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柳生91
-
2 # 野叟雜談
宦官專權是中國古代政治史上黑暗的一幕,在很多朝代都存在著皇權弄權的局面,但是真正能稱得上是宦官專權的只有東漢、唐朝和明朝三個朝代。而在這三個朝代之中,宦官專權的情況又有所不同。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宦官頭子張讓
東漢時期的宦官專權是從漢和帝時期開始的,漢和帝即位的時候年僅十歲,竇太后臨朝。以竇憲為首的竇氏外戚把持了朝政。等到漢和帝逐漸長大之後,不甘於皇權的旁落,與宦官鄭眾等人一起發動了政變,鏟除了竇氏外戚。而到了漢安帝去世後,閻氏外戚專權。一群宦官擁立漢安帝之子劉保為帝,消滅了閻氏外戚,宦官再度得勢。而到了漢順帝去世後,梁氏外戚飛揚跋扈,直接威脅到了皇權。漢桓帝與宦官一起發動政變,鏟除了梁氏外戚,宦官頭子都被封侯。而到了漢桓帝去世後,年少的漢靈帝即位,漢靈帝即位後竇太後臨朝其父親竇與宦官之間發生了一場火併,竇武失敗被殺,宦官專權達到了頂峰。而到了漢靈帝去世後,再度發生了宦官與外戚的火併,他們同歸於盡後,東漢王朝也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我們可以看到在東漢時期,宦官勢力是皇帝用來與外戚勢力相抗衡的重要工具,他們雖然為非作歹,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威脅到皇權。所以,皇帝對宦官極盡縱然。
京劇中的高力士
在唐朝,從唐玄宗時期宦官高力士就已經開始參與到政治之中了。高力士不僅處理各地進奏的文件,還對宰相的任免,甚至太子的廢立都能發表很有影響力的意見。當時太子李亨稱呼高力士為二兄,“諸王公主皆呼‘阿翁’,駙馬輩呼為‘爺’”。不過高力士是一個為人十分謹慎的人,並不跋扈,所以總是順著玄宗的意思。宦官勢力的增大是從監軍制度開始的。宦官監軍制度是在開元二十年,732創立的,監軍使作為皇帝的特派員在唐後期重大的軍事行動中總是於主帥並駕齊驅,其權位甚至高於主帥。唐肅宗的時候,宦官李輔國以判元帥行軍司馬的名義通領北衙六軍,即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後來他又參與到肅宗末年的帝位之爭。他派人殺掉了反對太子的張皇後,皇帝也受驚而死,然後擁立了太子即位,即位的唐代宗尊他為尚父。他對代宗說:“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這裡的所謂“大家”是宮中對皇帝的習慣稱呼,李輔國公然要皇帝讓出處理朝政的權利。在他之後程元振、魚朝恩等宦官相繼擅權。魚朝恩在肅宗乾元元年,758,為觀軍容使,總監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兵,並曾經在代宗初年乘護駕之機直接掌握神策軍。在德宗經歷了藩鎮的叛亂以後,對武將就不再信任了,所以就一味地依靠宦官。德宗時,神策軍擴展到十五萬人,成為新的禁軍。後來宦官常借掌握神策軍的兵權而干政。
飛揚跋扈的唐代宦官
唐代宗時使置的內樞密使,也由宦官擔任,掌機要,出納王命。唐德宗又置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統帥禁軍。兩樞密與兩神策中尉,被稱為四貴,是唐中後期操縱軍政大權的宦官頭子。宦官還掌握宣徽使、學士使、內弓箭庫使、內莊宅使等使職,其衙門稱為北司。北司與南衙百官對立。這種權力極大的內廷和外朝宰相並存的二元體製是引起不斷的政治紛爭的根源。朝廷百官辦事的南衙往往成為北司的附庸。皇帝的生殺、廢、立,也掌握在北司手中。權閹楊復恭甚至借用當時科舉舉士的術語,稱呼皇帝為門生天子,以選立天子的座主自居。自穆宗到昭宗八位皇帝,有七位由宦官擁立,唯有敬宗是經歷了儲位而正常登基,但他也死於宦官之手。比如唐朝後期比較有作為的唐憲宗皇帝就是被宦官殺死的。
唐末宦官擾民亦甚。一些大宦官竟然也娶妻妾收養子。世為宦官儼然成一世家。宦官勢力也和各地的割據勢力相勾結,由於宦官掌握著大權,所以藩鎮多引為內援;宦官為了增強自己的勢力,以控制皇帝,也多引藩鎮為外援。
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古代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時候就唐朝,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的宦官掌握了兵權,以至於宦官專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皇權。
明朝的宦官形象
而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曾經嚴令宦官干政。但到明成祖朱棣的時代裡,已經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宦官鄭和就深受永樂皇帝的信任。不過鄭和本人並沒有什麼過錯的言行,七下西洋開創了一段佳話。到了明宣宗去世後,明英宗少年即位,對宦官頭子王振非常信任,最終在王振的蠱惑之下御駕親征,結果導致土木之變,英宗皇帝本人也做了俘虜。土木之變中,王振也被憤怒的士兵所殺。
到了明武宗皇帝的時候,又出了一個著名的宦官劉瑾。劉瑾非常會玩,也正因為這樣他才能深得明武宗的喜愛。不過,後來當有人告發劉瑾謀反,而且明武宗也發現了一些劉瑾的罪狀之後,明武宗下令對劉瑾處以凌遲之刑。
影視作品中的太監劉瑾
明朝還有一個著名的宦官,就是九千歲魏忠賢。在明熹宗的時代裡,魏忠賢仗著皇帝的信任把持朝政,一些無恥之徒也趨炎附勢團結在她的周圍,形成了所謂閹黨。而等到明熹宗去世後,魏忠賢就失去了靠山,最後識趣地自殺了事。
影視作品中的魏忠賢
這裡要說一說明朝的宦官是如何干政的。明朝從明成祖之後逐漸形成了內閣制度,國家大事先由內閣提出初步意見,寫出草稿,這叫票擬。然後將草稿交給皇帝審閱,皇帝用朱筆批示,這叫批紅。明朝後來的皇帝們比較懶惰,不願意幹活,乾脆把批紅的事情就交給身邊的司禮監秉筆太監來負責。竊取了批紅之權後,宦官們才得以上下其手。比如明熹宗熱衷於做木匠活,于是魏忠賢就在皇帝玩得最高興的時候拿著奏章找皇帝,皇帝看都不看直接對魏忠賢說,你看著吧。就這樣,魏忠賢才得以把持超綱。不過,明朝君權空前強化的背景下,宦官們並不能掌握兵權,他們也無法對皇權構成威脅,充其量他們只能算是弄權而已。
宦官專權從本質上說,是從屬於皇權的,是寄生在皇權之上的毒瘤。在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程度不斷加深,權力不斷從地方集中到中央,從政府集中到皇帝。這就皇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具有這樣的政治素質來有效行使皇權。一旦皇帝不能有效行使皇權的時候,皇權就會被皇帝的身邊人所竊取,于是就有了宦官專權和外戚專權之類的事情發生。
回覆列表
漢朝不熟悉,談談唐明兩朝宦官的區別。這是公認的兩個宦官干政現象非常明顯的朝代,但是宦官“干政”的程度不一樣。明朝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刻,主要是拜九千歲魏忠賢所賜;而唐朝宦官在內可以干涉天子廢立,在外可以干涉軍國重事,實際上權力比明大得多。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唐代宦官自李輔國以後,掌握了一件很重要的權力——禁軍的指揮權。有了這個權力,在皇帝去世之時,宦官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擁立自己所期望的君王,進而以“定策之功”總攬朝政;甚至在皇帝謀求誅殺宦官之時,可以憑借兵權“先下手為強”。
而明代宦官的權力,始終來自皇帝的授權,其本身權力其實是有限的。不論是在內的司禮監還是在外的鎮守太監,都有文武官員的掣肘牽制,很難真正地總攬大權,威脅皇帝的權力。
一個很鮮明的對比就是,唐朝唐文宗意圖誅殺宦官,反倒被宦官先下手為強,這就是“甘露之變”;而明朝不論是明武宗殺劉瑾還是明思宗殺魏忠賢,不過聖旨一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