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即位之後,對圓明園是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 不僅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而且還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
這三座園林,都在圓明園管理大臣的管理之下,稱為圓明三園。 長春園初稱“東園”,南北長約220米,東西寬約95米,原有建築面積2750平方米,占地約21000平方米,相當於圓明三園總面積的1/5。 淳化軒是長春園正中的主體建築,始建於1745年,是乾隆為歸政後頤養天年而建的。淳化軒位於長春園中心地帶的含經堂,建成時正逢《重刻淳化閣貼》竣工,於是就將刻板嵌於左右廊的廊壁上,淳化軒由此得名。 《淳化閣帖》原是北宋淳化三年,也就是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獻之乃至蒼頡、夏禹、孔子等99人的書法名蹟,具有相當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帖分10卷,是中國的第一部大型叢帖,被譽為諸帖之祖。乾隆年間,根據《閣帖》的北宋“初拓賜本”,經過精審更定之後,進行鉤摹刻石。 《重刻淳化閣貼》刻成後又拓400部,分賜皇室宗親、大臣以及直隸、山東、浙江各行宮和名勝地。淳化軒因此成為北京地區的著名碑林。 鼎盛時期的含經堂,四周山水花木環抱,是長春園內最大的園林建築風景群,占地45000平方米。主要建築分三路軸線縱向並列,共有大小殿座近30座。 含經堂西為思永齋,建工字殿17楹。思永齋前建小有天園,思永齋北為海嶽開襟,是湖面上建造的雙層圓形石臺,上有殿宇三層。海嶽開襟之東隔水為仙人承露臺,台南為茜園,以石取勝,建有茜園八景。
乾隆帝自杭州運來的南宋德壽宮遺石“青蓮朵”就陳列於此。含經堂的東面為玉玲瓏館、鶴安齋、映清齋、茹園和鑑園等,園東北角為獅子林。
獅子林有一水關即進水口,一水門即出水口,上面各有一座石拱橋,名叫虹橋。橋身兩邊各有幾首石刻詩詞,落款有乾隆題刻印。 水關南岸置石刻乾隆御筆“獅子林”3字匾。在石匾的背面及水關拱石的內外側,共有乾隆至嘉慶時期御製的“獅子林”詩刻石10幅。
清代學者俞樾讚譽獅子林為: 五復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 綺春園早期曾是清怡親王允祥的御賜花園,名為“交輝園”。到乾隆中期該園又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為“春和園”。後來春和園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 綺春園的宮門,在園子的東南部,被稱為“新宮門”。宮門為三開間,前面建有影壁和東西朝房各五間,門內有月牙形的御河流過。 通過御橋之後是二宮門,中央是綺春園的正殿迎暉殿,殿北有兩條長廊與中和堂相連。 中和堂北面是一座小型山丘,山北則是皇家的寢宮區,寢宮區是園內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建築群,它的主要建築是集禧堂和後來改名為敷春堂的永春堂。 綺春園的中心地帶有幾處別致的小園,分別是展詩應律、春澤園、生冬室、臥雲軒、四宜書屋等建築群,這幾處小園,由蜿蜒水道的分隔開來,相互掩映,相互藏露,如詩畫般雋永,極富韻味。 綺春園的西南及東北部以水麵風景見長,各有較大的湖面和島嶼,構成獨特的景色,綠滿軒、暢和堂和澄心堂都建在西南島嶼上,鳳麟洲、仙人承露臺等則建築在東北部的島嶼之上。 據說,從東西南北任何一個方位看仙人承露臺,都可以欣賞到一個仙人衣衫飄拂的瀟灑剪影。 綺春園的西部為清夏堂,占地10畝左右,整個建築形狀呈“工”形,是一處盛夏閑居的典型園林,主體建築以外,尚有亭臺、遊廊點綴,庭院裡植有蒼松修竹,室外則有小巧靈秀的湖山在望。 在綺春園的南部還有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建築群正覺寺。正覺寺是一座喇嘛廟,廟宇本身有獨立對外的南門,它的後門則與綺春園內部相貫通。 此外,在圓明園福園門南,綺春園西牆外,還有一座名叫“澄懷園”的特殊花園,這是專為南書房和上書房詞臣所設的寓所,俗稱翰林花園,是南書房和上書房翰林的值廬,這是清廷對漢族官員的最高禮遇,後來的咸豐皇帝曾有詩道: 牆西柳密花繁處,雅集應知有翰林。 澄懷園實際上是圓明園的附屬花園,它的護衛和管理都由圓明園管園大臣統一負責。 福海是圓明園三園中最大的水麵,東西南北各寬600米,總面積約為28萬平方米,加上周圍的小水域共計約32萬平方米。 方壺勝境位於福海東北岸灣內,是圓明園中最為美麗的建築。 方壺勝境前部的三座重簷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後部的9座樓閣中供奉著2000多尊佛像和30餘座佛塔,建築宏偉輝煌,是一處仙山瓊閣般著名景觀,主題閣樓實為一座寺廟建築。 方壺勝境原是海神的祭祠,是中國園林中僅有的一座。它是面臨福海東北的一個內湖,大小水麵之間有一座可開啟的弔橋作示意性的分隔,當橋開啟,大的龍舟可由福海進入內湖,直達突出湖中的迎薰亭。 主體建築是對稱布置、前後三組的殿堂,上覆黃色琉璃瓦,倒影於水面上,猶如仙山的瓊樓玉宇極為壯觀。特別當人透過橋洞,遠望福海中心的蓬島瑤臺時,更會產生漫游在仙境的觀感。 整個建築群的平、立面採用嚴格對稱布局,由一個中軸線連著南北兩個群組。南面的一組建築修建在高大的漢白玉基座上,正殿為臨湖二層樓宇,上層外簷懸掛銅鍍金字匾“方壺勝境”,下層外簷懸掛“宜春殿”。 方壺勝境樓下設有寶座,四周擺放有大量古董,樓上為佛樓供有大小佛像1000多尊。方壺勝境前設有漢白玉護欄,東西各有遊廊與臨湖的3個亭子相連接。西邊的亭子叫“凝祥亭”,東邊的叫“集瑞亭”,此二亭屋頂形式與紫禁城角樓很相似。 在兩亭之間湖面高臺之上建有四方涼亭一座,外簷,懸掛乾隆御書“迎薰亭”銅鍍金字匾額,此亭的名稱和形制與南海瀛臺的“迎薰亭”基本相同,亭內設有寶座,皇帝喜歡在此納涼觀景,四周立銅鹿、銅鶴各兩對。 亭南設有臺階,平時可做碼頭,皇帝乘船由福海駛進方壺勝境景區就在此上岸。在迎薰亭北建有一座三孔石橋與北面的方壺勝境殿相連接,橋南北兩端還各建有一座小型琉璃牌樓。 在方壺勝境殿後為六棟二層歇山樓閣,樓閣之間有遊廊相連接圍成一個封閉空間,整體建築坐落在高出地面3米左右的平台上。 南部平台上擺有銅鶴、香爐和湖石。中間庭院內還種植有玉蘭和蒼松。遊廊上部是露臺,可自由穿行於兩樓二層之間。 南面的樓閣叫“噦鸞殿”,殿的規模與形式與方壺勝境殿相同,噦鸞殿樓下設有寶座,此殿為皇帝寢宮,殿內設有床,噦鸞殿樓上為佛堂,供有大小佛像200多尊。 噦鸞殿後為瓊華樓,“瓊華樓”3個銅鍍金字匾為乾隆御書,掛在樓外簷上。瓊華樓比起前兩座略小一些,樓內設有供帝后休息的床。樓上樓下均供奉有大小佛像及佛塔近千尊。 在瓊華樓東有一個獨立的小院名叫“蕊珠宮”,小院建有正殿與東西配殿,正殿為三間南向,殿內設有暖閣,這裡是帝后來方壺勝境遊玩的主要寢宮。 另外,在瓊華樓北湖北岸還有一組小院落,乾隆起名叫“天宇空明”。此景在乾隆初年就已經建成,後來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添建。 前殿天宇空明坐北朝南,是此景區正殿,後殿叫“澄景堂”與前殿有遊廊相連接,殿內原收藏有乾隆《重刻淳化閣帖》和《西洋樓銅版圖》各一套。在天宇空明殿前臨湖還修有四方亭一座,亭內掛乾隆御書“圓翠”。 在方壺勝境以西還建有一組十分有意境的景區三潭印月。三潭印月與西湖三潭印月同名,是圓明園仿建西湖十景之一。 “三潭印月”是由佛語而來,佛語:“宗門有三印,謂印空、印水、印泥”。此景建於乾隆初年,在方壺勝境西河池水豎立仿西湖三座磚塔,磚塔高2.4米。 在三塔西為青石疊成的二仙洞,洞口上有活水滴落形成兩個小水簾洞,在三塔東建有跨河敞榭,敞榭掛乾隆御書“三潭印月”黑漆金字匾。傍晚皇帝可在敞榭內欣賞三潭印月的景觀。在敞榭東建有單孔石拱橋,乾隆賜名“湧金橋”。 三潭印月雖與西湖三潭印月同名,但除水中三座燈塔外與西湖並沒有太大相同之處,圓明園三潭印月顯得更加小巧玲瓏,此景北、西、南被土山圍住,東為跨水敞榭,皇帝乘船從福海至此,湖面逐漸縮小,建築從大至小,層層深入,令人流連忘返。 乾隆皇帝在《圓明園四十景•方壺勝境•詩序》中描述方壺勝境時,寫道: 海上三神山,舟到輒風引去,徒妄語耳。要知金銀為宮闕,亦何異人寰?即境即仙,自在我室,何事遠求?此方壺所為寓名也。東為蕊珠宮,西則三潭印月,淨淥空明,又闢一勝境矣。 飛觀圖雲鏡水寒,拿空松柏與天參。高岡翔羽鳴應六,曲渚寒蟾印有三。拿匠營心非美事,齊人扼腕只虛談。爭如茅土仙人宅,十二金堂比不慚。 蓬島瑤臺是位於福海中的3個小島,雍正時期名為“蓬萊洲”,三島仿李思訓畫意,為仙山瓊閣之狀,象徵東海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也是為了追求人間仙境,祈求長生不老的一廂願望。 三島位於福海中心,由兩座木橋將三島相連接,正中為大島約45米見方,島上正殿叫“蓬島瑤臺”,殿內設有寶座並設有床,這裡是皇帝的寢宮,乾隆帝曾多次在此傳膳和休息。殿內還收藏有《重刻淳化閣帖》和《西洋樓銅版圖》各一套。 在蓬島瑤臺大島的西北和東南還各有一個小島,西北島上建有太監值班房,皇帝每次來島遊覽,御膳房、御茶房都設在這裡。 東南島上建有一座六方亭,島上堆有大量山石,還立有很多御製刻石頭,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皇帝都有御製詩描寫蓬島瑤臺景區,這在圓明園甚至整個清代皇家園林中也是不多見的。 福海在清朝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龍舟競渡,皇帝與皇太后分別在望瀛洲和蓬島瑤臺觀賞龍舟競渡,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曾特允許葡萄牙使臣觀看了競渡。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福海還是放河燈的地方,蓬島瑤臺碼頭就是帝后放河燈的主要地點。 在福海的東南角為接秀山房,占地面積12500平方米。建築形式與涵虛朗鑒很相似,都是沿岸布置,南北遙相呼應,使福海東岸景觀顯得十分和諧。 接秀山房主殿為西向三間大殿,簷下掛著雍正御筆的“接秀山房”匾。殿兩端伸出遊廊,將南面攬翠亭與北面的澄練樓完美的連接了起來,加強了建築的整體感。 在接秀山房殿以南,原有一組獨立的建築名叫“觀魚躍”。在嘉慶時期被拆除進行改建,建成南向三卷五間大殿。嘉慶曾御書“觀瀾堂”掛在大殿簷下,新建成的觀瀾堂與九州清晏的慎德堂很相似,是福海沿岸最大的建築。 觀瀾堂裝飾的十分華麗,整個宮殿房梁、柱子、門窗和室內家具都採用了珍貴的紫檀木,上面鑲嵌了金、銀,以及珍珠和翡翠等珍貴寶石。 堂東為佛堂,西設有寶座床可供皇帝休息,嘉慶、道光好鹹豐三位皇帝都喜歡居住在這裡,並留有大量描寫觀瀾堂的詩句。 接秀山房內部裝飾全部採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銀、寶石、象牙等,這些奇珍異寶上都鏤刻著山水、樓閣、人物、花木和蟲鳥等。 這種裝飾,從設計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的一個周姓工匠所創始,故稱周制,在中國彫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平湖秋月位於福海北岸,是圓明園內的西湖十景之一,占地面積為20000平方米。平湖秋月的正殿為三間大殿,簷下懸掛雍正御書的“平湖秋月”匾。 盛時逢年過節,這裡都會懸掛兩對五福駢臻燈和四對六方絹畫。殿內收貯一柄棕竹邊文竹股心銅軸兩面黑底平湖秋月應景字畫扇,一面為詞臣曹文植字,一面為畫師李秉德畫。 正殿北建有敞廳三間,外簷掛乾隆御筆的“花嶼蘭皋”匾,西北角有遊廊與流水音亭相連接,殿前有臨水敞廳三間,臨水敞廳緊臨水麵,大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意境,坐在敞廳內可欣賞福海西岸與東岸的美麗景色,也是去暑納涼的好地方。 在平湖秋月殿東面有一座弔橋,福海的大型遊船都是從這裡進入北面的大船塢停靠的。 橋的東端高臺之上建有一座重簷攢尖頂木亭,亭外懸掛乾隆御筆“兩峰插雲”的匾,與杭州西湖“兩峰插雲”同名,是圓明園內西湖十景之一。 每到九九重陽節,這裡都是帝后的登高之處。 麴院風荷殿地處福海與九州之間,是一個過渡的景點,也是圓明園中仿建西湖十景規模最大的一處。在麴院風荷殿西建有一座兩層小樓,樓內供有佛像,乾隆賜名為“洛伽勝境”,是照浙江定海的普陀山仿建的。 洛伽勝境居麴院風荷殿西,為二層三間,外簷懸乾隆御書“洛伽勝境”匾。嘉慶皇帝曾4次題詠《落迦勝境》。洛伽又稱普陀落迦,南海落迦實即東海普陀,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麴院風荷殿前有一座橋亭,因橋內鋪棕,所以俗稱“棕亭橋”。其實,過棕亭橋就是一個人工挖掘的大荷花湖,湖面南北長240米,東西寬80米,中央是一座九孔石橋。 九孔石橋又稱金鰲玉蝀橋,九孔橋南北河池中,荷花特盛,紅衣印波,長虹搖影,是圓明三園最長的一座石券橋。 石橋的東西各立有牌樓一座,西邊牌樓題匾“金鰲”,東邊牌樓題匾“玉蝀,所以此橋又稱“金鰲玉蝀橋”,此橋也是圓明園內最大的一座石橋,在橋東還建有一座上圓下方四方重簷亭,乾隆御書“飲練長虹”匾就掛在亭中。 在湖南岸建有船塢一座,船塢停靠著供帝后遊覽福海的大小船隻,是圓明園內較大的幾處船塢之一。 麴院風荷以觀荷為主題。“麴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瀕臨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不飲亦醉。
乾隆帝即位之後,對圓明園是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 不僅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而且還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
這三座園林,都在圓明園管理大臣的管理之下,稱為圓明三園。 長春園初稱“東園”,南北長約220米,東西寬約95米,原有建築面積2750平方米,占地約21000平方米,相當於圓明三園總面積的1/5。 淳化軒是長春園正中的主體建築,始建於1745年,是乾隆為歸政後頤養天年而建的。淳化軒位於長春園中心地帶的含經堂,建成時正逢《重刻淳化閣貼》竣工,於是就將刻板嵌於左右廊的廊壁上,淳化軒由此得名。 《淳化閣帖》原是北宋淳化三年,也就是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獻之乃至蒼頡、夏禹、孔子等99人的書法名蹟,具有相當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帖分10卷,是中國的第一部大型叢帖,被譽為諸帖之祖。乾隆年間,根據《閣帖》的北宋“初拓賜本”,經過精審更定之後,進行鉤摹刻石。 《重刻淳化閣貼》刻成後又拓400部,分賜皇室宗親、大臣以及直隸、山東、浙江各行宮和名勝地。淳化軒因此成為北京地區的著名碑林。 鼎盛時期的含經堂,四周山水花木環抱,是長春園內最大的園林建築風景群,占地45000平方米。主要建築分三路軸線縱向並列,共有大小殿座近30座。 含經堂西為思永齋,建工字殿17楹。思永齋前建小有天園,思永齋北為海嶽開襟,是湖面上建造的雙層圓形石臺,上有殿宇三層。海嶽開襟之東隔水為仙人承露臺,台南為茜園,以石取勝,建有茜園八景。
乾隆帝自杭州運來的南宋德壽宮遺石“青蓮朵”就陳列於此。含經堂的東面為玉玲瓏館、鶴安齋、映清齋、茹園和鑑園等,園東北角為獅子林。
獅子林有一水關即進水口,一水門即出水口,上面各有一座石拱橋,名叫虹橋。橋身兩邊各有幾首石刻詩詞,落款有乾隆題刻印。 水關南岸置石刻乾隆御筆“獅子林”3字匾。在石匾的背面及水關拱石的內外側,共有乾隆至嘉慶時期御製的“獅子林”詩刻石10幅。
清代學者俞樾讚譽獅子林為: 五復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 綺春園早期曾是清怡親王允祥的御賜花園,名為“交輝園”。到乾隆中期該園又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為“春和園”。後來春和園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 綺春園的宮門,在園子的東南部,被稱為“新宮門”。宮門為三開間,前面建有影壁和東西朝房各五間,門內有月牙形的御河流過。 通過御橋之後是二宮門,中央是綺春園的正殿迎暉殿,殿北有兩條長廊與中和堂相連。 中和堂北面是一座小型山丘,山北則是皇家的寢宮區,寢宮區是園內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建築群,它的主要建築是集禧堂和後來改名為敷春堂的永春堂。 綺春園的中心地帶有幾處別致的小園,分別是展詩應律、春澤園、生冬室、臥雲軒、四宜書屋等建築群,這幾處小園,由蜿蜒水道的分隔開來,相互掩映,相互藏露,如詩畫般雋永,極富韻味。 綺春園的西南及東北部以水麵風景見長,各有較大的湖面和島嶼,構成獨特的景色,綠滿軒、暢和堂和澄心堂都建在西南島嶼上,鳳麟洲、仙人承露臺等則建築在東北部的島嶼之上。 據說,從東西南北任何一個方位看仙人承露臺,都可以欣賞到一個仙人衣衫飄拂的瀟灑剪影。 綺春園的西部為清夏堂,占地10畝左右,整個建築形狀呈“工”形,是一處盛夏閑居的典型園林,主體建築以外,尚有亭臺、遊廊點綴,庭院裡植有蒼松修竹,室外則有小巧靈秀的湖山在望。 在綺春園的南部還有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建築群正覺寺。正覺寺是一座喇嘛廟,廟宇本身有獨立對外的南門,它的後門則與綺春園內部相貫通。 此外,在圓明園福園門南,綺春園西牆外,還有一座名叫“澄懷園”的特殊花園,這是專為南書房和上書房詞臣所設的寓所,俗稱翰林花園,是南書房和上書房翰林的值廬,這是清廷對漢族官員的最高禮遇,後來的咸豐皇帝曾有詩道: 牆西柳密花繁處,雅集應知有翰林。 澄懷園實際上是圓明園的附屬花園,它的護衛和管理都由圓明園管園大臣統一負責。 福海是圓明園三園中最大的水麵,東西南北各寬600米,總面積約為28萬平方米,加上周圍的小水域共計約32萬平方米。 方壺勝境位於福海東北岸灣內,是圓明園中最為美麗的建築。 方壺勝境前部的三座重簷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後部的9座樓閣中供奉著2000多尊佛像和30餘座佛塔,建築宏偉輝煌,是一處仙山瓊閣般著名景觀,主題閣樓實為一座寺廟建築。 方壺勝境原是海神的祭祠,是中國園林中僅有的一座。它是面臨福海東北的一個內湖,大小水麵之間有一座可開啟的弔橋作示意性的分隔,當橋開啟,大的龍舟可由福海進入內湖,直達突出湖中的迎薰亭。 主體建築是對稱布置、前後三組的殿堂,上覆黃色琉璃瓦,倒影於水面上,猶如仙山的瓊樓玉宇極為壯觀。特別當人透過橋洞,遠望福海中心的蓬島瑤臺時,更會產生漫游在仙境的觀感。 整個建築群的平、立面採用嚴格對稱布局,由一個中軸線連著南北兩個群組。南面的一組建築修建在高大的漢白玉基座上,正殿為臨湖二層樓宇,上層外簷懸掛銅鍍金字匾“方壺勝境”,下層外簷懸掛“宜春殿”。 方壺勝境樓下設有寶座,四周擺放有大量古董,樓上為佛樓供有大小佛像1000多尊。方壺勝境前設有漢白玉護欄,東西各有遊廊與臨湖的3個亭子相連接。西邊的亭子叫“凝祥亭”,東邊的叫“集瑞亭”,此二亭屋頂形式與紫禁城角樓很相似。 在兩亭之間湖面高臺之上建有四方涼亭一座,外簷,懸掛乾隆御書“迎薰亭”銅鍍金字匾額,此亭的名稱和形制與南海瀛臺的“迎薰亭”基本相同,亭內設有寶座,皇帝喜歡在此納涼觀景,四周立銅鹿、銅鶴各兩對。 亭南設有臺階,平時可做碼頭,皇帝乘船由福海駛進方壺勝境景區就在此上岸。在迎薰亭北建有一座三孔石橋與北面的方壺勝境殿相連接,橋南北兩端還各建有一座小型琉璃牌樓。 在方壺勝境殿後為六棟二層歇山樓閣,樓閣之間有遊廊相連接圍成一個封閉空間,整體建築坐落在高出地面3米左右的平台上。 南部平台上擺有銅鶴、香爐和湖石。中間庭院內還種植有玉蘭和蒼松。遊廊上部是露臺,可自由穿行於兩樓二層之間。 南面的樓閣叫“噦鸞殿”,殿的規模與形式與方壺勝境殿相同,噦鸞殿樓下設有寶座,此殿為皇帝寢宮,殿內設有床,噦鸞殿樓上為佛堂,供有大小佛像200多尊。 噦鸞殿後為瓊華樓,“瓊華樓”3個銅鍍金字匾為乾隆御書,掛在樓外簷上。瓊華樓比起前兩座略小一些,樓內設有供帝后休息的床。樓上樓下均供奉有大小佛像及佛塔近千尊。 在瓊華樓東有一個獨立的小院名叫“蕊珠宮”,小院建有正殿與東西配殿,正殿為三間南向,殿內設有暖閣,這裡是帝后來方壺勝境遊玩的主要寢宮。 另外,在瓊華樓北湖北岸還有一組小院落,乾隆起名叫“天宇空明”。此景在乾隆初年就已經建成,後來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添建。 前殿天宇空明坐北朝南,是此景區正殿,後殿叫“澄景堂”與前殿有遊廊相連接,殿內原收藏有乾隆《重刻淳化閣帖》和《西洋樓銅版圖》各一套。在天宇空明殿前臨湖還修有四方亭一座,亭內掛乾隆御書“圓翠”。 在方壺勝境以西還建有一組十分有意境的景區三潭印月。三潭印月與西湖三潭印月同名,是圓明園仿建西湖十景之一。 “三潭印月”是由佛語而來,佛語:“宗門有三印,謂印空、印水、印泥”。此景建於乾隆初年,在方壺勝境西河池水豎立仿西湖三座磚塔,磚塔高2.4米。 在三塔西為青石疊成的二仙洞,洞口上有活水滴落形成兩個小水簾洞,在三塔東建有跨河敞榭,敞榭掛乾隆御書“三潭印月”黑漆金字匾。傍晚皇帝可在敞榭內欣賞三潭印月的景觀。在敞榭東建有單孔石拱橋,乾隆賜名“湧金橋”。 三潭印月雖與西湖三潭印月同名,但除水中三座燈塔外與西湖並沒有太大相同之處,圓明園三潭印月顯得更加小巧玲瓏,此景北、西、南被土山圍住,東為跨水敞榭,皇帝乘船從福海至此,湖面逐漸縮小,建築從大至小,層層深入,令人流連忘返。 乾隆皇帝在《圓明園四十景•方壺勝境•詩序》中描述方壺勝境時,寫道: 海上三神山,舟到輒風引去,徒妄語耳。要知金銀為宮闕,亦何異人寰?即境即仙,自在我室,何事遠求?此方壺所為寓名也。東為蕊珠宮,西則三潭印月,淨淥空明,又闢一勝境矣。 飛觀圖雲鏡水寒,拿空松柏與天參。高岡翔羽鳴應六,曲渚寒蟾印有三。拿匠營心非美事,齊人扼腕只虛談。爭如茅土仙人宅,十二金堂比不慚。 蓬島瑤臺是位於福海中的3個小島,雍正時期名為“蓬萊洲”,三島仿李思訓畫意,為仙山瓊閣之狀,象徵東海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也是為了追求人間仙境,祈求長生不老的一廂願望。 三島位於福海中心,由兩座木橋將三島相連接,正中為大島約45米見方,島上正殿叫“蓬島瑤臺”,殿內設有寶座並設有床,這裡是皇帝的寢宮,乾隆帝曾多次在此傳膳和休息。殿內還收藏有《重刻淳化閣帖》和《西洋樓銅版圖》各一套。 在蓬島瑤臺大島的西北和東南還各有一個小島,西北島上建有太監值班房,皇帝每次來島遊覽,御膳房、御茶房都設在這裡。 東南島上建有一座六方亭,島上堆有大量山石,還立有很多御製刻石頭,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皇帝都有御製詩描寫蓬島瑤臺景區,這在圓明園甚至整個清代皇家園林中也是不多見的。 福海在清朝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龍舟競渡,皇帝與皇太后分別在望瀛洲和蓬島瑤臺觀賞龍舟競渡,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曾特允許葡萄牙使臣觀看了競渡。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福海還是放河燈的地方,蓬島瑤臺碼頭就是帝后放河燈的主要地點。 在福海的東南角為接秀山房,占地面積12500平方米。建築形式與涵虛朗鑒很相似,都是沿岸布置,南北遙相呼應,使福海東岸景觀顯得十分和諧。 接秀山房主殿為西向三間大殿,簷下掛著雍正御筆的“接秀山房”匾。殿兩端伸出遊廊,將南面攬翠亭與北面的澄練樓完美的連接了起來,加強了建築的整體感。 在接秀山房殿以南,原有一組獨立的建築名叫“觀魚躍”。在嘉慶時期被拆除進行改建,建成南向三卷五間大殿。嘉慶曾御書“觀瀾堂”掛在大殿簷下,新建成的觀瀾堂與九州清晏的慎德堂很相似,是福海沿岸最大的建築。 觀瀾堂裝飾的十分華麗,整個宮殿房梁、柱子、門窗和室內家具都採用了珍貴的紫檀木,上面鑲嵌了金、銀,以及珍珠和翡翠等珍貴寶石。 堂東為佛堂,西設有寶座床可供皇帝休息,嘉慶、道光好鹹豐三位皇帝都喜歡居住在這裡,並留有大量描寫觀瀾堂的詩句。 接秀山房內部裝飾全部採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銀、寶石、象牙等,這些奇珍異寶上都鏤刻著山水、樓閣、人物、花木和蟲鳥等。 這種裝飾,從設計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的一個周姓工匠所創始,故稱周制,在中國彫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平湖秋月位於福海北岸,是圓明園內的西湖十景之一,占地面積為20000平方米。平湖秋月的正殿為三間大殿,簷下懸掛雍正御書的“平湖秋月”匾。 盛時逢年過節,這裡都會懸掛兩對五福駢臻燈和四對六方絹畫。殿內收貯一柄棕竹邊文竹股心銅軸兩面黑底平湖秋月應景字畫扇,一面為詞臣曹文植字,一面為畫師李秉德畫。 正殿北建有敞廳三間,外簷掛乾隆御筆的“花嶼蘭皋”匾,西北角有遊廊與流水音亭相連接,殿前有臨水敞廳三間,臨水敞廳緊臨水麵,大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意境,坐在敞廳內可欣賞福海西岸與東岸的美麗景色,也是去暑納涼的好地方。 在平湖秋月殿東面有一座弔橋,福海的大型遊船都是從這裡進入北面的大船塢停靠的。 橋的東端高臺之上建有一座重簷攢尖頂木亭,亭外懸掛乾隆御筆“兩峰插雲”的匾,與杭州西湖“兩峰插雲”同名,是圓明園內西湖十景之一。 每到九九重陽節,這裡都是帝后的登高之處。 麴院風荷殿地處福海與九州之間,是一個過渡的景點,也是圓明園中仿建西湖十景規模最大的一處。在麴院風荷殿西建有一座兩層小樓,樓內供有佛像,乾隆賜名為“洛伽勝境”,是照浙江定海的普陀山仿建的。 洛伽勝境居麴院風荷殿西,為二層三間,外簷懸乾隆御書“洛伽勝境”匾。嘉慶皇帝曾4次題詠《落迦勝境》。洛伽又稱普陀落迦,南海落迦實即東海普陀,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麴院風荷殿前有一座橋亭,因橋內鋪棕,所以俗稱“棕亭橋”。其實,過棕亭橋就是一個人工挖掘的大荷花湖,湖面南北長240米,東西寬80米,中央是一座九孔石橋。 九孔石橋又稱金鰲玉蝀橋,九孔橋南北河池中,荷花特盛,紅衣印波,長虹搖影,是圓明三園最長的一座石券橋。 石橋的東西各立有牌樓一座,西邊牌樓題匾“金鰲”,東邊牌樓題匾“玉蝀,所以此橋又稱“金鰲玉蝀橋”,此橋也是圓明園內最大的一座石橋,在橋東還建有一座上圓下方四方重簷亭,乾隆御書“飲練長虹”匾就掛在亭中。 在湖南岸建有船塢一座,船塢停靠著供帝后遊覽福海的大小船隻,是圓明園內較大的幾處船塢之一。 麴院風荷以觀荷為主題。“麴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瀕臨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不飲亦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