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見腫消世界

    本人經常在網上購買東北大米,不知真假,相當於2.2元/斤。

    我們本地大米價格差不多是2.0-2.5元/斤,當然有更貴的,也有更便宜的。

    在本人的記憶裡,在取消糧食本本(居民特供)以前,國家給他們的大米價格是0.12元/斤。居民戶口,菜農都憑糧本本購買米麵油等,但是在市場上,價格要貴的多,大致在是0.4-0.5元/斤。

    我們老家屬於山區,洋芋栽種的多,每年正月、二月開始栽種洋芋, 一直等到洋芋苗幹枯死,才開始挖,把長相好,沒有老母蟲吃過,沒有鋤頭傷過的,泥巴抹乾淨,堆放到乾燥處,其餘的比如,太小,有傷害的,挑選出來人吃,剩下的餵豬【有人建議做成“洋芋粉”(澱粉),聽起來很好,但做起來非常費事,要清洗乾淨,再剁成小顆粒,再用小石磨人工推磨,過濾,晾曬,實際用處不大,所以餵豬,豬長大賣錢,也是殊途同歸】;山區氣溫比平川氣溫低很多,洋芋生長期較長,放在那裡,根本不發芽,冬天還要用麥草、稻草遮蓋,以免凍傷,到了栽種洋芋的季節,許多人背上大米,兌換洋芋,一斤大米換一斤大米(1比1),大米隨行就市。故此我們的洋芋身價等同於大米身價,而且供不應求,名聲在外。故此知道,外界的大米大致在0.5元/斤左右。

    按照國家的供應價格和現在相比,現在的價格是當時的20倍左右。

    去年當地的洋芋價格不到1元/斤,今年已經2元/斤了。幾十年來,彼此漲幅不一樣,但是,一斤洋芋種還是可以兌換一斤大米,是不是很神奇?

    當然,取消糧食供應,大米價格並不高,隨著通貨膨脹、糧食加工(副食品)企業增多,消費大米的地方越來越多,大米價格就慢慢漲了起來。可憐的是,糧食價格被嚴格管制,雖然是“市場經濟”,太高了,國家就投放儲備糧,平抑糧價,再加上不斷從外國進口糧食,這幾年的糧價不漲反降,農民怨聲載道,但又無力回天,與之配套的農用物資卻不斷上漲,可不見人干預。

    成本不斷增加,利潤不斷被壓製,這就是農民種糧的現狀。

    2023年5月28日 16.30

  • 2 # 楊哥的

    上世紀90年代初,一市斤大米0.2元多,現在最差的大米都在3.00元以上,按這個價格計算,就是15倍。北大荒在大理北市區開了一個優選店,環保大米,最貴的20多塊一市斤,那就是100倍了。

  • 3 # 寫小說的70後

    小時候家裡窮,買不起米,我記得饅頭的價位,2分錢一個,咬一口滿口的小麥香,蘸著母親做的辣椒醬,可以吃2個。現在超市饅頭5毛一個,吃半個就夠了。哪有小麥粉的味道。0.02*25=0.5,都會算吧,我們沒錢了。

  • 4 # 一笑P8l4

    八一年前,黑市大米五六角錢一斤,城鎮居民供應大米一角三分八一斤,今天的大米二元至八九元一斤。從前至今,糧食的漲幅應是最少的吧。

  • 5 # 醫者醫心

    1970年春節前,隨大人支援三線建設,在前往四川的火車上,一天兩頓那泛黃大米飯,裝在兩頭圓的鋁飯盒裡,面上有一勺大鍋燴菜,三角五一盒,不要糧票。

    感覺特別好吃,那米特別有嚼頭,後來才知道那是下米,有人叫其糙米,糧店很少供應,0.11元一斤。

    平時糧店供應的大米,長期都是中米,0.138元一斤,這個價格印象深刻,自己是家中長子,上初中時,買米的事兒基本就是本人包乾了,一次最多扛回家七十斤,不到一里路,估計那時候最多能扛個八十斤吧。

    上米也供應過,0.16元一斤,普通老百姓感覺有些小貴,再加上蒸飯費米,不那麼出數,糧食又定量,所以就沒有中米好賣。

    那年代,自由市場還是有人悄悄賣大米,一般0.5元左右一斤,不要糧票。

    也有老鄉在新稻收割後打的新米,走街串戶換居民家裡的中米,一般都是一斤二兩左右換一斤新大米,那是生產隊按勞分配的口糧,肯定不夠吃,也不經吃,換舊大米,量增加了,還更能當飯。

    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糧票取消了,大米敞開供應,那時候大米種類有限,一般就幾角錢一斤,能賣到一塊錢一斤的大米,那就是當時非常好的大米啦。

    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市場大米種類繁多,價格從一塊多到五塊左右一斤 ,記得最便宜的是本地產的很普通的大米,1.2~1.5元一斤,最貴的是泰國香米5塊錢一斤。

    現在本地市場大米價格因為產地、品種等不一樣,價格從二元多到五元左右一斤,當然還有小眾人群購買的所謂更營養、更有機的大米,價格就在十塊錢左右一斤,甚至更高一些。

    客觀說,現在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家庭購買的普通大米與三十年前(1993年前後)比較價格最多高出一倍左右。比起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那就高了十五倍以上。

  • 6 # 樹下酒仙

    現在的一斤大米的價錢相當於30年前一斤的價錢多少倍?

    30年前,也就是1993年之前的價錢。

    國家1993年之前,實施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對城鎮非農業戶口居民,採取定量供給制,而農業戶口是自留口糧自給自足;多餘的“口糧”可以“議價銷售”給糧管所,有些膽子大的農民,將多餘糧食加工大米,“偷偷”的拉到集市賣給一些小飯店和城市缺糧戶;價格肯定比“供應糧”高很多。

    八十年代初期,我住在糧食局宿舍大院,旁邊就是“東門糧站”;那時糧站居民口糧,主要以“標二秈米”為主,每市斤供應價0.139/斤,憑“糧本”或糧票計畫量供應(70年代供應價0.126元/斤)。

    在糧站的巷道裡,經常有一些“糧販子”高價收購居民戶的糧食,糧票也要。記得地方糧票一市斤,小販收購價0.20元,全國糧票每市斤0.25元(每30斤全國糧票,含油票0.5斤),全國糧票最稀缺,因為它比省市地方糧票流通性強,全國通用糧票。而本省糧票允滸本省內流通,市糧票決限於本市內購買大米。

    80年代初,市場議價大米(黑市),標二秈米每市斤0.35∽0.40元斤,農戶自加工米,黑市價每斤0.30~0.32元之間,(小型碾米機加工,米要碎一點),這些“買賣”都是違法的,屬於“投機倒把”,被“打擊投機倒把辦”抓到,沒收還要罰款的……

    七十年代的供應價0.126.元/斤,翻了約20倍。(憑糧證供應)

    九十年初的供應價0.139元/斤,翻了約18倍。

    如果按“黑市糧價”來比較,現在的大米價格,比九十年代初翻了8倍左右。

    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無商不活……

    現在“工、農、商”發生了巨大變化,工農商全面發展;工業實現了科技現代化,農業生產全面機械現代化,商業的發展主要是物流現代化、電商發展網上網下流通;終於電商幹倒了“實體經濟”,幹倒了“百貨大樓、個體工商戶、大型賣場……”

    糧食生產需要的農資、化肥、農藥等生產物資價格全面上漲,可是主要糧食作物,市場收購價格還是比較低的;存在“穀賤傷農”種糧不掙錢賺呦呵的局面,不知何時能得到“領導層”的重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體門店為什麼有的關了門,有的依然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