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和他的朋友們

    美軍虐俘是有傳統的,二戰以及二戰後對待德國戰俘是極其殘酷的虐待,手段遠遠超過蘇聯對於德國戰俘的虐待。蘇軍在二戰期間俘虜德軍280萬,其中一大半死亡,但時間長達數年。而加拿大歷史學家詹姆斯·巴克切(James Bacque)經過對大量資料研究分析,在其所著《Other Loss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ss Deaths of German Prisoners at the Hands of the French and Americans After World War II》(Talonbooks, 2011)指出,美軍在二戰期間俘虜和受降德軍520萬,其中100萬在1945年4月-1946年1月死於美軍戰俘營,死亡人數之多、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甚至超過了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最終解決”。1950年,大多數非登記在冊的德國戰俘的材料(約200萬人)被美軍相關機構加以銷毀。

    英軍在歐戰結束時共受降德軍100萬人,其中大多數在德國投降後就被放回了家,另有30萬人被送往法國,作為“重建法國”的勞動大軍。然而,當時駐歐盟軍(Supreme Headquarters Allied Expeditionary Force,簡稱SHAEF)最高統帥部司令艾森豪威爾卻不願與英軍合作處理德國戰俘。因為英華人按照日內瓦公約處理戰俘,即:戰俘在吃飯,住宿等基本生活條件方面不能亞於戰勝他們的軍隊的士兵待遇,有與家人通信的自由,紅十字會定期訪問戰俘營地。艾森豪威爾在1945年4月提出了“戰俘新思維”,建議將德國戰俘分為兩種等級:1.投降的戰俘;2.繳了械的敵對武裝力量(Disarmed Enemy Force,簡稱DEF)。第一類戰俘按日內瓦戰俘公約處理,第二類戰俘則按照艾森豪威爾的指示,仍舊按敵對武裝力量處理——即使他們投降了,也可以殺死他們。實際上到了1945年8月,所有的德國戰俘都被歸入第二類,由於英國拒絕了艾森豪威爾的這一建議,于是美國就在自己的戰俘營開始執行艾森豪威爾的指示。

    1945年5月的國際紅十字會材料表明,當時德國戰俘的健康狀況除受傷者外,基本上是健康的,但是在美軍的戰俘營裡,情況迅速地惡化。

    在美軍設在哥達(Gotha)戰俘營(今德國圖林根州中西部的一個縣),德國戰俘被置於露天的土坡上,沒有任何遮蔽風雨和太陽的設施。強壯的戰俘自己用手刨個洞出來,像地老鼠似地蜷在洞裡;體弱的就在露天裡躺著,晚上太冷,就一堆人擠在一齊互相取暖。有時下大雨,土洞的泥土鬆動而塌方,倒霉的“地老鼠”就被活埋在裡面。最嚴重的問題是德國戰俘得不到食物和飲水。據盟軍和國際紅十字會披露的材料,美軍在歐洲的後勤總部有大量食品囤積;另外,國際紅十字會也有10萬噸食品儲存在瑞士。然而,美軍的戰俘營裡卻是餓殍遍野。

    一位當時只有18歲的德國戰俘,後來成為歷史學家的查爾斯·馮·呂蒂肖(Charles Von Luttichau)回憶道:“我們住在周圍被圈著鐵絲網的、非常擁擠的露天土坡上,食物異常缺乏,一天僅吃一頓,數量只有美國士兵的十分之一!很多人迅速瘦得只剩下皮包骨頭。我向一位美國軍官說,他們這樣作違背了日內瓦公約。他回答我:‘日內瓦公約與你們無關,你們沒有任何權利。’”另一位倖存的德國戰俘沃爾夫岡(Wolfgang Iff)回憶道:“在我所在的戰俘營裡有1萬人,每天有30-40具屍體被抬出營地。我曾經作抬屍體的工作,我們把屍體放在手推車上運出營們外;脫去死者身上的衣服(給活著的人保暖),再把屍體一層層地裝進鐵皮車廂碼放起來(交給美華人)。” 對於國際紅十字會要求視察戰俘營的要求,美軍屢次予以拒絕。

    美國的軍醫還有記載,很多德國戰俘因為“極度營養不良”所致“衰竭”而死亡。由於戰俘營裡沒有廁所,患痢疾和傷寒的德國戰俘,能動的還走去鐵絲網內大便,走不動的就只能就地解決;躺在泥地上的病人常常是全身糊滿自己的大便。條件如此惡劣,疾病很快就在美軍設立的德國戰俘營裡蔓延,主要是痢疾、傷寒、壞疽和肺炎。美軍又不給德國戰俘任何藥品,任憑德國戰俘自生自滅,這是導致德國戰俘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除了詹姆斯·巴克切,還有不少人指出了美軍虐待德國戰俘的行為。前美國陸軍101空降師上校、資深歷史學家歐內斯特·F ·費舍爾博士在其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盟軍戰爭罪》就稱“始於1945年4月,美軍和法軍滅絕100萬德華人,絕大多數發生在美國戰俘營……艾森豪威爾……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死亡營……是一個極大的戰爭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M-2艦空導彈發射失敗,會對艦艇造成多大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