?請看下圖

    這是個甲骨文「非」字,在造字的時候,並不表示現代漢字「非」字的意思,而是表示完整的重疊結構人體,左邊部分表示的是顯性世界中的人體,而右邊部分表示的是隱性世界中的人體。

    「非」字造字的主要元素就是甲骨文「人」字,在「人」字頭上加一橫表示大道,然後對稱設計,這個字的總體結構上是對稱的,表示存在於兩個不同世界中,卻又是重疊、同步的人體。

    「人」字頭上不加一橫,就是甲骨文「北」字,表示在顯性世界中的「相背」的意思。

  • 2 # 智慧思想引力

    在這個世界中,人,又是什麼樣的?

    這個世界是「重疊結構」的,身處其中的人,自然也是「重疊結構」的。

    下麵,我們根據古漢字、道家學說、佛家學說,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說,描繪出一個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完整的人」的結構,請看下圖:

    上圖左邊是甲骨文「人」字,這個字表示我們在這個世界中的「肉體」。

    上圖中間是甲骨文「身」字,這個字表示我們在另外那個世界中的「體」,我們就稱之為「身體」。

    這裡跑一下題,因為這個「身」字設計得實在太妙!

    為了表示這個「身」是在另外一個世界中,就用了左邊那個「人」字的反向結構。但是,覺得這樣還不夠,還特意在這個反向「人」字的裡面,加了一個「點」,後世學者認為這是表示懷孕,這是誤解。

    這是個神秘的「點」,甲骨文中所有表示「重疊結構世界」的字中,都有這個「點」,所以,這個「點」是為了強調表示——這個「身體」存在於另外的世界中。

    而表示懷孕的那個「身」字,是「女」字的肚子部位加了一個點,而這個點,有的甲骨文直接就畫了一個小孩。

    言歸正傳。

    但是,這個「身體」只是「真正我們」的載體,並不是「真正我們」。

    「真正我們」真的是“我們”。因為「真正我們」不是單個意識生命,而是一個意識生命團隊。這個意識生命團隊,就是上圖右邊的古漢字「思」字。

    「思」字上半部的「囟」字,是「真正的我」的象形,是這個意識生命團隊的首領。「思」字下半部的「心」字,是無意識的象形,包括了前意識、潛意識。TA們是這個意識生命團隊的成員。

    我們可以把這個意識生命團隊,也看成是一個「體」。這樣,「完整的人」就有三層「體」。

    這三層「體」的關系,我們可以借助虛擬現實(VR)遊戲的結構來認識。

    「肉體」=虛擬現實(VR)遊戲中,遊戲玩家操控的遊戲人物。

    「身體」=遊戲玩家用來操控這個遊戲人物的操控裝置。

    生命意識團隊=鑽進「身體」這個操控裝置,控制遊戲人物的操控團隊。這個虛擬現實遊戲太複雜,不是單個生命意識就能操控的,而是需要一個團隊來完成。

    那麼,我們的生命意識團隊是如何操控這個遊戲人物的呢?這就牽出了第三個概念:心智系統

    第三、人的心智系統是如何構成的?

    我們的生命意識團隊是如何操控這個遊戲人物的呢?讓我們還是回到前圖:

    「真正的我」與無意識中不同的意識(前意識、潛意識)相結合,就組成了兩套不同的心智系統。

    第一套心智系統=「真正的我」 前意識

    第二套心智系統=「真正的我」 潛意識

    但是,問題不是這麼簡單的,人類這種虛擬現實人物設計得實在太複雜、太高階。我們這裡需要引入人工智慧(AI)技術來理解。

    「肉體」並不是一大塊人形的肉,TA自身帶有一種非常先進的“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用來幫助「意識生命團隊」操控遊戲人物。

    不但,「肉體」上帶有一個“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存在於另外世界中的「身體」上,也帶有一個“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

    也就是說,我們有三層「體」,還有三層「意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會性的“戾氣”為何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