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頭好大大

    你會發現,在小學生裡,髒話是傳播的最快的……

    那天走路碰到幾個小學生在玩,各種說髒話罵人,第一反應是現在的孩子怎麼這樣,但是後面想想,我們小時候也一樣啊……

    我們小時候,好的話沒有人學,那些亂七八糟的不文明的話,傳的最快。

    第一類是真的罵人的髒話,就是從大人那裡聽來的,帶有生殖器,或者問候女性親屬的,這種很多小孩背地裡都會學,尤其是男生……可能也是男的大人講的比較多吧。

    第二類是屎尿屁那種,什麼放屁啊,拉屎啊,狗屎啊,反正這些跟排洩物有關的詞,都是大人會說太惡心不要說的那種話,小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喜歡說,而且吃東西的時候喜歡說!我想也是因為大人不允許吃東西的時候說屎尿屁的原因。

    第三類是跟性有關系的,比如說什麼不孕不育,那時候我們班上有不少同學都喜歡罵人家不孕不育……

    反而,長大以後,沒有人不讓說了,也不喜歡說了,覺得無聊。

  • 2 # 小杜多多

    是的,潘多拉效應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禁止兒童看電視或玩遊戲。家長為了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或保持健康,可能會禁止孩子看電視或玩遊戲。然而,這種禁止可能會讓孩子更加渴望看電視或玩遊戲,導致孩子偷偷地看電視或玩遊戲,或者在有機會的時候會過度沉迷,影響學業或健康。

    2. 禁止吃某種食物。有些人為了減肥或保持健康,可能會禁止自己吃某種食物,例如巧克力、薯片等。然而,這種禁止可能會讓人更加渴望吃這些食物,導致在有機會的時候會大量食用,甚至會產生暴飲暴食的現象。

    4. 禁止使用某種產品或服務。某些產品或服務可能被認為是不安全或不健康的,例如電子煙、賭博等。然而,這種禁止可能會讓人更加渴望使用這些產品或服務,導致在有機會的時候會秘密地使用,甚至會過度沉迷。

    綜上所述,潘多拉效應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禁止越多,渴望就越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適當平衡禁止和允許的程度,以避免落入潘多拉效應的陷阱。

  • 3 # 旅遊達人多多

    在心理學中把“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叛逆心理現象,稱之為“潘多拉效應”或“禁果效應”。

    潘多拉效應的心理實質是好奇心和叛逆心理在起作用。

    潘多拉效應告訴我們:要求人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必須有相對充分的理由。

    學生中存在的逆反現象,部分就源於“潘多拉現象”。小學生的好奇心強,由於閱歷和經驗的不足,情緒失控,道德觀念和社會化發展不成熟。常常會受好奇心的驅使,聽不進大人們忠告,對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這樣孩子不聽勸告的逆反行為就形成了。

    我們有些老師,家長禁止小學生做某事,卻又不說明為什麼不能做的理由。結果適得其反,使不要打架,不要上網,玩遊戲之類禁令,達不到應有的預期效果。

    潘多拉效應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逆反心理,越不讓做什麼就越想去做,一刻也等不得,但事物都有兩面性,潘多拉效應也不例外。

  • 4 # 坦坦蕩蕩的學之龍

    這個問題在東方看來是一個偽命題。

    西方的三維邏輯是造不出東方的四維文化來的。

    這太幼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的體製有多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