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刷金幣的小球迷
-
2 # 靈敏海浪XyX
英國科學家希格斯勵志故事
48年前,當彼得·希格斯提出,宇宙間有一種粒子是萬物質量之源時,學界一片驚疑;2012年7月4日,當歐洲核研究組織宣布發現一種與“上帝粒子”“一致”的亞原子粒子時,希格斯說,“難以置信”。 英國科學家希格斯今年已83歲,4日應邀出現在歐洲核研究組織位於日內瓦的總部。 低調與亮相 1964年,彼得·希格斯發表了一篇學術理論文章,提出一種粒子場的存在,預言一種能吸引其他粒子進而產生質量的玻色子的存在。他認為,這種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是電子和夸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其他粒子在這種粒子形成的場中游弋併產生慣性,進而形成質量,構築成大千世界。 這種理論中的粒子後來被別人以“希格斯”的名稱命名,外號“上帝粒子”。當其他粒子相繼被發現時,48年來,“上帝粒子”始終遁形。 這一理論剛剛問世時,沒有獲得太多支持,直至後來,越來越多科學家認同這一理論,並在這一假設基礎上構建“標準模型”的概念,並不斷完善成今天的粒子物理學理論。 希格斯是位腼腆而謙恭的學者,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後,他低調地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生活了數十年。直至4日,他突然造訪歐洲核研究組織總部,與其他科學家一同出現在新聞發布會上。 謙遜與固執 灰色西裝,白色開領襯衫。當希格斯走入發布會現場時,全場起立,喝彩歡迎。媒體記者一擁而上,老人顯然有些驚慌。“難以置信,”老人說,“居然在我的有生之年發現了它。” 當年與希格斯共事的一些科學家開始回憶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問世之初所遭受的磨難和挫折。在學術上跟隨希格斯多年的物理學家阿蘭·沃克說,希格斯第一篇有關玻色子的論文,原本打算在權威雜志《物理快報》上發表,但投稿遭拒。 “他(希格斯)當時說,‘好吧,他們不懂’。”沃克說。 後來,幾經修改,希格斯的第二篇論文發表在美國期刊《物理學評論》上,那是希格斯有關玻色子的設想第一次公開發表。 談到希格斯這個人,沃克說:“他脾氣相當溫和,非常紳士,但在物理學上他有些固執。” 有意思的是,當別人提到“希格斯玻色子”時,希格斯總是誠惶誠恐,因為他覺得“不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種粒子。而且,他對“上帝粒子”的外號更加反感,因為他堅稱自己是無神論者。 榮譽與分享 希格斯出生在英格蘭,他的父親是英國廣播公司的音效工程師。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希格斯童年教育並不連貫,有相當長的時間在家學習。後來,他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物理學係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希格斯在學術生涯中獲得多個重要榮譽稱號,獲獎無數。英國皇家學會、英國物理研究所、歐洲物理學會、美國物理學會都曾授予他重要獎項。 許多年來,雖然他不曾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但始終是評選委員會考慮的備選人物。 希格斯從來不忘記當年與他一同創立理論的同伴。4日這天,他邀請比利時科學家弗朗西斯科·恩格勒與他一同出席發布會,同席而坐。恩格勒今年79歲,在發布會現場老淚縱橫。 恩格勒說,歐洲核研究組織的這一發現“極其重要”,因為他們的理論“終於找到了位置”。 希格斯、恩格勒和另一名比利時科學家羅伯特·布魯特,是當年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理論的核心三人,2004年曾一同獲得物理學榮譽沃爾夫獎。布魯特去年去世,享年82歲。
-
3 # winstonnb
英國發育生物學家約翰·格登與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讀書的時候,格登的生物學成績卻是學校最差的,他甚至曾被老師斷言“笨得完全不應該學習自然科學”。可是,正是這句話激勵著格登,讓格登登上了自然科學的最高峰。
1933年10月2日,約翰·格登出生於英國。格登自小就對自然科學感興趣,不過,他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甚至有些笨頭笨腦,常常會因為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而惹老師討厭。雖然他非常喜愛生物學,但他的生物學成績很不理想,甚至受到老師的冷嘲熱諷,這令格登非常苦惱。
格登的中學生涯是在英國著名的貴族中學伊頓公學度過的,他的學習成績並不理想。學校為了提高他們這些“差生”的學習成績,特意聘請博物館館長加德姆給他們補課。格登很高興,因為加德姆在自然科學方面學識廣博,由加德姆當自己的老師,他一定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一次課間,格登伸出自己的手指,問加德姆:“老師,為什麼長在手上的手指會動,而被砍掉的手指卻不能動?”加德姆說:“因為長在手上的手指有神經細胞,可以接受大腦的指令,而被砍掉的手指頭卻不能。”格登說:“可是,受精卵不僅能動,而且能夠自由生長,而被砍掉的手指頭為什麼不能自己生長呢?”加德姆被問得瞠目結舌,忍不住大聲吼道:“你這個笨蛋,這是自然界的生長規律!規律,你懂嗎?”格登伸了伸舌頭,低聲說:“不懂。” 加德姆不僅不覺得格登的好奇是一種天賦,反而認為格登是一個笨孩子。當然,加德姆得出這個結論主要是因為格登的成績。雖然加德姆在格登的身上花費了很大的心血,但是,在高中畢業考試中,格登的成績依然很不理想,他的生物學成績竟然是全年級250名學生中最差的。
當加德姆得知格登愛好自然科學的時候,驚訝地說:“如果你在大學選擇自然科學專業,那將是一種浪費時間的做法,因為憑你的天賦,你完全不可能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任何成績!” 加德姆的話對格登的刺激很大。他真的熱愛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物學,可他的生物學成績卻是那麼糟糕,就連加德姆也預言他不行。怎麼辦?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他最終放棄了自己的興趣,報考了牛津大學基督學院古典文學專業。
到牛津大學基督學院古典文學系報到後,格登就對自己的選擇後悔了,因為他發現自己對文學並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自然科學。他決定挑戰加德姆的預言,沿著自己的興趣走下去。于是,他向牛津大學提出申請,從古典文學專業調整到了動物學專業。
不可否認,格登的基礎很差,為了通過專業考試,他往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牛津大學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許多同學已經發表或撰寫出了一些有分量的論文,而格登卻一直悄無聲息。他一直在默默無聞地研究“被砍掉的手指頭為什麼不能再生”的問題,當然,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它關係到細胞的特化機能逆轉。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一次又一次地實驗,一次又一次地失敗。 在格登最失意的時候,他會自覺不自覺地拿出中學那張成績單,也就是那張最糟糕的成績單,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加德姆的預言:“你不可能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任何成績!”這時候,格登的心裡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動力,他對自己說:“我能行,我要證明自己!”就這樣,他一次次從失敗中站起來,重新開始自己的實驗。
經過幾年的努力,在牛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格登終於成功地讓一對成熟的體細胞轉換為多功能幹細胞。他發表了一篇論文,首次指出細胞的特化機能可以逆轉,這篇論文在生物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因為在此之前專家們一致認為成熟的細胞發育過程是不可逆的。而按照格登的說法,砍掉的手指頭在特定的條件下,是可以像受精卵那樣自由生長的。 格登的這一觀點一直到多年後才被學界認同,並且直接引導了世界上第一隻體細胞克隆羊多利的誕生。
自此,格登的學術觀點徹底顛覆了人類對自身發展和細胞分化的認識,並在醫學上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價值。
-
4 # 好學菠蘿S
97歲,他還奮戰在科研一線。
John B. Goodenough,人稱“足夠好”老爺爺,剛剛加冕諾貝爾獎。
10月9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向鋰電池領域。
Goodenough與M. Stanley Whittingham,以及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共享了這一獎項。
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作出的貢獻。
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稱,三人的研究使鋰電池的使用方式更加穩定,從而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為打造一個無線互聯的社會奠定基礎。
引用果殼更科普化的解釋,如果沒有沒有他們,我們每天形影不離的手機就是個隨時可能點燃的炸藥包。
而且Goodenough今年加冕,也刷新諾貝爾獎新紀錄——以97歲高齡,成為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在此之外,他還是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法國科學院、西班牙皇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撰寫了超過550篇文章、參與85本著作的編寫,是2009年費米獎得主、2017年威爾齊化學獎得主,還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
但這還不是Goodenough令人稱奇、敬佩的全部。
當他獲獎,外界關注他的履歷,才發現其充滿坎坷和跌宕的一生,簡直就是傳奇的一生、榜樣的一生,勵志的一生。
很難想象,這位鋰電池之父患有閱讀障礙症,成長家庭並不和睦,大學歷經二戰,30歲才拿下博士學位,年過半百才正式研究電池材料。
之後一路開掛,58歲發明鈷酸鋰電池改變世界,75歲以磷酸鐵鋰電池再度改變世界,90歲以後開始研究全固態電池。
至今如此高齡,依舊每週上班5天,仍舊有新研究成果問世。
如果你會有“現在做XX是不是太晚”的疑惑,一定要看看Goodenough這傳奇的一生。
如何成為鋰電池之父?
我們先從Goodenough如今成名作說起,看看他的科研之路。
Goodenough的博士本身讀的是固態物理,30歲從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之後去了MIT林肯實驗室,研究內存的材料物理和固態陶瓷。
24年之後,Goodenough進行了人生第一次“跳槽”。
那年,牛津大學需要一位能教無機化學,同時也能管實驗室的教授。
Goodenough雖然研究的是物理,但他本科的時候為了湊學分學了兩門化學課,就因此意外的被選中了,進入牛津大學任教,併成為無機化學研究負責人。
正是這一次跳槽,讓Goodenough終於在54
回覆列表
諾貝爾研究火藥
提起著名科學家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及諾貝爾了,他是一位曠世奇才。諾貝爾全名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硝酸甘油(炸藥)的發明人。他出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從小體弱多病,但卻有著驚人的精力和毅力。他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大筆財富。他在逝世前夕立下遺囑,將大部分遺產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物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