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戶1158088475596
-
2 # 菜花花菜
文言實詞 興 文言翻譯 xīng 起;興起。《勸學》:“積土成山,風雨~焉。”
文言實詞 就 文言翻譯 jiù 接近;靠近;趨向。《勸學》:“木受繩則直,金~礪則利。”
文言實詞 望 文言翻譯 wàng 遠望;遠看。《勸學》:“吾嘗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文言實詞 長 文言翻譯 cháng 長,與“短”相對。《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而)<連詞>
1.表脩飾關系。《勸學》:“吾嘗終日~思矣。”
2.表示遞進關系。《勸學》:“君子愽學~日參省乎已。”
焉)
(1)兼詞,相當於“于是”、“於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
於)
(1)<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水。”
也)<助>語氣助詞,用於句中
1.表陳述或解釋。《勸學》:“君子生非異~,善假於物~。”
乎)<介>相當於“於”
1.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己。”
之)
(1)<助>定語後置的標誌。《勸學》:“蚓無爪牙~利。”[1]
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生非異(生,通“性”,資質、天賦)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乾。)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異義
1.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 古義: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加入。
3.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4.金 古義:金屬製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黃金。
5.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凶。
6.用心 古義:因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7.繩 古義:墨線。例:木受繩則直
今義:繩子,繩索。
8.跪 古義:腿腳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義:跪下
9.疾 古義:疾勁,強,大,這裡指聲音宏大 。例:聲非加疾也
今義:疾病
10.致 古義:達到(而致千里)
今義:贈送,給予
11.寄託 古義:這裡指藏身(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今義:大致指心靈、精神的某種依靠
詞類活用
①名詞做狀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②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③動詞的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名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④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3. 積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詞用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變直,形容詞用作動詞)
⑥形容詞作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數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一:數詞用作形容詞,專一)
⑧動詞作名詞
輮使之然也 (輮:動詞做名詞,使彎曲的作法)
一詞多義
1.於:
(1)寒於水 (比)
(2)善假於物也 (介詞,不譯。引進作用)
(3)取之於藍 (從)
2.而: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遞進關系,並且)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并列關係,而且)
(3)終日而思矣 (表脩飾)
(4)而見者遠 (錶轉折)
(5)鍥而舍之 (表假設或承接)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連詞,錶轉折關系,卻)
(8)鍥而不舍(表假設,如果)
⑼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並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詞,指……的人)
(2)不復挺者(……的原因)
4.焉:
(1)風雨興焉(兼詞,“於之”,意為在這裡)
(2)聖心備焉(語氣詞)
5.利:
(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音節助詞)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代詞 代青)
7.假
(1)善假於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3)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借)
8.疾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強)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絕
(1)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 停止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次絕境(《桃花源記》) 與世隔絕
(3)以為妙絕(《口技》) 極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橫渡
(5)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 斷絕關系
10.強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強壯
(2)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有餘
(3)乃自強步,日三四里(《觸龍說趙太后》) 勉強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2.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5.無以至千里(固定句式,“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
7.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狀語後置介詞結構“於水”,表示比較)
8.輮以為輪【省略句:輮(之)以(之)為輪】
9.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10.善假於物也(狀語後置)
11.學不可以已(省略句)
12. 金石可鏤(被動句)
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或者是樂師)
③吾師道也:(名詞做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之】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詞,這)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脩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後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標誌)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⑦士大夫之族:(這些人)
⑧古之聖人:(的)
⑨師道之不復:(主謂間,無義)
⑩吾從而師之:(代詞,他)
1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翻譯為“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詞,那(些))
③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揣測)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吾師道也:(名詞,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乎】
①其皆出於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於】
①恥學於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於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於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於)
④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傳】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名詞,傳文)
【無】
①孰能無惑:(沒有)
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
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
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
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愚,形容詞作名詞,聖:聖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
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
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
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不恥相師
師。名詞作動詞,拜師
10.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名詞作動詞,從師。
古今異義
⒈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⒊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並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⒋無貴無賤
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氣
今:道理
⒍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
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⒎聖人無常師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漢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⒑今之眾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數人
⒒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了
今:初級正規教育學校。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1、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後置
1、學於餘。
2、恥學於師。
3、師不必賢於弟子。
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被動
1、不拘于時
所字結構
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重點背誦句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文言虛詞
者)
(4)<助>用在句中主語的後面,表示停頓、判斷,無實義。《師說》:“師~,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
(3)<代>放在動詞或動短語前,組成名文言翻譯短語。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師說》:“道之~存,師之~存也。”
則)
(8)<連>表示轉折,相當於“卻”、“可是”。《師說》:“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恥師焉。”
其)
(1)<代>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們的”。《師說》“郯子之徒,~賢為及孔子。”
(7)<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測、估計。《師說》:“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於此乎?”
以)
(7)<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測、估計。《師說》:“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於此乎?”
於)
(3)<介>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向”等。《師說》:“~其身也,則恥師焉。”
也)
(2)<助>語氣助詞,用於句中。
3.表語氣停頓。《師說》:“師道之不傳~久矣,欲人之無惑~難矣。”
乎)
(1)<介>相當於“於”。⒈介紹處所、方向、時間。譯為“在”、“由”等。《師說》:“生~吾前。”
之)
(7)<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不傳也久矣。”
文言實詞
族)
②<名>類。《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
遺)
②<動>放棄;捨棄。《師說》:“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少)
②<名>年輕人;青年。《師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長)
(3)<形>年紀大;輩分高。《師說》:“是故無貴無賤,無~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道)
(4)<名>啟發;事理。《師說》:“聞~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貽)
(1)<動詞>贈送;送給。《師說》:“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之。”
解)
(5)<動詞>排解;化解。《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
通)
(9)<副>全部;普遍。《師說》:“六藝經傳皆~習之。”
孰)
(4)<代>誰;哪個。《師說》:“人非生而知之者,~能無惑-”
復)
(3)<動詞>恢復;還原。《師說》:“師道之不~,可知矣。”
傳)
(3)<動詞>傳授;教授。《師說》:“師者,所以~道受業解惑也。”
(4)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師說》:“六藝經~皆通習之。”
愛)
(1)<動詞>喜愛.《師說》:“~其子,擇師而教之。”
-
3 # 紫苑幽藍加油
實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參:檢驗,檢查
2、吾嘗跂而望矣 跂:踮起腳後跟
3、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博見:看見的範圍廣,見得廣
4、聲非加疾也 疾:聲音宏大
5、而聞者彰 彰:明顯,清楚。
6、非利足也 利足:腳走得快
7、故不積跬步 跬:行走時兩腳之間的距離,等於現在所說的一步、古人所說的半步。步:古人說一步,指左右腳都向前邁一次的距離,等於現在的兩步。
8、駑馬十駕 駕:指代馬車一天的行程
9、蟹六跪而二螯 跪:蟹腳
虛詞:一、而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5、吾嘗終日而思矣
6、吾嘗跂而望矣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8、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9、假輿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1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2、蟹六跪而二螯
13、鍥而舍之鍥而不舍
二、乎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三、其
1、其曲中規
四、所
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五、為
1、水為之而寒於水
2、輮以為輪
六、焉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3、聖心備焉
七、也
1、輮使之然也
2、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3、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4、臂非加長也
5、聲非加疾也
6、非利足也
7、非能水也
8、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9、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
八、以
1、輮以為輪
2、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海
3、學不可以已
九、於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3、善假於物也
十、則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十一、者
1、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3、而見者遠,而聞者彰
4、假輿馬者假舟楫者
十二、之
1、鍥而舍之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4、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5、水為之而寒於水
6、輮使之然也
7、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回覆列表
一、勸學中的實詞:
1、興,譯為興起,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就,譯為接近,靠近,趨向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3、望,譯為遠望,遠看,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4、長,與短相對,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二、勸學中的虛詞:
1、而,表脩飾關系,吾嘗終日而思矣;表示遞進關系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表假設關系,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2、焉,譯為于是,於之,積土成山,風雨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