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頭鍍膜的發展和作用
▲蔡司Otus 55mm f/1.4鏡頭上的T*鍍膜
當你在光線下觀看鏡頭表面的時候,經常能看見深紅、深藍、深綠等顏色的反光,這層色彩就是鏡頭鍍膜所造成的。實際上鏡片表面的鍍膜層本身是無色透明的,只有沒有透過鏡片的光線會被反射回來,形成了人眼可見的反光。1892年,英華人H. Dennis Taylor(著名的Cooke-Triplet結構發明者)偶然發現,燒過的望遠鏡物鏡表面經風化出現紫色薄膜,和普通透鏡相比能通過更多的光線。這個新發現使人們知道了膜層作用,並產生了最早的鍍膜技術。
▲未鍍膜光學元件光線反射示意圖
20世紀30年代,鍍膜技術開始被廣泛地應用到鏡頭製造當中,1935年,卡爾蔡司耶拿(Carl Zeiss Jena)的亞力山大.斯瑪庫(Alexander Smakula)發現,當光進入或離開一個透鏡,一定比例的光會從邊界反射。根據所使用的玻璃類型,反射光的比例通常是4%和8%之間,並且由於透鏡的數量不同,總的光損失可以達到50%以上。因此他在真空中加熱蒸發低折射率氟化物薄膜,製造了一款名為“T”的鍍膜,利用光干涉的原理來減少鏡片表面多餘的反射光,從而大大提高了鏡頭的透光率。同時減輕眩光,提高影像的清晰度。不久之後,徠卡公司在Summitar 50mm f/2鏡頭上率先開始使用鍍膜技術。
▲光學鍍膜抗反射示例
但是30年代所使用的主要是化學鍍膜法,這種方式必須嚴格控制化學溶劑劑量和反應時間,造成成品率極低,而且不能進行多層鍍膜。到了6、70年代,物理鍍膜技術開始出現,這種方式的鍍膜精度更高,更加均勻。各個廠家都在自己的鏡頭上積極嘗試這項新技術,世界三大鍍膜技術:蔡司T*鍍膜、富士EBC鍍膜和賓得SMC鍍膜最早就是在那時出現的。而目前佳能和尼康兩大廠家則分別採用了SWC(亞波長結構)鍍膜和NCC(納米晶體)鍍膜。這些鍍膜都是多層鍍膜,像蔡司的T*鍍膜中的“*”即為多層的意思。
▲採用了SWC(亞波長結構)鍍膜的佳能EF 200-400mm f/4L IS USM EXTENDER 1.4X鏡頭
我們應該感謝這些廠家們的探索精神,不同廠家的鍍膜不但提供了不同的抗反射能力,而且鍍膜也針對自身的鏡頭進行了矯正,因此才會出現一批擁有獨特“味道”的鏡頭。此外除了幫助鏡頭減少眩光和增加透光率,多層鍍膜技術的發展還使得十多片鏡片依然能擁有較好的透光率,造就了現在大量高倍以及大孔徑變焦鏡頭
二、鏡頭鍍膜的保護和清潔
▲ZEISS T* UV 鏡
鏡頭最外層的鍍膜雖然具有一些保護作用,日常偶爾被手觸碰到或者簡單清潔鏡頭不會造成鍍膜太大的損害。但是它的厚度僅有0.1納米左右,太過強力的摩擦就會造成鏡頭鍍膜的損壞,影響拍攝效果。(注意:如果鏡頭鍍膜損壞了,在光線下你可以在鏡頭表面看到不規則的彩虹色反光。)因此首先要做好的是鏡頭鍍膜的保護,這時候需要使用的就是UV鏡/保護鏡。
▲B+W XS-PRO MRC NANO UV鏡
▲羅敦斯德 HR-Digital UV鏡
UV鏡全稱為紫外線濾光鏡,現在許多UV鏡同樣也和鏡頭一樣使用了鍍膜,來保證UV鏡也有足夠強大的透光性能。UV鏡能減少紫外線引起的藍色調,不過現在數碼相機的CMOS不像膠片一樣對於紫外線十分敏感,所以更多的還是起到保護鏡頭的作用。在選擇UV鏡的時候,不宜選擇價格較為低廉的產品,這些產品一般來說質量較差,對成像影響很大。有的甚至直接使用普通玻璃製造,不但透光量不如光學玻璃製造的產品,還會造成暗角等問題,尤其是在逆光條件下更容易出現眩光問題。所以在購買UV鏡時可以考慮一些原廠的產品,如ZEISS T* UV 鏡就能很好的兼容蔡司的鏡頭。而在選擇副廠UV鏡時, B+W和羅敦斯德的UV鏡質量較好,能在保護鏡頭的同時保證對畫質影響最小。其中B+W的XS-PRO MRC NANO系列UV鏡和羅敦斯德HR-Digital系列UV鏡(都使用黑色包裝)具有很好的耐擦拭能力,如果弄髒了可以使用水和紙巾進行臨時清潔。
▲肯高Zeta Protector保護鏡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使用鏡頭保護鏡,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UV鏡,保護鏡擁有更大的透光率並且減少了濾鏡和鏡頭直接的反射,目前比較實用的是肯高Zeta Protector保護鏡。
▲鏡頭清潔示意圖
不過即使有UV鏡、保護鏡進行保護,鏡頭鍍膜還是難免遇到進灰或者指印等汙染,這時候就需要你進行鏡頭清潔了。如果鏡頭表面只是有一些浮塵,建議使用帶有單向氣閥的氣吹進行簡單地處理,但是嚴禁直接用嘴吹灰塵,一旦造成唾沫粘在鏡頭表面就更難處理了。一旦一遇到氣吹無法清潔的痕跡或者灰塵,建議使用鏡頭布或鏡頭紙進行處理,在清潔時注意不要用力摩擦鏡頭表面,而是使用鏡頭布或者鏡頭紙端輕輕擦拭以免損壞鍍膜。當然還有一個更好的選擇就是使用鏡頭筆順時針擦拭鏡頭表面,每擦拭一次就使用氣吹吹去浮塵,如此反覆五六次。慎用鏡頭清潔液,尤其是強力的酸鹼清潔液會對鏡頭鍍膜帶來無可避免的腐蝕。
三、世界主要鏡頭鍍膜
1 蔡司T*鍍膜
蔡司公司在1972年9月的西德科隆覽會上,推出有多層鍍膜的T* Distagon、T* planar、T* sonnar等合計16種鏡頭,這也是T*鍍膜第一次亮相。不過早在1939年,也就是T鍍膜剛剛被發明不久,蔡司公司就實現了兩到三層鍍膜技術。
▲使用蔡司T*鍍膜的鏡頭們
鍍膜過程是在高真空中多層材料的氣相沉積,以每六層左右的層中加入約1 / 10000毫米,因此需要精密的工藝和強大的技術支持。不過有一個誤解就是蔡司T*鍍膜有確定的鍍膜層數,但實際上並沒有明確的準則來堆焊鍍膜層。蔡司T*鍍膜是一種不斷調整以適應新的玻璃材料和要求的技術,隨透鏡而變化。
▲索尼RX1RII和RX100M4的取景器上都使用了T*鍍膜,同樣使用的機器還有索尼A7RII和A7SII
目前的蔡司T*系列鍍膜已經發展為一個龐大的門類,被廣泛應用在蔡司的相機鏡頭、電影鏡頭、望遠鏡系統和工業儀器上,甚至在索尼相機的取景器上都能看見它的身影。其中最先進的是使用在蔡司電影鏡頭上的T*XP鍍膜,擁有T*系列鍍膜中最為強大的抗反射能力。
▲蔡司T*XP鍍膜
2富士EBC鍍膜
▲富士龍55mm f/3.5 Macro,第一枚使用EBC鍍膜的鏡頭
1971年,當佳能和徠卡公司止步於7層鍍膜而無法取得突破時,富士就已經使用EBC(電子束鍍膜)技術製造出可達11層鍍膜的鏡頭,並且在第二年就將這種技術應用在富士龍55mm f/3.5 Macro鏡頭上,之後的富士鏡頭無一例外地使用了EBC鍍膜技術。當然,從EBC到Super-EBC,再到現在的HT-EBC,加上全新的Nano GI納米塗層,富士的鍍膜技術也在不斷地改進之中,而且除了135系統之外,富士的EBC鍍膜也廣泛地應用在他的中畫幅和大畫幅鏡頭上。
▲使用富士SUPER EBC鍍膜的富士龍鏡頭 3 )賓得SMC鍍膜
▲使用賓得SMC鍍膜的太苦瑪鏡頭
實際上在世界三大鍍膜技術中,賓得是最早實現七層鍍膜的技術的廠家。1969年,賓得的前身日本旭光學公司與OCLI公司(Optical Coatings Laboratories Inc)合作完成了世界相機史上最早的7層防反射膜。在1970年的德國科隆博覽會上賓得公司正式發表了SMC超級鍍膜技術,次年賓得把這個鍍膜技術實現商品化。SMC鍍膜的反射率極低,僅有0.2%,透光率能達到99.8%,搭配優質的太苦瑪鏡頭很快引起了攝影師們的關注。當然到了21世紀之後賓得又開發了新的、針對數碼進行優化的HD鍍膜,但是仍然有攝影師對於使用賓得SMC鍍膜的鏡頭情有獨鍾。
▲賓得SMC鏡頭反射率對比圖
4佳能SWC(亞波長結構)鍍膜
▲首支應用SWC鍍膜的鏡頭 佳能EF 24mm f/1.4L II USM
佳能大部分鏡頭都經過真空蒸汽沉積鍍膜處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眩光和鬼影。但是蒸汽鍍膜也有個常見問題,即當光線入射角增大時防反光效果會降低。一般曲率較小的透鏡都會有比較大的入射角,在此類鏡頭表面的真空蒸汽沉積鍍膜實際效果會變得更加惡劣。因此佳能採用了SWC(亞波長結構)鍍膜來解決這類問題,基本原理即為使光線通過一定的的“緩衝區”層層減弱後再接觸鏡面,起到反射光線的效果。
▲SWC(亞波長結構)鍍膜結構示意圖
5尼康NCC(納米晶體)鍍膜
▲採用NCC鍍膜的AF-S 尼克爾 24-70mm f/2.8E ED VR
尼康目前具有三種鍍膜技術,分別為集成鍍膜(NIC)、超級綜合鍍膜(SIC)和納米晶體鍍膜(NCC)。納米晶體鍍膜技術是目前尼康所有鍍膜技術中效果最好的一個,主要技術是使用一層平滑的納米晶體塗層改變折射率來降低反射光,保證鏡頭具有極少的鬼影和色差。去年發布的AF-S 尼克爾 24-70mm f/2.8E ED VR就應用了這種技術。
一、鏡頭鍍膜的發展和作用
▲蔡司Otus 55mm f/1.4鏡頭上的T*鍍膜
當你在光線下觀看鏡頭表面的時候,經常能看見深紅、深藍、深綠等顏色的反光,這層色彩就是鏡頭鍍膜所造成的。實際上鏡片表面的鍍膜層本身是無色透明的,只有沒有透過鏡片的光線會被反射回來,形成了人眼可見的反光。1892年,英華人H. Dennis Taylor(著名的Cooke-Triplet結構發明者)偶然發現,燒過的望遠鏡物鏡表面經風化出現紫色薄膜,和普通透鏡相比能通過更多的光線。這個新發現使人們知道了膜層作用,並產生了最早的鍍膜技術。
▲未鍍膜光學元件光線反射示意圖
20世紀30年代,鍍膜技術開始被廣泛地應用到鏡頭製造當中,1935年,卡爾蔡司耶拿(Carl Zeiss Jena)的亞力山大.斯瑪庫(Alexander Smakula)發現,當光進入或離開一個透鏡,一定比例的光會從邊界反射。根據所使用的玻璃類型,反射光的比例通常是4%和8%之間,並且由於透鏡的數量不同,總的光損失可以達到50%以上。因此他在真空中加熱蒸發低折射率氟化物薄膜,製造了一款名為“T”的鍍膜,利用光干涉的原理來減少鏡片表面多餘的反射光,從而大大提高了鏡頭的透光率。同時減輕眩光,提高影像的清晰度。不久之後,徠卡公司在Summitar 50mm f/2鏡頭上率先開始使用鍍膜技術。
▲光學鍍膜抗反射示例
但是30年代所使用的主要是化學鍍膜法,這種方式必須嚴格控制化學溶劑劑量和反應時間,造成成品率極低,而且不能進行多層鍍膜。到了6、70年代,物理鍍膜技術開始出現,這種方式的鍍膜精度更高,更加均勻。各個廠家都在自己的鏡頭上積極嘗試這項新技術,世界三大鍍膜技術:蔡司T*鍍膜、富士EBC鍍膜和賓得SMC鍍膜最早就是在那時出現的。而目前佳能和尼康兩大廠家則分別採用了SWC(亞波長結構)鍍膜和NCC(納米晶體)鍍膜。這些鍍膜都是多層鍍膜,像蔡司的T*鍍膜中的“*”即為多層的意思。
▲採用了SWC(亞波長結構)鍍膜的佳能EF 200-400mm f/4L IS USM EXTENDER 1.4X鏡頭
我們應該感謝這些廠家們的探索精神,不同廠家的鍍膜不但提供了不同的抗反射能力,而且鍍膜也針對自身的鏡頭進行了矯正,因此才會出現一批擁有獨特“味道”的鏡頭。此外除了幫助鏡頭減少眩光和增加透光率,多層鍍膜技術的發展還使得十多片鏡片依然能擁有較好的透光率,造就了現在大量高倍以及大孔徑變焦鏡頭
二、鏡頭鍍膜的保護和清潔
▲ZEISS T* UV 鏡
鏡頭最外層的鍍膜雖然具有一些保護作用,日常偶爾被手觸碰到或者簡單清潔鏡頭不會造成鍍膜太大的損害。但是它的厚度僅有0.1納米左右,太過強力的摩擦就會造成鏡頭鍍膜的損壞,影響拍攝效果。(注意:如果鏡頭鍍膜損壞了,在光線下你可以在鏡頭表面看到不規則的彩虹色反光。)因此首先要做好的是鏡頭鍍膜的保護,這時候需要使用的就是UV鏡/保護鏡。
▲B+W XS-PRO MRC NANO UV鏡
▲羅敦斯德 HR-Digital UV鏡
UV鏡全稱為紫外線濾光鏡,現在許多UV鏡同樣也和鏡頭一樣使用了鍍膜,來保證UV鏡也有足夠強大的透光性能。UV鏡能減少紫外線引起的藍色調,不過現在數碼相機的CMOS不像膠片一樣對於紫外線十分敏感,所以更多的還是起到保護鏡頭的作用。在選擇UV鏡的時候,不宜選擇價格較為低廉的產品,這些產品一般來說質量較差,對成像影響很大。有的甚至直接使用普通玻璃製造,不但透光量不如光學玻璃製造的產品,還會造成暗角等問題,尤其是在逆光條件下更容易出現眩光問題。所以在購買UV鏡時可以考慮一些原廠的產品,如ZEISS T* UV 鏡就能很好的兼容蔡司的鏡頭。而在選擇副廠UV鏡時, B+W和羅敦斯德的UV鏡質量較好,能在保護鏡頭的同時保證對畫質影響最小。其中B+W的XS-PRO MRC NANO系列UV鏡和羅敦斯德HR-Digital系列UV鏡(都使用黑色包裝)具有很好的耐擦拭能力,如果弄髒了可以使用水和紙巾進行臨時清潔。
▲肯高Zeta Protector保護鏡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使用鏡頭保護鏡,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UV鏡,保護鏡擁有更大的透光率並且減少了濾鏡和鏡頭直接的反射,目前比較實用的是肯高Zeta Protector保護鏡。
▲鏡頭清潔示意圖
不過即使有UV鏡、保護鏡進行保護,鏡頭鍍膜還是難免遇到進灰或者指印等汙染,這時候就需要你進行鏡頭清潔了。如果鏡頭表面只是有一些浮塵,建議使用帶有單向氣閥的氣吹進行簡單地處理,但是嚴禁直接用嘴吹灰塵,一旦造成唾沫粘在鏡頭表面就更難處理了。一旦一遇到氣吹無法清潔的痕跡或者灰塵,建議使用鏡頭布或鏡頭紙進行處理,在清潔時注意不要用力摩擦鏡頭表面,而是使用鏡頭布或者鏡頭紙端輕輕擦拭以免損壞鍍膜。當然還有一個更好的選擇就是使用鏡頭筆順時針擦拭鏡頭表面,每擦拭一次就使用氣吹吹去浮塵,如此反覆五六次。慎用鏡頭清潔液,尤其是強力的酸鹼清潔液會對鏡頭鍍膜帶來無可避免的腐蝕。
三、世界主要鏡頭鍍膜
1 蔡司T*鍍膜
蔡司公司在1972年9月的西德科隆覽會上,推出有多層鍍膜的T* Distagon、T* planar、T* sonnar等合計16種鏡頭,這也是T*鍍膜第一次亮相。不過早在1939年,也就是T鍍膜剛剛被發明不久,蔡司公司就實現了兩到三層鍍膜技術。
▲使用蔡司T*鍍膜的鏡頭們
鍍膜過程是在高真空中多層材料的氣相沉積,以每六層左右的層中加入約1 / 10000毫米,因此需要精密的工藝和強大的技術支持。不過有一個誤解就是蔡司T*鍍膜有確定的鍍膜層數,但實際上並沒有明確的準則來堆焊鍍膜層。蔡司T*鍍膜是一種不斷調整以適應新的玻璃材料和要求的技術,隨透鏡而變化。
▲索尼RX1RII和RX100M4的取景器上都使用了T*鍍膜,同樣使用的機器還有索尼A7RII和A7SII
目前的蔡司T*系列鍍膜已經發展為一個龐大的門類,被廣泛應用在蔡司的相機鏡頭、電影鏡頭、望遠鏡系統和工業儀器上,甚至在索尼相機的取景器上都能看見它的身影。其中最先進的是使用在蔡司電影鏡頭上的T*XP鍍膜,擁有T*系列鍍膜中最為強大的抗反射能力。
▲蔡司T*XP鍍膜
2富士EBC鍍膜
▲富士龍55mm f/3.5 Macro,第一枚使用EBC鍍膜的鏡頭
1971年,當佳能和徠卡公司止步於7層鍍膜而無法取得突破時,富士就已經使用EBC(電子束鍍膜)技術製造出可達11層鍍膜的鏡頭,並且在第二年就將這種技術應用在富士龍55mm f/3.5 Macro鏡頭上,之後的富士鏡頭無一例外地使用了EBC鍍膜技術。當然,從EBC到Super-EBC,再到現在的HT-EBC,加上全新的Nano GI納米塗層,富士的鍍膜技術也在不斷地改進之中,而且除了135系統之外,富士的EBC鍍膜也廣泛地應用在他的中畫幅和大畫幅鏡頭上。
▲使用富士SUPER EBC鍍膜的富士龍鏡頭 3 )賓得SMC鍍膜
▲使用賓得SMC鍍膜的太苦瑪鏡頭
實際上在世界三大鍍膜技術中,賓得是最早實現七層鍍膜的技術的廠家。1969年,賓得的前身日本旭光學公司與OCLI公司(Optical Coatings Laboratories Inc)合作完成了世界相機史上最早的7層防反射膜。在1970年的德國科隆博覽會上賓得公司正式發表了SMC超級鍍膜技術,次年賓得把這個鍍膜技術實現商品化。SMC鍍膜的反射率極低,僅有0.2%,透光率能達到99.8%,搭配優質的太苦瑪鏡頭很快引起了攝影師們的關注。當然到了21世紀之後賓得又開發了新的、針對數碼進行優化的HD鍍膜,但是仍然有攝影師對於使用賓得SMC鍍膜的鏡頭情有獨鍾。
▲賓得SMC鏡頭反射率對比圖
4佳能SWC(亞波長結構)鍍膜
▲首支應用SWC鍍膜的鏡頭 佳能EF 24mm f/1.4L II USM
佳能大部分鏡頭都經過真空蒸汽沉積鍍膜處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眩光和鬼影。但是蒸汽鍍膜也有個常見問題,即當光線入射角增大時防反光效果會降低。一般曲率較小的透鏡都會有比較大的入射角,在此類鏡頭表面的真空蒸汽沉積鍍膜實際效果會變得更加惡劣。因此佳能採用了SWC(亞波長結構)鍍膜來解決這類問題,基本原理即為使光線通過一定的的“緩衝區”層層減弱後再接觸鏡面,起到反射光線的效果。
▲SWC(亞波長結構)鍍膜結構示意圖
5尼康NCC(納米晶體)鍍膜
▲採用NCC鍍膜的AF-S 尼克爾 24-70mm f/2.8E ED VR
尼康目前具有三種鍍膜技術,分別為集成鍍膜(NIC)、超級綜合鍍膜(SIC)和納米晶體鍍膜(NCC)。納米晶體鍍膜技術是目前尼康所有鍍膜技術中效果最好的一個,主要技術是使用一層平滑的納米晶體塗層改變折射率來降低反射光,保證鏡頭具有極少的鬼影和色差。去年發布的AF-S 尼克爾 24-70mm f/2.8E ED VR就應用了這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