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SouthCross

    謝謝邀請。

    因家父曾在西南聯大就讀,所以能知道一些當時的情況。

    行政與教務

    由於西南聯大為三校聯合組成,因此在組織管理上亦多採共議制,並無單一決策者,所以不設校長。而三校皆有的系所,也因應教學需要合併,由三校原本的老師共同授課,形成當時西南聯大百家爭鳴的特殊狀況。西南聯大下轄理、工、文、法商、師範共5個學院26個學系,全校教師約有350人,在校學生約有3,000餘人,在當時的大學規模中可謂相當龐大。在西南聯大時期,三校雖然同樣隸屬於西南聯大,但三校各自在聯大內仍然設有辦事處,也各自舉行招生工作。期間教師除了由聯大發給聘書外,三校也會各自頒發聘書。

    當然,當時的教育條件相對於今天的大學,那是完全無法比較的。

    教學與校風

    有別於當時教育部對於大學「專才教育」的期許,西南聯大的教育方針則是堅持「通才教育」,不論文、理院系都有共同必修科目,確保學生的學習不偏於一端。這種精神並非西南聯大的創舉,其實更是時掌聯大教務的清華校長梅貽琦的一貫主張。三校原先各自擁有的傳統,在共融一處的環境下,也能相生相資,造就聯大特殊的校風。首先是北大對於政治、言論、學術的自由風氣,不僅被聯大所承襲,同時亦被清華要求嚴格、重視素質的觀念影響,使得聯大風氣活潑又不失嚴謹。此外,三校教授在聯大中時常共同授課,除了研究領域接近之外,三校師長在「學統」上的接近也是主要原因。舉例來說,當時在清華任文學院長的馮友蘭、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兩人皆為北大畢業。北大文學院長胡適,則是遊美學務處的第二批留美生,同時更是南開的校董。梅校長則是南開學堂最早的畢業生。種種連繫,使得三校共聚一處,不但沒有相互牴觸,反而能夠彼此提昇,造就西南聯大這段佳話。

    在多位師長共授一課的狀況下,也使得聯大的教學內容與眾不同。例如文法學院在一年級共同必修的「中國通史」課程,先後由錢穆、雷海宗、吳晗共同授課;「統計學」則由偏重理論的楊西孟和重視實用的戴世光二人同授,使課程面向多元均衡,易於因材施教,聯大學生也得以一次親炙原本分散各校的優秀學人,收穫自然更加豐富。

    清華在聯大中的另一特殊貢獻,在於嚴謹的治學態度。延續清華對學生的高標準要求,除了文學院格外看重作文、外語等基礎科目的訓練外,聯大的理工科學系尤以嚴格著稱,例如1941年機電系約有70-80名新生入學,最後畢業時僅17人而已,可見其治學之嚴謹。此外,北大傳統對於體育教學較不重視,清華與南開則非常要求,聯大亦承襲了此一特色,將體育納入畢業的必修學分當中。

  • 2 # 善國夫子

    那時候,只有教師教授沒有官,即便是和教育相關的官,也都是某一領域大家,知名學者。

    現在反了一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莫雷親口承認還有一個傳聞中的運作,如果達成會很棒。為什麼有球迷說瓜哥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