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mltt789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個禽獸!”這是一位因女兒被強暴而身心交瘁的母親發出的怒吼,和同為母親的警察局長四目相對,這個柔弱的家庭婦女沒有畏懼,眼睛卻在噴火。一方侮辱了自己的女兒,一方誤殺了自己的兒子;一方要拼死掩蓋事實,一方要忍痛查出真相,就像兩頭為了孩子而本能對決的母獅,兩個女人濃濃的火藥味甚至衝出了大銀幕。

    電影《誤殺》的故事開始於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共同參加的夏令營,在那裡,男主人公李維傑和妻子阿玉的大女兒被當地警察局長的兒子下藥強暴,隨後的視頻威脅中女孩失手“反殺”了男孩。為了保護妻女,影迷父親唯有用謊言做局“為家而戰”,借助“時空剪輯”的蒙太奇手法,與警方鬥志鬥勇。在這場見招拆招、反轉不斷的悲劇中,兩個家庭都是受害者,每個人的行為都下意識地來自親情,一切都是為了愛。

    除了“年度驚喜的犯罪商業大片”、“極致酣暢的反殺爽片”等超高評價之外,“超乎社會現實的教育深意”也是《誤殺》被公認的一大看點。

    古語曰:人之初,性本善,可孩子都是天生善良的嗎?近來頻頻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如何最大程度地預防青少年犯罪?這部影片所傳遞的意義之一,正是藉此啟示觀眾進行反思,如何更多地保護孩子,約束自己。

    電影裡的警察局長兒子,是個目無王法的官二代,仗著老媽在警界身居高位,自以為在外面惹下的禍總會有人擺平,所以日漸跋扈囂張,成為16歲就開著豪車到處惹禍的惡少。事實上,即使打架差點戳瞎人家眼睛的惡性事件發生,都沒能引起局長老媽的足夠重視,她一面派手下拿錢去找受害人私了,一面母愛汎濫地為兒子受傷的手擦藥。毫無原則的溺愛,一再突破這位警察局長作為母親的教育底線。相比之下,他忙於競選議員的父親,教育理念就可以概括為簡單粗暴了。面對惹了禍的兒子,進門不問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個大耳光,而他懲治兒子逃課的方法似乎也只有一個:封他信用卡。

    當下教育的兩大典型弊端被集中展現在警察局長家裡,而其釀造的惡果則在警察兒子身上逐步顯現。夏令營犯下大錯之後,當他繼續對受害女孩步步緊逼的時候,他嚴重誤判了此事的後果,在他有限的認知裡,媽媽可以用錢幫他搞定一切。但遺憾的是,在溺愛中長大的他,正因為失去了父母在他第一次欺負別人時給予嚴厲教育的機會,從而最終釀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可以說,他是被愛誤殺的,溺愛是種軟暴力。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通過各種行為來試探他與世界相處的底線和原則,這時候的他,是無意識的,需要家庭正確的引導,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原生家庭不好好教育他,將來社會一定會補上這一課。

    影片中,李維傑一家的教育也並非順風順水,尤其父親和大女兒之間的矛盾,從影片開始一家人在飯桌上的交談就可以發現了。難得獲得夏令營機會的大女兒滿心歡喜地讓父親簽字,可父親的注意力卻被高昂的費用所吸引,一場爭執在所難免,偏偏還不懂事的小女兒這時候又提起了買鋼琴,當然是毫無懸念地被“摳門”老爸擋了回去。

    李維傑不過是一家網絡維修小店的老板,胸無大志,甚至有些卑微懦弱,日常愛好不過看看電影,他的世界很小,家人便是全部。當親情、罪惡、道德、責任與擔當統統交織在這個膽小怕事的中年男人身上,那一瞬間他迸發出的是對家人最原始的愛。面對哭著為自己失手殺人而悔恨不已的大女兒,一句“有爸在,沒有人會坐牢的”盡顯平庸老爸的男人血性。

    “平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你習慣一回家就關上房門,不願意跟我多待一會兒,多說一句話。我很迷茫,也很苦惱,作為一個父親,我竟然不知道該怎麼和女兒溝通,我多麼想你像小時候信任我,依賴我……”作為一個“小學沒畢業的爸”,李維傑對女兒的愛隱忍、嚴苛,甚至是錯位的,每天忙於生計讓他無暇關注孩子成長中的細微變化,兩代人的溝通也就成了一件困難的事。影片結尾,一番瞞天過海之後,良心發現的李維傑還是自首了。警車上的他如釋重負,甚至為父女倆通過這樣一件事重新找回過去的信任和依靠而有些小欣慰。

    影片中最讓人心碎的還是小女兒。半夜醒來看見媽媽和姐姐院子裡埋屍,被爸爸手把手教授應對盤問的家庭模擬審訊,在警察局親眼目睹父母被嚴刑拷打,被警察局長呵斥咆哮逼問真相……驚恐的眼神,無助的淚水,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經歷了這個年齡本不該經歷的這一切,終於學會了與謊言為伴。片尾那張被修改了分數的試卷,也許正是推動李維傑最終選擇自首的決定力量之一,他發現本能的父愛雖然暫時保全了家人的安全,卻無形中卻奪走了小女兒天真無邪的童年,正在把她變成自己不願看到的樣子。通過自己面對過錯的方式,他想告訴孩子什麼是責任和承擔,但願一切都還不算太晚。

    在全世界範圍內,青少年犯罪問題都是關注度極高的輿論話題,法國的《四百擊》、美國的《大象》和《水果硬糖》、英國的《伊甸湖》、德國的《白絲帶》、南韓的《犯罪少年》、日本的《壞孩子的天空》、中國台灣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上世紀50年代起,青少年犯罪題材電影陸續進入觀眾視野,近年來,《過春天》、《日照重慶》、《全民目擊》等中國產同類題材也相繼被搬上大銀幕,展示出電影人觀照現實生活、關注孩子成長的社會責任感。

    作為近幾年難得一見的類型片,這一次,電影《誤殺》又一次發起了對青少年問題的挖掘和探討,以及對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審視和反思。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純粹的,無論是影迷爸爸,還是警察媽媽,這不會因階層和環境而改變,卻會因愛的程度和方式帶來不同的後果。

    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對不稱職的父母。都說原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沒有給孩子的品行及時打下堅實的基礎已屬重度失職,放任他們在墮落的路上漸行漸遠更是大錯特錯。如果說經歷了這一磨難,《誤殺》中李維傑對女兒的教育還有著多種可能性,那麼警察局長的喪子之痛卻無論如何無法平復了,當她情緒崩潰地衝小女孩咆哮時,猙獰的表情掩蓋不住眼中的淚光,那是一個母親的心碎。

  • 2 # 豁達的醉

    誤殺瞞天記》的劇情不用過多贅述,單用影片的名字就能窺出一二,一個是誤殺,一個是瞞天。這裡面牽扯到兩個關於對錯的思辨,一個是女兒,一個是父親。這兩個角色帶給觀眾對“對還是錯”這個問題的思考,極具顛覆性與哲理性,我將從安玖身上的心理誘導和維傑身上攜帶的對錯辨析來為大家解讀這部《誤殺瞞天記》。

    女兒安玖身上的矛盾點,就是《誤殺瞞天記》的第一步心理誘導

    女兒安玖這個角色充滿了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不過正是因為這個角色身上具有的矛盾,才更顯得真實。而且安玖這個角色在影片中的定位,可以理解為規則的邊緣,即對與錯的交界處。

    安玖被偷拍並威脅,為了自保也為了保護母親,情急之下失手殺死了檢察長梅拉的兒子。故事的分化從這裡開始,安玖的行為是對還是錯?

    薩姆用偷拍安玖洗澡的視頻威脅她

    如果安玖是對的,那麼就認可了接下來父親維傑的一系列做法是正確的,同理梅拉等警察力求還原事實真相的行為是錯誤的。這裡就出現了《誤殺瞞天記》的第一個駁論:所謂無辜的人殺死了一個有罪的人,為何可以憑借身上的無辜洗脫沾血的罪名?

    導演尼西卡特·卡馬特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廊橋遺夢》裡運用的手法一樣,用弱化安玖的形象來突出薩姆(梅拉的兒子)的無法無天,從而遮蓋住安玖的犯罪事實。薩姆越是肆無忌憚,越能激發觀眾的厭惡,甚至讓觀眾都覺得為什麼不殺死這個可惡的流氓?于是安玖一棍子下去,觀眾舒服了,可是擺在面前的卻是安玖的犯罪事實。

    薩姆企圖拿視頻威脅母女倆

    安玖作為觀眾心理訴求的實現者,也就成為了觀眾為安玖犯罪合理化的開脫者,所以這就是安玖身上的規則模糊。父親維傑為安玖的維護,可以看作觀眾想要對安玖的維護,一種對電影中法律規則的強行馬賽克,即影片中的法律不具備正義性,觀看電影的觀眾所期望的,才是真正的正義。

    這是一種誘導,當觀眾認同了安玖的行為,就開始陷入對與錯的矛盾中,你在儘力為一個殺人者辯護,又在一遍一遍告訴自己這麼做是正確的,這種怪異的邏輯就引出了維傑身上的特質——規則挑戰者。

    維傑身上帶有的對與錯思辨

    尼西卡特·卡馬特對維傑這個角色的塑造基於三種對與錯的思考,並且將自己的態度與答案由維傑表現出來,這三種對與錯的問題就是:個人與階級的地位、父親與公民的角色、 社會反映的法律問題。

    一、個人與階級之間的地位差異,是否天然帶有對錯的傾向性?

    在影片中維傑有這樣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薩姆的母親是檢察長,我們一家落到她的手裡不會有好下場的!

    這就是印度對地位差異產生的天然的畏懼心理,我們都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非常的封建愚昧,高種姓對低種姓甚至有處決生死的權力。可影片中梅拉雖然是檢察長,但她所要的無非是還原自己兒子死亡的真相,有錯嗎?

    薩姆的母親檢察長梅拉

    當我們從對安玖的同情與對薩姆的憤怒中產生偏見時,當我們對維傑站出來保護女兒撫手稱快時,無非是中了尼西卡特·卡馬特另一個圈套。他將維傑一家的生活狀況和社會地位壓低,將梅拉的社會地位抬高,無形中就是在激化觀眾對地位差異的不滿與仇視,這是一種類似於仇富、嫉妒的心理,帶有天然的對錯傾向。

    普通影像店老板維傑

    當維傑以一個普通人身份對抗擁有警方力量的梅拉時,這種弱小與強大、個體與階級之間的碰撞,更能引導觀眾趨向維護弱小,反而仇視強大一方。在這個過程中就忽視了維傑與梅拉誰是對的誰是錯的這種關系,當然這也是在表達尼西卡特·卡馬特的態度,那就是個人凌駕於階級之上的英雄主義。

    二、作為父親他是對的,作為公民他一樣是對的

    影片最大的矛盾就在於維傑維護自己的女兒這種行為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如上所說他的女兒安玖是個不折不扣的殺人犯,不管是無意還是有意,都沒法改變這個事實,維傑知道,但他一樣義無反顧的保護自己的女兒。這就衍生出一個問題,維傑對得起自己父親的身份,那對得起身為公民的身份嗎?

    被警察用私刑的維傑和驚恐的妻女

    我的答案與尼西卡特·卡馬特一致,我也認為維傑沒有做錯。

    ①身為父親,維傑是正確的

    什麼是父親呢?就是在自己妻子與孩子遭受不公或迫害時,能挺身而出,在自己的妻子與孩子遭遇危險時,能為她們遮風擋雨,這就是父親。我們對於維傑維護自己的女兒產生爭議,無非是我們某一種固化的集體無意識,即我們認為父愛這種責任關系應該在社會公正性之後。

    這種刻板的規則來劃定人的行為,是為了實現社會的有序性。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社會的有序性是以每個小家為單元組成的,如果每一個維傑都選擇放棄了自己小家,那麼如何實現整個社會的有序呢?對社會而言,有序與無序,不僅在於維傑這樣的個體公民身上,更在於梅拉這樣的高層人士身上。

    父愛的偉大

    ②即便是作為公民,維傑一樣是對的

    為什麼維傑要維護自己的女兒?原因很簡單,落到了梅拉手裡,一家人都沒有好下場,這就是對統治階層的不信任表現,也是維傑無愧於公民身份的原因。如果真的能得到公正的審判,那麼安玖無非是過失殺人,並且她先是受害者,其次是加害者,受到的懲罰並不會如蓄意殺人那樣嚴重。

    可是問題的本質就是,梅拉這樣的統治者無法獲得信任。當一個所謂正義執行者卻不能公正的審判時,他們才是影響社會秩序的最大危害,而且正是因為有梅拉這樣的統治階級存在,才會有維傑這樣的規則挑戰者。換言之如果社會的有序性僅靠統治者一言堂決定,就會產生薩姆這樣的人為惡,反而是有維傑這樣能進行反抗的人存在,才會使統治者使用權力的過程有所忌憚,才能做到公正、公平,才能使社會有序。

    被警察暴力執法的安玖和母親

    所以維傑的所有行為全是基於梅拉的獨裁和殘暴,作為公民的維傑進行反抗,致使梅拉停職,從社會的角度看他這樣的做法產生的結局是良性的。

    三、法律的冰冷和情理的溫度,是維傑身上正義與非正義的糾纏

    你可以稱呼維傑為勇敢的父親,也可以稱呼他為狡詐者,這樣堅硬與冰冷的對立形象,體現的就是正義與非正義的思考。印度的法律由奴隸制法演變而來,在現代依舊殘留著某些弊端,到底是情理大過法律,還是法律主導情理,這個問題就是封建舊制所留下的。

    在《誤殺瞞天記》里尼西卡特·卡馬特展現的態度就是:情理大過律法,所以維傑的所有行為都是合理的,哪怕他的行為都是在踐踏社會的法律規則。

    如果按照絕對的法律來判定,維傑這個為了女兒與權貴對抗的父親是包庇者,而他那個被偷拍並受到威脅的女兒是凶手,暴露了妻女埋屍點的小女兒受到的毆打都是合理地取證,為了女兒向薩姆下跪的母親是殘忍的幫凶。按照這種邏輯來看,就是尼西卡特·卡馬特對法律冰冷的規則無情最尖銳的諷刺,羔羊也會傾斜出憤怒,何況虔誠的信徒?

    被法律審判的耶穌

    正是尼西卡特·卡馬特把法律塑造的無情且殘忍,用了50分鐘把維傑一家塑造的善良、無辜和幸福,在這種對立的視聽感知下,觀眾天然的開始批判法律的無情,這就是尼西卡特·卡馬特的目的。

    將維傑的所作所為從正義與非正義上升到法律是否應該講情理的層面,正是這樣的矛盾與糾纏,將維傑這個人物身上的父愛特質被放大,並且這個為了女兒可以挑戰規則的“英雄”帶上了一種無畏的光環,這就是《誤殺瞞天記》對父愛深沉的另類展示。

    寫在最後

    這部《誤殺瞞天記》最能懾服人心的一點就在於“辨”,尼西卡特·卡馬特向觀眾拋出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問題來說服大眾:如果你認為維傑一家的行為是錯的,那麼你就認為維傑應該將他被侵犯的女兒交給凶手的母親?如果你認為維傑一家的行為是對的,那麼你就成為了包庇者的一員。

    當人心無法違背道德,自然傾向歌頌挑戰者的神聖與正義,更何況這位父親的所有行為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己的女兒。這種世間最偉大的情與最冰冷的法的碰撞,以父親的獲勝為結尾,讓人有不同於《誤殺》的快感,也有對“對還是錯”這個問題有更多的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成年可以申請微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