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技夢觀夢
-
2 # 禪壹
互聯網巨頭紛紛開始做起來養殖業。繼網易味央黑豬、京東跑步雞之後,阿里又搞起來AI生態豬。
網易阿里入局養殖業,首選豬肉,應該是看中了豬肉在人們生活中較高的消耗需求。阿里雲的AI生態養殖,對傳統的養殖業帶來來一定的沖擊,但是這個沖擊會有多大,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
網易的網易味央黑豬是面對高端消費群體,細分來人群,提供品質和口味不同的豬肉,價格當然也很高,對養殖和消費市場不會造成多大的沖擊,因為能消費這樣豬肉的人群很少。
但是阿里雲的AI生態豬的養殖,肯定會對傳統養殖帶來一定沖擊。我們先看看AI生態豬的養殖是怎麼回事。
在大家的觀念中, 養豬好像沒那麼複雜,怎麼還需要人工智能去養豬呢?其實不然,對於一個養殖場,投入的人工和養殖的數量一般是有相應的配比,如果養殖多了,需要的人工必須就多。否則會顧不過來。
同樣的人,如果養殖規模不大,或許能把豬照顧的無微不至,但如果規模擴大一倍或者幾倍,面對成千上萬的豬豬,要想把每一頭豬照顧好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會累的半死。
但是阿里雲的AI智能養殖就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舉個例子。
在母豬的生產階段,可以通過攝像頭和視頻圖像分析技術,自動分析並記錄仔豬的出生數量、順產還是剖腹產。還有更牛的!,可以通過麥克風捕捉聲音,語音識別技術會識別出仔豬被母豬壓住發出的尖叫聲,飼養員可以在第一時間展開解救,這樣會減少因為母豬壓死小豬的數量,提高成活率。紅外測溫技術和語音識別技術可以監測豬的體溫和咳嗽的聲音,一旦出現異常,就能在第一時間做出疫情預警。
阿里雲的AI養殖,使每一頭豬從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檔案,並且一直會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視頻圖像分析技術對豬的體重、進食情況、運動強度、頻率和軌跡進行記錄分析,判斷豬的身體狀態和健康情況。比如一只豬長臥不起,系統就會判斷它是懷孕還是病了,提醒人工及時介入。當然,如果是豬豬偷懶,那麼飼養員就會讓它多運動,以免肥肉過多!
據了解,阿里雲養殖AI系統,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用工成本,還可以實現母豬每年多產3頭小豬仔,且豬仔死淘率降低3%左右。如此一來,成本費用在下降,而豬肉產量在提高,最終體系在終端價格的下降,這一定會對傳統養殖造成比較大的沖擊。
傳統養殖業最終會在阿里雲AI養殖系統的帶動下,完成升級改造。
回覆列表
題主提到的AI養豬,現在有了最新的進展。
就在前幾天,上海雲棲大會上,阿里雲正式發布了ET農業大腦。通俗的話來講,ET農業大腦就是人工智能+農業,通過讓人與農產品的“對話”,提昇效率。幫助農企AI養豬也是其中一個落地項目。
與此同時,還有AI種蘋果、種甜瓜……一言以蔽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AI做不到的。
普通的養豬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可這AI養豬,要怎麼養呢?
每一頭豬從出生開始就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它的一切行為活動都被記錄在冊。而豬的咳嗽、叫聲、體溫也會被準確檢測,從而判斷豬是否生病。豬場內的AI攝像頭,則實時監控豬的“一舉一動”,包括形體、運動等情況。
AI養豬還提出了個新鮮詞兒“200公里豬”,以保障豬肉的質量。運動不達標的豬,可是要被趕出去“加練”的……腦補“萬豬奔騰”的場景……
了解了這些背景,我們再來談談題主的問題:傳統的養殖業會消失嗎?
根據目前的情形可以做出肯定的回答:不會。
原因有兩個:
第一,現在的產業AI都在往幫助人類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向走
其實關於AI是否會取代人工的爭論,由來已久。阿里雲Quattroporte胡曉明曾經在去年的北京雲棲大會上也說過:“機器要做人類的助手,而不是競爭者”。
AI養殖最根本的目的也是幫助人類更加高效、科學地進行養殖活動。人工智能的存在,始終是為了人的目標服務。它既是走在科學前沿的,也應當是深入最廣大的基層的。
第二,落後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需要人工智能來幫助數字化轉型
我們經常說,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很少有人敢說,中國是一個農業強國。
要知道,我們衡量一個國家的農業發展水平,是按農業投入產出比計算的。在這一點上,中國遠遠落後於很多西方的發達國家。
雖然“智能養殖”的概念已經提出了很久,但是放眼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的農業生產依舊是靠增加自動化生產工具,依然以大量人工感知、體力勞動、人工機械操作為主。
我們的人均效能僅為國外優秀養殖場的30%,大陸平均飼養成本卻是國外的2倍。毫不誇張的說,我們是在暴殄天物。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廣袤的土地和勤勞的人民,但我們卻沒有物盡其用!實在是遺憾!
當規模化、自動化、信息化成為全球農業發展主流趨勢的時候,大數據河流中的一滴水,足以趕超無數農民的辛勤勞作。
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也說過,“農業的數據信息最為豐富,但沒有被充分挖掘”。這些數據,其實現在都在被浪費。
阿里雲的工業大腦,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它不是要取代傳統養殖業,而恰恰相反,它是在助推傳統養殖業數字化升級。
中國的傳統養殖業要想絕地反擊,必須擁抱數字化才能煥然新生。
最後我想說一句,對於AI取代人類的擔憂,從產業AI目前的成果來看,完全是多餘的。阿里雲ET城市大腦緩解了城市交通問題,讓交警有更多的時間精力來處理交通情況;ET工業大腦優化了製造業企業產品的良品率等等,節省了每年上千萬的成本……同樣,農業也是如此。人工智能永遠將成為一個解放勞動力,而非替代勞動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