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素月墨羽YH

    姜維北伐跟諸葛亮北伐當然不一樣,兵力以及能力都有差距。諸葛亮北伐,魏國龜縮防守,同時還有十萬中軍在後方隨時待命,諸葛亮當著司馬懿的面屯田割麥子,司馬懿都不敢輕舉妄動。姜維北伐,鄧艾郭淮多次主動出擊,雙方互有勝負,姜維沒有能力在魏國境內獲得補給,自然損耗要遠遠大於諸葛亮,國內自然反對聲音高。

  • 2 # 鐵馬冰河wu

    諸葛亮死後,姜維獨攬蜀國軍政大權。他全盤繼承了諸葛亮窮兵黷武的軍事策略,九伐中原,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總體是勝少負多,於大局無補。

    為了謀求軍事上的勝利,姜維開始加緊研究新的戰略、戰術,特別是對具體戰法進行了創新,他一改諸葛亮、魏延的做法,撤掉了部署在漢中外圍的兵力和據點,收縮防線,企圖通過誘敵深入、再通過快速反擊,實現一次性殲滅更多敵人、畢其功於一役的戰略目標。

    當時的蜀國,因諸葛亮六出祁山,人員損失巨大,還耗空了國家財力,導致蜀漢經濟凋敝,民眾不堪徵調,生活困苦,幾乎力竭。加上蜀國僻處西南一隅,地域狹窄,空間逼仄,綜合國力與魏國差之千里,不論是經濟、政治還是人才,蜀漢均無法和曹魏相抗衡。蜀後主劉禪整天渾渾噩噩,玩物喪志,重用宦官黃皓,掣肘姜維,有這樣的君主,蜀漢的敗亡已是早晚之事。

    諸葛亮六次出祁山伐魏沒有結果,他的繼任者姜維為何還要以飛蛾撲火似的執拗一而再、再而三的北出祁山呢?這裡既有決策者認知上的誤區,也有蜀漢集團內部高層相互博弈的因素在內。

    蜀漢內部還是有明白人的,比如費褘、蔣琬。諸葛亮死後,費褘曾經接替他主持過一段時間的朝政,他反對連年用兵,主張與民生息,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待民富國強時才能再言伐魏之事。他曾經告誡過姜維,希望他不要低估對手的實力,急於求成,僥幸地寄望於一戰功成,短時間內興復漢室,一旦出現偏差,很可能會社稷傾覆,滿盤皆輸。

    蔣琬雖然支持北伐,但他認為諸葛亮多次北出祁山攻伐曹魏,卻無法成功,很大程度是因為山高路險,糧草運輸困難,所以每次伐魏蜀軍都呈強弩之末的態勢,無法持續攻戰。如果乘船從漢水和沔水順流而下,就可以很順利的抵達東三郡。這樣做糧草轉運的難題迎刃而解,軍隊的行進也變得容易許多。而且從東三郡進攻曹魏,遠比從隴西、關中容易的多。然而,體弱多病的蔣琬不久就死了,所以他的正確戰略構想無法得以具體實施。費褘、蔣琬一死,姜維為了維護自己經營已久的北部邊境,夯實他對這一地區的控制能力,還是一根筋地不斷兵出川北,進攻隴右,將明白人蔣琬提出的襲取東三郡的計畫束之高閣。蜀漢政權所剩不多的實力也在無數次毫無變化的北伐中消耗殆盡,直到魏將鄧艾率伐蜀奇兵突然兵臨成都城下……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插圖源自網絡】

  • 3 # 銀昉

    謝邀,蜀國滅亡後西晉名將王浚被認命為巴郡太守。上任時,看見自己管轄的巴郡於吳國交界的地方,兵士苦役,百姓生了男孩多棄之不養,于是,他採取措施,“嚴其科條,寬其搖課,其生育者皆與休息,所全活者數千人”。等到他組建軍隊伐吳時,“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軍。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爾,爾必勉力,無愛死也。”《晉書.王浚傳》王浚能如此得民心,姜維為什麼不行?蜀國和吳國交界的地方,從先主劉備去世後再沒有發生過戰爭。而老百姓連孩子都不敢生,不敢養,蜀國的政治能好嗎?戰爭不僅是物質力量的較量和精神力量的較量,而且也是民力的較量。可以說,民心所向對於戰爭的勝負具有決定性作用。姜維窮兵黷武的北伐,早就背離民心,失敗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國榮跟哪些內地明星合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