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被稱為“想象的共同體”,是因為“民族”往往是人為構建的產物,主要是依靠“自我認知”和互相之間的“身份認同”,而不是其他什麼客觀條件來支撐的。
當我們來看所謂的“英國民族”時,就會發現,不論是出於“自我認知”,還是出於“身份認同”,都並沒有多少英華人會將自己視為“英國民族”。外國移民當然不會因為入籍了英國,就把自己當做“英國民族”。而對(除外國移民之外的)英華人中的絕大多數來說,頂多也只會覺得自己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抑或“凱爾特民族”,甚至多數人實際上只會覺得自己分屬英格蘭人、威爾士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這樣更細分的存在。這種情況,是現代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主要領土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四個地區在歷史上長期獨立發展,以及英格蘭長期作為支配者對其它三個地區進行不平等的,甚至殖民性的統治的結果。(注:相關可參見“英法俄意歷史上都很完整,為什麼唯獨古代德國卻四分五裂?”問題下我的回答)
那麼我們退而求其次,把視角轉向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其演變過程又是如何的呢?
早在距今近5千年前,英格蘭地區可能就已經有從歐洲大陸來的伊比利亞人定居了。隨後的歲月裡,凱爾特人、羅馬人、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日耳曼人的三支)、諾斯人(居住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德蘭半島等地的北日耳曼人)、諾曼人(在西歐、南歐各地定居,並被當地文化同化的諾斯人)先後入侵(甚至征服)並移居英格蘭地區,紛紛成為當地居民的組成部分之一。
另一方面,隨著歷史上統治英格蘭的一些王朝的統治範圍,逐漸因為戰爭失利等原因,越來越龜縮至以英格蘭地區為核心。同時,也因為都鐸王朝宗教改革後,英國國教(英格蘭聖公會,基督教新教教派中的一支)在加強英格蘭人“自我認知”和互相之間“身份認同”上的強力促進作用。才使得“英格蘭人”作為一個共同體,在都鐸王朝時期開始逐步形成。而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即民族意義上的英格蘭人抑或盎格魯-撒克遜人)”,則就更得待到近現代民族國家興起的浪潮來臨了。
“民族”被稱為“想象的共同體”,是因為“民族”往往是人為構建的產物,主要是依靠“自我認知”和互相之間的“身份認同”,而不是其他什麼客觀條件來支撐的。
當我們來看所謂的“英國民族”時,就會發現,不論是出於“自我認知”,還是出於“身份認同”,都並沒有多少英華人會將自己視為“英國民族”。外國移民當然不會因為入籍了英國,就把自己當做“英國民族”。而對(除外國移民之外的)英華人中的絕大多數來說,頂多也只會覺得自己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抑或“凱爾特民族”,甚至多數人實際上只會覺得自己分屬英格蘭人、威爾士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這樣更細分的存在。這種情況,是現代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主要領土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四個地區在歷史上長期獨立發展,以及英格蘭長期作為支配者對其它三個地區進行不平等的,甚至殖民性的統治的結果。(注:相關可參見“英法俄意歷史上都很完整,為什麼唯獨古代德國卻四分五裂?”問題下我的回答)
那麼我們退而求其次,把視角轉向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其演變過程又是如何的呢?
早在距今近5千年前,英格蘭地區可能就已經有從歐洲大陸來的伊比利亞人定居了。隨後的歲月裡,凱爾特人、羅馬人、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日耳曼人的三支)、諾斯人(居住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德蘭半島等地的北日耳曼人)、諾曼人(在西歐、南歐各地定居,並被當地文化同化的諾斯人)先後入侵(甚至征服)並移居英格蘭地區,紛紛成為當地居民的組成部分之一。
另一方面,隨著歷史上統治英格蘭的一些王朝的統治範圍,逐漸因為戰爭失利等原因,越來越龜縮至以英格蘭地區為核心。同時,也因為都鐸王朝宗教改革後,英國國教(英格蘭聖公會,基督教新教教派中的一支)在加強英格蘭人“自我認知”和互相之間“身份認同”上的強力促進作用。才使得“英格蘭人”作為一個共同體,在都鐸王朝時期開始逐步形成。而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即民族意義上的英格蘭人抑或盎格魯-撒克遜人)”,則就更得待到近現代民族國家興起的浪潮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