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中國古代經典“四書”著作中,《大學》一文開篇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要正確理解這句話,首先就要弄清楚大學之道的根本。

    大學之道的根本,就是大學的宗旨和目的。把小學問培養成大學問,大學問的思想。修正自我品德品性。用現在教育方針的話說,就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素質的人才。

    通過大學培養,自然也就形成了有大學問的思想,思想就會“明”。“明”就是清楚,懂得,知曉,明白一切事物都存在善惡之意,就會形成有揚善去惡的思想境界。

    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何理解問題上,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龍場頓悟後更有了新的理解,那就用古今結合的思想意識,來解釋以下幾點:

    第一點:明明德就是知善惡,揚善去惡為人做事,在平民百姓中樹立榜樣來教化百姓。

    大學問思想者,明明德於天下。不僅知善惡,而且還要有揚善去惡思想和行為表現,以身作則,在百姓中樹立榜樣。思想家王陽明有句明德善格言“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明確指出,作為一個有學問的人,首先就是要有自我道德修養的良知來正心。為人做事先要問自己良心何在,這樣才能有良知的心為人做事。否則,一事無成。有良知才會知善惡,才會揚善去惡。這也體現了“明明德,安百姓”,使平民百姓心服口服,起到教化平民百姓的作用。

    第二點:親民就是對百姓仁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治國平天下,就要親民。親近對待平民百姓,對平民百姓要有仁愛之心。天下老百姓才會擁護你,才會支持你。“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利其利,”這就是體現“親”的意思。“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這些都是大學之道倡導的要有親民作風。視百姓如父母,包容百姓就是包容自己的父母一樣,要有對待親人一樣對待他人的行為,用當今社會親民的一句話說,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第三點:止於至善就是要有止至善的崇高德性,思想真誠的行為,達到至善境界。

    至善是心的本體,只要“明明德”達到精一的境界就是至善了。在各種各樣的情形下都要有至高的善,而這一至高的善,並沒有脫離具體的客觀事物實際,只是把本心的一切欲望看成外在的。朱熹在《大學章句》文中有句“窮盡天理而心中無一毫私心雜念”,這句話就是說,無論如何只要做到心外無欲望,就可達到最高的,最完美的,最高尚的至善境界。

    綜上幾點所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就是大學之道的宗旨和目的。培養自我道德修養,知善知惡,分清是非,揚善去惡的品德品性。在社會做個有道德修養的有才之人,來為平民百姓辦實事。用人生最崇高,至真至善的境界,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

    由此,大學之道,培養德,智,體素質人才,為社會服務。在社會中以身作則,樹立講道德風尚,來倡導教化社會中的廣大人民,都要揚善去惡。達到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效果。

    總而言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更突顯重要。有大學問思想者,也包括社會中的頭面人物,專家,學者,企業家等等,不要亂說損善德之言,不做缺善德之事。否則,善惡不分,不揚善不去惡,將會給社會帶來極大負面影響,最終就會將自己拋進歷史的垃圾堆。

  • 2 # 陳廣逵

    這是我解讀《大學》本句的注釋和點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探求大學問的目的在於光大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最終達到最高境界的善。大學,大學問,作動詞,作大學問,探求大學問。道,抽象的路,事物的當然之理,應有的行事原則,……的目的。在,動詞,在於。明明德,使高尚的德行光大。第一個“明”,動詞,使……顯明,使……光大。第二個“明”,是“德”的定語,鮮亮,高尚。明德,光明之德。止於,停止在,最終達到。至善,最好,最高境界的善。

    點評:

    什麼是“明德”?《尚書·鹹有一德》中稱其為“一德”,明德是光明之德,是純一之德,所以也被稱為天德、乾德、大德、俊德、正德、元德、上德。《鹹有一德》相傳為伊尹所作,是告誡太甲之言。“明明德”就是使高尚的德行發揚光大。

    開篇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理解《大學》一文的鑰匙,全篇基本按這個思路行文。

    “明明德”是“大學之道”的思想方法,是途徑。

    “大學之道”與“親民”是什麼關系?“親民”實際是“大學之道”的兩個目的之一,是從推己及人角度出發要達到的目的。親民是“仁”的擴大,親民思想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什麼是“止於至善”?就是達到的最高境界的好。“止”不是止步,而是“以……為止”。“止於至善”是“大學之道”兩個目的另一面,是從自我獲益角度要達到的目的。請注意,這個“止於至善”包含重要的“親民”因素。

    總之,探求大學問的目的在於光大高尚的德行,這個高尚的德行就在於關愛人民,在於最終達到最高境界的善。

  • 3 # 莫一笑

    真正的有學問有學識或者說有素養,在於平易近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在於明白人世間的道理,在於能夠以博大的胸懷容納你所厭惡的,以善意化解愁緒,做到心正身正!

  • 4 # 讀書布多

    這句話是《大學》的總綱,《大學》,講的就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關於儒家如何培養道德的方法論。

    而這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確提出了修身立德兩條互為依存的道路。

    第一,明明德。這其實就是通過學習增智慧,辨是非。儒家向來有推崇前人的習慣,尤其是追宗溯祖。儒家提倡向前人學習,如三皇五帝,如周公孔子,並給他們賦予特別的含義。從前人留下的典籍裡,能看出古人留下的智慧和思想,因此向古人學習,通曉道理,對道德的觀念也會在辯證中繼續發展。

    第二,親民。其實這裡有個爭議,就是“親民”還是“新民”,不過兩者的含義雖有差別,但都重視“民”對於德的作用。道德不能是空泛的理論,必然要投入到現實中,這樣才能顯示出道德的力量。儒家向來主張勤政愛民、推廣教育,這就是“親民”的表現。

    所以本質上“明明德”和“親民”是互為依存的修身之路,只聽別人說教,不能達到至善;只投身實踐,不去從實踐中總結道理,同樣不能達到至善。

  • 5 # 晴之黎明

    這個道不用去用玄化,就是方法道路的意思。真正的意義蘊藏在後面的話裡面。

    大學之道,就是大人之學的道路和方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總概括。是說大人之學的道路,是要明白和彰顯德,在不斷的讓人革新進步上,在達成至善的追求上,以此而作成為大人之道路。

    儒家的話不難懂,也不複雜,就是做到難。雖然不難明白,但是大學不是小學,是以天下為抱負的學問。

    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學問。學大學是為了立志成為大人的,大人和小人是相對的,也不是褒義貶義。是為人何以成為大,何以能頂天立地,這才為大人。小人不過是為其私不能如此罷了。從儒家看來大小人之別,這樣才相對合理一點。

    從這一點來看就有點苛刻了,我們幾乎所有人的現狀幾乎都在小人上,或者說成為大人的路上。所以要明德,要不斷的革新進步,在追求至善中成為大人。

    然而這其中明德最關鍵,德也是儒家的核心。只是這德的含義太深廣,是近乎於道的。所以老子的學說叫《道德經》,而不是叫“”道經”。就明白這個道和德是體用關系,德是道的表現。

    所以這明德,明至德,才能止於至善。這就是需要下功夫領悟和實踐的了。儒家是性命之學,為的是踐行生命之德,盡人之性,也所謂踐形盡性。是指向生命深處和根本的。只是如果不去踐行,在言辭上打轉卻也總無用處。

    如果有成為大人的心,就入大學之道努力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一名絕地大逃殺主播,需要什麼配置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