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求師問道
-
2 # 琴島老艄公
王陽明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句話。
其含義為“心即理”是開端,是起因,即意動;“知行合一”是認知過程,是實踐;“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系,進而形成了一個統一整體,缺一不可。
王陽明,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
3 # 泳行王
在哲學方面,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否認心外有理。認為事物的道理或規律離不開心或意識;他還認為,離開人天賦的良知,就無所謂萬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萬物存在的依據,所謂物也就是人的意識的表現,精神、意識等是第一性的,萬物則是意識派生的。
-
4 # 比目魚025
王陽明最主要的思想是心學,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並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
長期以來,“龍場悟道”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仿佛是在一夜之間,恍然大悟,而忽略了以前的許多坎坷經歷、哲學思考及其理論對辯。王陽明學說,並非產生於他那“水鄉澤國”的故鄉,而是產生在窮鄉僻壤的龍場。這是必然中的偶然,它與王陽明當時的處境和寂然心態有極大關系,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迸發出來的思想之火。
-
5 # 123守護那份執著
1、 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
2、心即理
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
3、致良知
《大學》說格物致知,王陽明認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講未發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體,甚至不必從喜怒哀樂之未發中尋求。
4、明鏡說(與神秀的說法存在差異)
心如明鏡,私欲是塵,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復明,從而關照萬物。
5、培根說
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視修鍊心這個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應當誠意使其發揮作用。
6、立誠說
立志立誠,做學問要先誠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7、知行合一
知到真切篤實處就是行,行到明覺精察處就是知,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理論結合實際。
8、拔本塞源說
聖人之心以天下萬物為一體,一心仁則天下萬物一體皆仁。世人學習聖道的根本還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萬古如一。心聖,則聖人自可學而達之。
9、至善
《大學》說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王陽明認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應向內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現。
10、靜與動
靜坐是收攝心神的辦法,但不能求靜厭動。動靜都是功夫,但偏向於動,便向在具體的事上磨練。
11、儒家經典學習的順序(一家之言)
立誠志、《大學》明白方法與方向、《孟子》激發道義之心、《論語》約束日常行為、《中庸》了解終極境界。
-
6 # 康輝旅遊滕州
王陽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為:他明確指出:心的本體晶瑩純潔、無善無惡;但意念一經產生,善惡也隨之而來;能區分何為善、何為惡這種能力,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而儒學理論的重點之一——格物,在這裡就是“為善去惡”。真是畫龍點睛,簡易直接,不偏有,不著空,直趨中道。
-
7 # 熱情的豆花cx
王陽明的主要思想是心學理論。他的思想其實來源於儒家的亞聖孟子的思想。其中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心即理,表明人內心最深處的本質就是良知;
二是知行合一,倡導人們要人性向善,去除本惡;
三是致良知。指的是要把良知推廣到人世間的萬事萬物!
-
8 # 寒風凜冽5622
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
王陽明的哲學主體是“心本體論”,也就是說,你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你腦子裡的全部,就構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對你來說,不存在另外一個什麼世界。或者是說,另外一個所謂的客觀世界對你來說不存在任何意義。
-
9 # 三千里江月
王陽明是中國文化中的儒家大師,而且是屬於那種站在頂峰上的大師,可以稱之為全能型的思想家。
相比於王陽明取得的赫赫戰績,王陽明為中華文化做出最大的貢獻,是他創造了心學,在他的有生之年和今後的歷史中,心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文化心理的一個組成部分。
同時,王陽明的心學,也成為中華民族對外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的產品,他的心學思想,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
10 # 晴空鶴056
第一條:“心即是理”。不管哲學研究者們怎麼分析,我們從人生宣言的層面,對這四個字有更廣泛的理解。天下一切大道理,只有經過我們的心,發自我們的心,依憑我們的心,才站得住。
第二條:“致良知”。心,為什麼能夠成為百理萬事的出發點?因為它埋藏著良知。良知,是人之為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意識,不學、不慮就已存在。
第三條:“知行合一”。與一般君子不同,王陽明完全不討論“知”和“行”誰先誰後、誰重誰輕、誰主誰次、誰本誰末的問題,而只是一個勁兒呼籲:行動,行動,行動!
-
11 # 紅茶花茶普洱茶
王陽明的心學三大核心思想是: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心即理”是開端,是起因,即意動;“知行合一”是認知過程,是實踐;“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系,進而形成了一個統一整體,缺一不可。
三大核心思想如下
1、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的本體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們所苦苦追求的聖人之道,就是宇宙間最高的“天道”,正所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說是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簡單地理解就是,你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你大腦裡的全部就構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對你來說,不存在另外一個世界;或者說,另外一個所謂的客觀世界,對你來說不存在任何意義。
2、知行合一:王陽明認為,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行的開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是認知,行是行動,只有去實踐了,才會擁有這個知識;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理論,也無法真正獲得這個知識。所以知和行其實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3、致良知:王陽明認為,天下間沒有比良知更好的東西了。“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所謂“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內心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要達到良知,時時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內心之理,然後去行動,去體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
12 # 極客伊夫琳0H
王陽明的主要思想主張是: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
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
13 # 英明果斷微風3R
王陽明的思想其根本就是“知行合一”,說白了就如同是今天的“實用主義”,就是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了實踐而生的,但是是在“主忠信”基礎之上的“實用”,其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做法就完全體現了這種思想!
事件:1平定江西叛亂:其手法根本就沒有什麼仁義,道德!就是不惜一切手段平定叛亂,目的就是為了保國安民(這個基本能反映出他的思想,仁義道德能平定叛亂麼?四書五經能平定麼?不管什麼是要能平定這叛亂那就是好的)!2.擒獲寧王:寧王叛亂的時候他無一兵一卒,到後來領兵八萬,帥伍文定等平定叛亂!什麼仁義道德,忠信孝悌不能起到任何作用,能改變狀況的就只有“行”“知”,而且是能至於“行”的“知” -
14 # QL800808
王陽明主要哲學思想是心本體論。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陽明心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學說之一。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之學,也不僅僅是心理之學,而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既強調道法自然,又主張天人合一。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中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
15 # 零九零五一
先說結論,王陽明的思想主要是心學思想。王陽明認為人在世間當中的煩惱,主要源自於人內心當中的欲望。只有遵循本心,克制欲望,人才能夠達到一種清心寡慾的狀態。
王陽明提出來的心學思想,主要是對於人的行為規範作出一定的制約,屬於陸王心學的組成部分。
-
16 # 用戶4113593746209
王陽明的心學的主要思想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是開端,是起因,即意動;“知行合一”是認知過程,是實踐;“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系,進而形成了一個統一整體,缺一不可。
王陽明的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強調道法自然,又主張天人合一,更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等一系列哲學思想之集大成,通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和內聖與外王的統一。
-
17 # mayunjiao1986
王陽明的思想主張: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4、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中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他與薛瑄、胡居仁、陳獻章一起成為明朝從祀孔廟的四位學者。
-
18 # 用戶7090210231964
王陽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學,他的思想其實來源於儒家的亞聖孟子的思想。孟子認為,人人有良知良能,這個良知良能就像是我們的四肢一樣,先天地存在我們的內心。
在宋程朱理學之後,王陽明在陸九淵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理論影響下,王陽明在歷經人間的無數的艱難險阻之後,在茫茫大荒的貴州龍場悟道,開創了他的心學理論。
回覆列表
王陽明的主要思想是“格物致知”。
王陽明覺得只有經過親身經歷,實踐,才能真正的掌握了知識,書本上的知識和經驗,決不應該死記硬背,食而不知其味,只有去親身體驗實踐,可會掌握事情的客觀規律,從而上升到更深入的理性認識,格物就是深入的理解,反復驗證,達到致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