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山劉向雄
-
2 # 大鬍子說史
春秋戰國之後作為中國歷史的一個啟程之點,其實是可以大書特書的,比如:百家爭鳴就是被人津津樂道的說法。
但是,中國結束了這次分裂之後,一直到民國,都沒有這麼個局面出現了。原因是中國從秦朝開始真正進入了封建社會,封建社會願意用儒家思想搞定這一切,是因為儒家思想的中心,便是忠心。只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種思維有利於統治階級,而且利於維護家天下。這種思維下,怎麼可能讓其他思想進入主流思想呢?比如,墨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這就和中國的主流思想觀完全不一樣。
好了,其實還有一個問題也值得關注,就是中國分裂時期不少,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竟然也不約而同地用封建儒家思想,這就很值得玩味了,因為他們也覺得其實儒家思想是最適合統治的工具。
其實,無論任何時代,當人們開始把孔子搬出來,開始說儒家思想怎麼樣,怎麼樣,不用說,這就是一個維護統治的時代。
這麼穩定的統治思想,怎麼可能輕易換一種思想看看,試試呢,所以統治者不會這麼白痴的。當然,中國文明最終走向沒落其實也跟我們的思想一直受到這種禁錮有關,一旦到了民國後,我們的思想再次百花齊放,這個時候我們雖然落寞,但是其實也是我們再一次崛起的標誌,這就是中國文明。
-
3 # 北京新文化街男孩
我認為原因出於以下幾點:
1,自秦帝國統一文字,讓各地區的文化差異開始縮小,相應的思想波瀾幅度也在降低。
2,秦之後開始延續下來的大一統集權格局,讓新思想新思維沒有了相對封閉、可以獨立運行的實驗田自留地。
3,公學和私塾等新型教育形式的發展擴大,讓培養學生的方式有了根本性改變。孩子們不再僅對一家學說產生痴迷,從一而終,而是有了更多選擇,有了更多體驗。
4,在漢獨樹儒術以後,其它學說在國家層面開始被抑制,下麵的學館也不敢違背要求,公開教授其他理論。更何況隋唐開創的科舉制度,更是讓百花凋落,唯孔孟之學能等大雅之堂。長此以往,致使不少學說,徒有虛名,不見其內容文字。或徒有文字,無人知曉真正內涵,造成傳播的斷層。
5,在社會實踐中,一些學說因缺乏實際作用,而被逐漸自行淘汰。
-
4 # 歷來現實
春秋戰國時期,儒、道、法、墨為代表的“諸子百八十九家”出了很多大師,老子、孔子、墨子、商鞅們趁著思想真空,沒有跨省,紛紛推銷自己的主張,後人把這幫出來賣的,稱為“諸子百家。”
秦始皇統一六國,主要採用法家理論。他給自己搞了枚印章“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封建迷信純屬糊弄百姓,至少他自己是不敢相信的,這秦朝的國土是祖宗多少輩一點一點硬啃下來的,不是老天爺賜給他的。書沒來得及燒幾本,方士沒來得及殺幾個,主體思路還沒有來得及提煉,秦朝就二世而亡了。
漢武帝時期,儒家出了一個能人,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終於打包賣出去了,買家正是皇帝本人。
“三綱五常”這馬屁拍的很好,上班聽領導的,回家聽老爸的,壓抑?怎麼會,你還有個媳婦可以出氣。
“天地君親師”,天地表示不方便發表意見。君上笑眯眯買單,你們儒家這個排序很科學,地面上的事,確是我說了算;老爸看著磕頭蟲一般的兒子,笑眯眯買單,這儒家專治青少年時期逆反心理的課時費,花的值!
教師隊伍簡直就是熱淚盈眶了,教墨家知識還得上戰場,教縱橫家知識還得留一手,教道家知識填不飽肚子,唯有教儒家知識,學費有保障、課外班有外快、逢年過節有肉吃;孩子大了當了官,也還得跟我點頭哈腰。教師有幹勁,師資力量穩定增長。
兩千年後的清末民初,西學漸進,社會激盪,東西方兩種思想、教育方式交鋒,產生了一大批久違的大師,“百家爭鳴”的繁華夜市難得又現,帝王們倒是鞭長莫及了,城管們迂迴包抄上來了。
回覆列表
其實,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繁榮,中國歷史上還是有類似的文化復興時期的。
如佛教傳入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可謂是深刻而久遠的。
首先是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包括中國文人、 中國文學語言、 中國文學體裁、 和中國文學思想。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首先表現在對文人的影響上。進而才有了對其餘各項的影響,實際上是一個“因果” 關系。
我所知道的, 受佛教影響的文人有王維、 王羲之、 白居易、 蘇軾和冰心等人, 當然, 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 受佛教影響的文人不計其數。這些文人之所以與佛教結下緣分, 主要有涉足了佛教或者結交了名僧。他們因與佛教結緣, 為中國文壇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
其次,佛教傳入還激發了儒學文化的復興,唐宋以來,對佛教的批判與吸收,直接產生了哲學化的儒學——宋明理學,豐富了儒學的內涵,增添了中國文化的光彩。
又如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強勢進入,引發了華人對傳統文化的反省,進而發展出新文化運動,白話文、教育制度、服飾、思維方式都有了根本的變化,使中國文化逐步與現代化接軌,是一次文化的巨大的復興。
從以上的論述來看,每一次外來文化的進入,都會使中國文化產生震蕩,由震蕩產生的反省和批判吸收,又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也就是說,中國文化需要外來文化的刺激才能不斷豐富以及一次次地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