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angbumin
-
2 # 用戶4340491537878731
炊餅:古代一種蒸制的麵食,類似現代的饅頭或者蒸餅,無餡。
簡介:“炊餅”讀chuī bǐng,蒸制的麵食。宋代,“凡以面為食具者,皆為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蒸籠而食者,呼為蒸餅。”炊餅,就是蒸餅。因為避諱宋仁宗趙禎的名諱,宮廷上下都把蒸餅喚作炊餅,這種叫法也很快在民間傳開。正因為如此,兩種說法在民間並存,小說裡才會一物異名,同時出現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漫說水滸》一書雲:“有人或許會以為是山東煎餅或今天的烤餅、燒餅之類,錯了,炊餅不是煎餅,煎餅是攤的;也不是烤餅、燒餅,烤餅、燒餅是烤的、烙的,而炊餅是蒸的,它其實是南方的一種小點心,類似福建的光餅。” 來源:炊餅或者說蒸餅起源很早,《晉書·何曾傳》提到何曾“性奢豪”,“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裂開十字花紋的蒸餅,大概就是今天所說的“開花饅頭”。南宋楊萬里寫了一首《食蒸餅作》詩,道:“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可見好的炊餅應該是很暄軟的。《東坡志林》記載,當時朝廷曾建汴河斗門,企圖利用攔起來的河泥淤田,“及秋深水退而放,則淤不能厚,謂之蒸餅淤。”便是指淤泥疏鬆不實、類似蒸餅吧。相關典故:《水滸傳》第26回,何九叔去給武大燒紙錢,說:“小人前日買了大郎一扇籠子母炊餅,不曾還得錢,特地把這陌紙來燒與大郎。”金聖歎批語道:“自從讀至捉姦一日,意謂長與‘炊餅’二字別矣,不圖此處又提出來。物是人非,令人不得不哭武大也。”第53回寫戴宗用神行法戲弄李逵,“懷裡摸出幾個炊餅來自吃。”第56回寫徐寧早晨起來“洗漱了,叫燙些熱酒上來。婭嬛安排肉食炊餅上去,徐寧吃罷。”另外第73回寫燕青、李逵“便叫煮下乾肉,做下蒸餅,各把料袋裝了,拴在身邊,離了劉太公莊上。”
燒餅歌預言之燒餅歌全文詳解《燒餅歌》原文:
“不相僧來不相道,頭戴四兩羊絨帽,真佛不在寺院內,他掌彌勒元頭教。 未來教主臨下凡,不落宰府共官員,不在皇宮為太子,不在僧門與道院,降在寒門草堂內,燕南趙北把金散。”
先簡單介紹一下《燒餅歌》的來龍去脈。作為君主,明太祖朱元璋最關心的當然是自己可否永保江山。他知道劉伯溫是深明數理的道中之人,自然要向劉伯溫詢問有關將來的事情。
雖然說朝代更替自有定數,天機更不可輕洩,但是朱元璋畢竟是帝王,不好推托,于是劉伯溫便作了一系列似明非明的詩歌。即應了帝令,又給後代留下了一個準確得令人難以置信、但又不曾明言的驚世之作。由於劉伯溫面君之時正趕上太祖吃燒餅,所以稱之為《燒餅歌》。
從文風上講,劉伯溫的文學造詣是相當高深的。從《黃金策》之《總斷千金賦》中我們即可領略劉伯溫的文采之美。但預言是留給大眾的,朱元璋的文化也不高,故此《燒餅歌》通篇採用的是極其通俗的語言。
《燒餅歌》是劉伯溫與朱元璋關於明朝國運對答的一部詩歌體預言,它不僅揭示了明朝的歷史發展,甚至對明之後的歷史都有預言。這些預言模糊而又指向明確,事情沒有發生時任人絞盡腦汁,未必能得其要領,而事情發生之後,歷史與預言的若合符契又讓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