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鵬7019

    是人與自然和諧。儒家生態觀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在自然觀上,儒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儒家認為:人在與自然萬物的相處中,雖處於主導地位,但必須尊重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

  • 2 # 644楊

    儒家生態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說如果人真正遵守道德法則,而不是濫用、傷害或破壞自然,人與自然在天地間各行其道,就能夠形成一個沒有競爭,又不必擔憂被相互取代的和諧的三位一體的格局。

    在華人看來,自然是一個有機的過程,一個自發自生的生命力量,是一種開放性的思想,強調的是宇宙萬事萬物發展無限性。

  • 3 # junjichu123

    答:儒家生態觀是主張適度開發的 和諧發展生態觀,較之法家 “盡地力之教”的“竭澤而漁” 式生態觀更有利於人類的永續 發展,較之道家“自然無為” 的生態觀更多一些進取精神。

    其一,人與自然萬物有著共同的來源和本性。張載講“民胞物與”,認為民為同胞,物為同輩;二程講“理一分殊”,以為天下萬事萬物終歸於“天理”。

    其二,自然萬物有自己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規律。

    其三,在與自然萬物的相處中,人處於主導地位,但必須尊重自然。

    其四,尊重自然,就是要認識自然,並按照自然規律對待自然、順應自然。

    其五,在與自然的相處中,人處於主導地位,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關鍵在於人。

    其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最高的目標。

    顯然,這是從人與自然的和諧出發,要求尊重自然,而不是從人欲之私出發;是從對自然的認知出發,要求在把握自然之理的基礎上,合理地對待自然,而不是從人的主觀願望出發。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輔助自然,在於實現人與自然的相互補充、相互協調,而不在於為了人的利益干擾、改變和改造自然。從生態的角度看,這不是單純的以人類為中心,而是一種通過人與自然的互補與協調而達到和諧的生態觀,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中心的生態觀。

  • 4 # Wuziyoyo

    一是天人合一,一般是指人與自然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是仁民愛物,厚德載物。“仁”的意思就是

    “生生”,“仁是天地之生氣”,“天地以生物為心,天包著地,別無所作為,只是生物而已,亙古至今,生生不息,人物則得此生物之心以為心。”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體仁萬物的人文關懷。儒家的生態道德,是一種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道德。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有時間可以看看。

  • 5 # 謝黎強959

    儒家的思想體系中蘊涵的生態理論思想十分豐富,重要的生態觀點有:一是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是主張“順應天常”,強調“制天命而用之”。

    三是主張“寡欲節用”,強調“取有度用有節”。儒家的對合理節約資源的生態道德觀唸對世人起到一定的規範和影響。

  • 6 # 一米Sunny122636391

    宋代理學家出入佛老,發展了儒學,尤其是南宋朱熹集理學之大成,把儒學推向了新的高度;儒家的生態思想也從早期單純的對於動植物的憐憫,逐漸發展到完善的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中心的生態觀。

    在宋代理學家看來,人與自然萬物有著共同的來源和本性。朱熹說:“人、物並生於天地之間,其所資以為體者,皆天地之塞;其所得以為性者,皆天地之帥也。”既然人與物的形體及“性”都源自於共同的天,所以,人與自然萬物有著共同的來源和本性,在根本上是平等的。但是,由於人與物的“氣”的不同,所以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乃至物與物之間存在著差異,因而各有不同的“道”,即人有人的生存方式、物有物的存在方式。

  • 7 # 蕭依是我家的

    儒家生態哲學主要包括“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態存在論、“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生態價值觀、“贊天地之化育”的生態實踐觀三方面。儒家生態存在論是一種生成論,突出天地的“生生之德”,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人應承繼天地自然的生生之德,“繼善成性”;儒家生態價值觀在人與自然萬物的價值關系上肯定人高於其他事物的價值。

  • 8 # 用戶6786111402127

    儒家對生態觀念是通過修身實踐,禮樂教化,盡心知性而知天,表達了人文主體與自然環境之間相須互動的觀念。 天 人合一是儒家生態思想的核心。

    天人合一,中和位育。所謂天人合一,一般是指人與自然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天人合一”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與西方文化相比較, 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東方智慧。

    儒家持一種生下與天地同流”、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的觀點,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認為人的一切活動和創制, 都應當順應“天道”、不違逆自然。“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 乃可以成功。”(((國語 越語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 分子,應當自覺地遵循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 “與天地參”, 才能取得成功。

    從價值觀上說,天人合一主張人和自然界的地位是平等的,自 然界具有自身的內在價值。天道與人道合一,肯定自然規律與道德法 則的內在統一,反映了極其深邃的生態倫理的思想。

    儒家不僅注重天人和諧、取捨有度的中庸之道,而且追求生生 不息、化育萬物的理想境界。

  • 9 # 約翰塞納貝拉

    儒家自然生態觀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論”。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問的和諧擴充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和思想源泉。

    在中國傳統的天人和諧基礎上對近代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使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理念深入人心,無論對中國自身發展還是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

  • 10 # 灌河之春

    儒家的生態觀:天人合一

    儒家環境倫理學是建立在“天人合一”這個觀點基礎上的,這個觀點強調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聯繫而不是疏遠的。

    幾個世紀以來,這個觀點給華人的一個認識就是生活於天地之間的人都傾向於群居而不是疏遠。應該指出的是,儒家傳統中“天”基本上是物理自然的另一種稱呼,與神沒有什麼關系,天和地就是世間所有事物的統稱。

    “天人合一”觀點的形成可能是由於在中國哲學的傳統中缺乏對“超越”的信奉。猶太—基督教中那種“創造者”的概念在中國神話和哲學中的缺失,都解釋了華人在描述人與自然關系時為什麼沒有如創造者—被創造者、主體—客體的二分概念,即使是最嚴格意義上的宇宙概念,也沒有任何“超越”的特徵和跡象。

  • 11 # 用戶6083190690232

    作為一種傳統思想流派,儒學並無系統性的生態倫理或環境哲學。然而,儒學的很多思想和觀點組成了獨特的生態觀。例如,在宇宙論上,儒家學者提出了由氣所推動的整個有機世界重建的圖景;

    在結構學中,他們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是動態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依存的;在倫理框架裡,他們探討人和宇宙的關系(天人之際)問題,認定人應該對這一關系負主要的責任。支撐這些觀點的是人與其自然環境(“天”)必須和諧而非對立的認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人合一”原則。

    這一儒家的根本原則是人類中心論的還是生態中心論的呢?現代學者的回答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觀點認為,儒家的天人統一從本質上說是以人為中心的,因為儒家極為強調人的問題和人的責任,儒家的理想是建立大同社會。

    然而,這一解釋並沒有完全反映儒家天人統一的核心。我們不否認,儒學大師在他們的形上認識論和宇宙觀中,首要考慮的是人自身的利益,但同時儒家學者也極力強調人只不過是大宇宙的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人必須順應宇宙自然的法則,因為是否服從自然律的約束是我們能否達到目的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條件。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它是自然中心論的,而非人類中心論。

    現代學者對儒家天人合一的第二種解釋是該原則既不是人類中心論的也不是自然中心論的,而是強調人與自然同等重要。表面看起來,持這種見解的學者似乎抓住了儒家學說的本質,並且確實指出了儒家是在人與自然的統一與和諧中,而不是在它們的兩分或對立中尋求人和天各自的意義與價值。

    對儒家有關人類與宇宙關系思想的這種闡釋,激發了現代環境活動家與思想家的不少想象。他們認為,這一思想為我們解決環境問題勾勒出了一種新哲學和新方向。

    然而,持這種見解的學者們並沒有充分注意到儒家生態觀的複雜本質。從表面上看,“天人合一”似乎既沒有明確強調分割人與天的存在。

    然而,看一看有關天人關系的各種表述,我們就會明白“天人合一”原則並非一元的;它涵蓋了人類中心論和生態中心論的所有因素,把兩種表面上自相矛盾的觀點內含於一個系統中。

    “天”與“人”真的自相矛盾嗎?如果是的話,那麼儒家如何能把兩個互相矛盾的要素統一於一個原則中,使之成為儒家形上學、認識論和倫理學說的核心理唸的呢?

    要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必須認識到,儒家關於人與自然的兩種觀點實際上是從不同的層面來說的,一是從準宗教和超自然的層面,二是從實踐和倫理層面。這兩個層面經儒學家們靈活解釋而整合為一個原則。

    “天”的內涵和外延具有超自然的和自然的兩重維度,我們可以大致表述為“上天”和“自然”。作為“上天”,“天”是指一種終極的存在、動力和力量,給人和自然界提供精神的、超自然的源泉和制約。

    因而,這個意義上的天人合一,是指一種宗教和形上學的理想,在這裡人遵從上天的旨意(天命)或“自然法”(“道”)以“成己”,“成人”,“成物”(《中庸》)。另一方面,作為自然,“天”代表存在於人之外既對人形成制約也為人提供生命必需品和物質條件。在此意義上,天人的統一是指導人類行為的生態和倫理準則。

  • 12 # 用戶5348685827120

    儒家自然生態觀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本主義”。儒家自然生態觀的基本特徵是:

    1.認為人是天地之傑,萬物之精靈。天地之間人是第一位的。主張重人輕財,“貴人賤畜”。

    在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主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在客觀上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2.認為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天有常道,地有常數”,“天地之變,陰陽之化,乃自然之理也”。

    自然界是沒有意識的客觀存在,“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人們只能發現規律,順應規律,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而不能違背規律,無視規律,人為地消滅規律。違背規律就必將受到懲罰。

    3.認為自然界是人類衣食之源,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自然資源是同等重要的。

    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君子施行恩惠而不浪費,讓民眾勤勞而無怨恨,有欲望而無貪婪,安祥而不驕傲,有威嚴而不凶猛”。

  • 13 # 西山居士No1

    近三十年前成中英先生撰寫了《道與氣的環境倫理學》一文,先後發表在1986年《世界與我》與1986年《環境倫理學雜志》上。

    他在該文中提出四個道與氣的形上學命題:

    ①涵蓋時空的非線型轉化原則;

    ②創化生命及生命潛存真實原則;

    ③萬物相互參與及理一分殊潛在真實原則;

    ④宇宙普遍和諧化原則。

    後來他又建議增加第五個原則,即⑤層級開發與層級解體原則。

    他認為這一條十分重要,因為如果我們不能維護某一層級的生態,它即向下滑落,回到自然允許的整體發展的層級上面。

    一個下層次的和諧與穩定在價值與品質上遠遠不能與上一層次比擬。

    基於以上的道與氣的形上學原理,他在論文結論中提出了四個相應的環境倫理原則:

    ①維護人與自然整體和諧化原則;

    ②友善發展及應用科技與生命保全原則;

    ③學習生命自然生態與創化能力原則;

    ④合同於整體自然(道)的以提昇人的身心精神平衡原則。

    基於上面新加的道與氣形上學第五原則,他也新加一條相應的環境倫理原則,即⑤整合人文與科學以建立整體的宇宙進化層次原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灘適合種植什風景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