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巖講錄

    因為他自身並沒有分辨一個人是否有文化的能力。

    文憑是什麼?

    一張紙,一張憑據,一張證明一個人具有某種文化程度的憑據。它由學校、機構或者政府背書,對一個人的能力加以認證。

    文化是什麼?

    一個人實際具有的文化素養,學業能力,或者學術能力。

    文憑和文化,可謂是“名”和“實”的分別。最好的狀態,當然是名實相符,但是有太多的時候,“名”和“實”是脫節的。

    這就像“鄭人買履”的故事。本來,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但是有了尺碼之後,選鞋子卻只認了尺碼,不再相信腳了。

    笑話“鄭人”是容易的,他的傻一目了然。但是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經常犯著跟“鄭人”一樣的錯誤而不知,甚至還要推波助瀾。

    有的時候是因為效率。

    文憑既然是一紙鑒定證明,那麼就相當於已經有權威機構幫助鑒定過了持證人的文化水平,那我是不是就不用鑒定了?

    事實上,文憑本來的確是用來幹這個的。讓每一個用人單位都要單獨考較每一個求職者的文化水平,這在日益複雜的社會活動中變得的越來越不現實。那麼有專業機構的認證,就可以承認這個結果,從而可以省去大量的時間。這是工業時代一切保准化的自然發展——工廠標準化,零件標準化,勞動力自然也要標準化,最好是有了文憑認證,放到相應的位置,一用就靈。

    但很容易流於形式主義。

    既然這一紙認證那麼重要,問題就變成了,只要拿到這一紙文憑就行了唄?

    聰明的人從來都不缺的,那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唄!於是乎,文憑有騙來的,有造假造來的,有混來的,有熬來的……反正不是真才實學得來的,都來得更容易。這就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真有文化的,反而被埋沒了。

    反之,真有文化的,卻未必有文憑。

    有的人,有學力,沒學歷。高考一考定終身,有些時候的確有偶然因素;有些人學有所長,興趣所致,比專家還專,可是就沒有那個文憑。這樣的是不是人才?如果這個時候只看文憑,那不就成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了嗎!

    可是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怎麼判斷你雖然沒有文憑,但是有這個文化呢?如果有文憑的人都篩選不過來呢,為什麼要給沒有文憑的人以機會呢?這都是問題。

    所以,回到開頭那句話:把文憑和文化當成一回事的人,往往是因為他自身並沒有分辨一個人是否有文化的能力。這並不一定是貶義,有些人可能的確是並沒有那個文化,只能靠文憑;有些人,則可能真的只是力不從心,只能一刀切地要求文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滑躍式起飛,新航母為啥用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