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這個概念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是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解讀的。比如,對於希臘人來說,“地中海世界”就是已知世界的全部。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歐洲、小亞細亞、中東、北非的已知區域就是全世界。對於當代人來說,整個地球才是世界的全部。
我們把時間退回到公元14世紀末,把地點切換到當時的東亞。在這個歷史環境下,還原敘述這場戰爭,你就會更深刻地了解那場戰爭以及它所產生的意義。
圖/當代人的世界觀世界就是整個地球
【十四世紀末東亞人的世界觀及其微妙的變化】
十四世紀的東亞正處於大明王朝統治中國大陸,日本逐漸從戰國時代走向統一,北韓處於李氏王朝統治之下。在當時的東亞各華人心中,世界還是以中國的大明王朝為核心的“天下”概念,並沒有明確的國家觀念。
雖然已經有早期的西方人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的天主教傳教士在東亞傳教,但是這種外部的沖擊還不能對“東亞世界”的整體意識形態造成顛覆性的改變。總之,當時的東亞仍然是一個傳統的“儒教世界”今日的中日韓三國領土範圍,幾乎就是當時東亞居民認識的已知世界的全部了。
但是這種世界觀也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自宋代以來,華夏文明失去瞭如漢唐時代對東亞地區的影響力,遼、金、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政權對中原王朝虎視眈眈。蒙元取代南宋之後,整個以華夏文明作為中心的儒教世界受到了重大打擊。
日本、北韓等儒教文化圈邊緣國家,皆認為“中華以亡”“崖山之後無中華”,甚至認為自己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東亞的中華核心體系鬆動了。加上大航海時代早期來到東方的沙勿略、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到來也使得東亞人隱約認識到,“東亞世界”並非世界的全部,真正的全世界遠比想象中大的多!
【壬辰戰爭——“儒教世界”的世界大戰】
涉及到世界大戰,必然是國家之間的戰爭,按理說北韓、日本屬於大明的藩屬國,不應當算作國際間的戰爭?沒錯,壬辰戰爭在大明朝史書中的表述是萬曆三大徵之一,屬於平亂的性質。在北韓壬辰戰爭又叫壬辰倭亂,也不像是兩國交戰的戰役名稱,但是隨著歷史學研究的深入,和當代政治環境下的政治需要,壬辰戰爭逐漸被賦予了全新的定義。如今壬辰戰爭被定義為是東亞三國逐漸衝破宗藩關系的起點,是東亞近代化的本源。
其實日本名義上是中國的藩屬國,受大明皇帝冊封。但是日本列島實質上相當獨立,日本長期游離於朝貢體系之外,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更是妄想吞併北韓,直搗北京,在東亞大陸建立霸權。在豐臣秀吉的眼中,大明、北韓已經是兩個國家了。
而在大明的眼中起初並未把這場戰爭放在眼裡,但是隨著戰事的發展,大明也感覺到了日本的野心不止於北韓半島,大明在戰爭後期也加強了在半島的兵力部署,我想此時的大明也不會單純的把這些侵朝的日本人僅僅看做曾經東南沿海小小的倭寇了吧!
【改變東亞政治格局的“世界大戰”】
壬辰戰爭後,豐臣秀吉病死,日本進入德川幕府時代。此戰的失敗使得日本不敢再度輕易挑戰東亞大陸上的政權。北韓在戰爭中受傷最大,但對大明王朝更加死心塌地。大明王朝卻因此一役,元氣大傷,尤其是放鬆了對東北女真部落的壓製,給了女真人大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做大做強的歷史機遇。幾十年後清軍入關,取代明朝,開始了滿清朝對中國大陸260餘年的統治。
圖/滿清鐵騎入關
滿清的入關又一次打擊了儒教世界的秩序,日本對清王朝的態度與幾個世紀前蒙元取代大宋時的態度相似,覺得滿人並非中華正統,為日後日本明治維新後的侵華和自助革命黨推翻清王朝留下伏筆。北韓更是不願接受明朝的滅亡,即使是政治上歸附了滿清,但是在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還是保留了明朝的印記。至此東亞各國的天下概念愈加被國家概念所取代,那個以中華為中心構建起來的世界觀即將分崩離析,最終必將消失在東亞人的記憶裡。
【在歷史的“原點”呼喚新的世界】
綜上幾個觀點,以今天的視角看待壬辰戰爭,充其量不過是區域性的地區性的衝突。但是還原到歷史的的“原點”,以當時人們的眼光審視,壬辰戰爭是“儒教世界”(東亞世界)影響深遠的世界級戰爭,是東亞三國的近代化歷史起點,是三國歷史的共同記憶,東亞人站在壬辰年的起點開始呼喚“新世界”的到來。
此役對當時的“儒教世界”產生的震動可以與一戰對西方殖民帝國的影響相提並論,東亞的朝貢體系即將瓦解,就等東亞的朝貢體系“終結戰”——甲午戰爭的最後一擊了。(二戰後殖民體系瓦解)
參考文獻
【1】宋念申 《發現東亞》 新星出版社 2018
世界這個概念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是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解讀的。比如,對於希臘人來說,“地中海世界”就是已知世界的全部。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歐洲、小亞細亞、中東、北非的已知區域就是全世界。對於當代人來說,整個地球才是世界的全部。
我們把時間退回到公元14世紀末,把地點切換到當時的東亞。在這個歷史環境下,還原敘述這場戰爭,你就會更深刻地了解那場戰爭以及它所產生的意義。
圖/當代人的世界觀世界就是整個地球
【十四世紀末東亞人的世界觀及其微妙的變化】
十四世紀的東亞正處於大明王朝統治中國大陸,日本逐漸從戰國時代走向統一,北韓處於李氏王朝統治之下。在當時的東亞各華人心中,世界還是以中國的大明王朝為核心的“天下”概念,並沒有明確的國家觀念。
雖然已經有早期的西方人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的天主教傳教士在東亞傳教,但是這種外部的沖擊還不能對“東亞世界”的整體意識形態造成顛覆性的改變。總之,當時的東亞仍然是一個傳統的“儒教世界”今日的中日韓三國領土範圍,幾乎就是當時東亞居民認識的已知世界的全部了。
但是這種世界觀也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自宋代以來,華夏文明失去瞭如漢唐時代對東亞地區的影響力,遼、金、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政權對中原王朝虎視眈眈。蒙元取代南宋之後,整個以華夏文明作為中心的儒教世界受到了重大打擊。
日本、北韓等儒教文化圈邊緣國家,皆認為“中華以亡”“崖山之後無中華”,甚至認為自己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東亞的中華核心體系鬆動了。加上大航海時代早期來到東方的沙勿略、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到來也使得東亞人隱約認識到,“東亞世界”並非世界的全部,真正的全世界遠比想象中大的多!
【壬辰戰爭——“儒教世界”的世界大戰】
涉及到世界大戰,必然是國家之間的戰爭,按理說北韓、日本屬於大明的藩屬國,不應當算作國際間的戰爭?沒錯,壬辰戰爭在大明朝史書中的表述是萬曆三大徵之一,屬於平亂的性質。在北韓壬辰戰爭又叫壬辰倭亂,也不像是兩國交戰的戰役名稱,但是隨著歷史學研究的深入,和當代政治環境下的政治需要,壬辰戰爭逐漸被賦予了全新的定義。如今壬辰戰爭被定義為是東亞三國逐漸衝破宗藩關系的起點,是東亞近代化的本源。
其實日本名義上是中國的藩屬國,受大明皇帝冊封。但是日本列島實質上相當獨立,日本長期游離於朝貢體系之外,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更是妄想吞併北韓,直搗北京,在東亞大陸建立霸權。在豐臣秀吉的眼中,大明、北韓已經是兩個國家了。
而在大明的眼中起初並未把這場戰爭放在眼裡,但是隨著戰事的發展,大明也感覺到了日本的野心不止於北韓半島,大明在戰爭後期也加強了在半島的兵力部署,我想此時的大明也不會單純的把這些侵朝的日本人僅僅看做曾經東南沿海小小的倭寇了吧!
【改變東亞政治格局的“世界大戰”】
壬辰戰爭後,豐臣秀吉病死,日本進入德川幕府時代。此戰的失敗使得日本不敢再度輕易挑戰東亞大陸上的政權。北韓在戰爭中受傷最大,但對大明王朝更加死心塌地。大明王朝卻因此一役,元氣大傷,尤其是放鬆了對東北女真部落的壓製,給了女真人大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做大做強的歷史機遇。幾十年後清軍入關,取代明朝,開始了滿清朝對中國大陸260餘年的統治。
圖/滿清鐵騎入關
滿清的入關又一次打擊了儒教世界的秩序,日本對清王朝的態度與幾個世紀前蒙元取代大宋時的態度相似,覺得滿人並非中華正統,為日後日本明治維新後的侵華和自助革命黨推翻清王朝留下伏筆。北韓更是不願接受明朝的滅亡,即使是政治上歸附了滿清,但是在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還是保留了明朝的印記。至此東亞各國的天下概念愈加被國家概念所取代,那個以中華為中心構建起來的世界觀即將分崩離析,最終必將消失在東亞人的記憶裡。
【在歷史的“原點”呼喚新的世界】
綜上幾個觀點,以今天的視角看待壬辰戰爭,充其量不過是區域性的地區性的衝突。但是還原到歷史的的“原點”,以當時人們的眼光審視,壬辰戰爭是“儒教世界”(東亞世界)影響深遠的世界級戰爭,是東亞三國的近代化歷史起點,是三國歷史的共同記憶,東亞人站在壬辰年的起點開始呼喚“新世界”的到來。
此役對當時的“儒教世界”產生的震動可以與一戰對西方殖民帝國的影響相提並論,東亞的朝貢體系即將瓦解,就等東亞的朝貢體系“終結戰”——甲午戰爭的最後一擊了。(二戰後殖民體系瓦解)
參考文獻
【1】宋念申 《發現東亞》 新星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