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村文藝
-
2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在電視劇裡,八爺競爭皇位失敗,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確定了。
張五哥冒名頂替被送上法場,阿蘭去求十三爺救命。于是四爺十三爺一起大鬧法場,救下張五哥。這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就是四爺要接下這個案子,被鄔先生攔住了。
鄔先生是這樣分析的,第一,刑部案一定牽扯到太子,皇帝不讓太子去查,就是不想保太子了,案件大白之日就是太子被廢之時。第二,太子名分早定樹大根深,誰扳倒太子誰就將不容於朝臣,最終不容於皇帝。所以,這案子不能接。接下此案無論保太子還是廢太子,都將置自己於萬劫不復之地。
鄔先生說服了四爺,四爺裝病推掉了刑部案。而八爺接了,而且也完全應驗了鄔先生的預言,從此萬劫不復。
八爺為了扳倒太子,向肖國興假傳聖旨,許諾扳倒太子以後恕他無罪,然後把肖國興的口供秘密上奏。看上去很是高明,其實犯了大忌。
然後皇帝忠於放棄了太子,這是他內心最大的痛苦。他和太子之間感情深厚,對先皇後更是歉疚極深,廢太子的決定對於這樣一個老人來講是非常痛苦的。他無力自己承擔這樣的打擊,就一定要找一個替罪羊來安撫心中的苦痛。誰來做這個替罪羊呢?那個扳倒了太子的八爺正好。
圖理琛押送肖國興回來復命,沒有報告任何異常,可皇帝偏要問他肖國興一路說了什麼。圖理琛說了八爺假傳聖旨的事,尚無任何佐證,皇帝就當場就給了八爺一個“其心可誅”的批語。
其實就像後來雍正說的,“老八是陰損了點,可太子不做這樣的事,誰又能動得了他呢。”八爺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罪,但在皇帝心中卻已是罪大惡極,成為了皇帝永遠的仇人。
這樣,後來的人多勢眾,不過就是自己找死。
-
3 # 青年史學家
“八爺黨”的實力最強,人數最多,為什麼最後卻失敗了?
問題就是答案,“八爺黨”失敗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實力強、人數多。
九子奪嫡的最終決定權在康熙手裡,因此康熙的意見才是最終的結果。
清軍入關取代明朝,因此清朝的皇帝都以明朝皇帝為誡,並且經常號召王公貴族一起商議前朝之鑑。清朝皇帝的共識就是朋黨誤國!
八爺一直以賢王自居,廣積人脈,從三公六院到普通小吏都了解八爺的“賢明”,這就在朝野形成了廣泛共識,這是皇帝最忌諱的地方,並且一直引以為戒,八爺群體自稱為八爺黨,並且“八爺黨”的名號與日俱增,皇帝最忌憚朋黨,因此對這個“賢明”的八子一直敬而遠之!
康熙在去世前,說八皇子是處處學康熙,但是都學得不像!
帝王選繼承人一般都有個標準,就是選擇皇子中最像自己的那個人,八皇子為了得到皇帝的鐘意,處處以康熙的“賢明”自居,但是這樣的賢明都是刻意裝出來的,並不是出自於本意。可以這麼講,八皇子就是個虛偽的奪權者,康熙自然也是知道這點的,所以怎麼會傳位於他!
回覆列表
康熙在臨終前向胤禛交代後事的時候,已經做了回答:“八阿哥胤禩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的不像,朕是以寬仁之心治仁,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朕已經對下麵已經放縱過度,他卻比朕則還要放縱,即便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把我大清江山徹底毀壞。"八爺黨只會謀術而不知謀勢,用一些低劣的手段做一些小把戲,如找個江湖術士一邊裝鬼又一邊捉鬼、如騙審肖國新、如授意佟國維串聯百官操縱選舉、如奇石換死鷹等等,這些事聖明燭照又有十三衙門耳目的康熙怎會不知道呢。他騙審肖國新,康熙送他四個大字“其心可誅”就已經說明他早早的就與大位無緣了。最最關鍵的是胤禛心裡裝著國,胤禩心裡裝著私,本質決定了他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