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用戶4217363434843421

      朱熹  朱熹(1130~1200)  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諡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嶽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 ,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盤剝,並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採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繫的含義: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位的範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是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系。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知輕行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專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繫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系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系,“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討了天理人欲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欲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慾,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欲望。  美學思想 在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包含有對美與藝術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統一。基於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探討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他把樂與禮聯繫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朱熹對“文”、“道”關系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影響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補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詩人、哲學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菩薩蠻  暮江寒碧縈長路,路長縈碧寒江暮。  花塢夕陽斜,斜陽夕塢花。  客愁無勝集,集勝無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薩蠻  晚紅飛盡春寒淺,淺寒春盡飛紅晚。  尊酒綠陰繁,繁陰綠酒尊。  老仙詩句好,好句詩仙老。  長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長。  南鄉子  落日照樓船,穩過澄江一片天。  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風月從今別一川。  離緒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氈。  明日回頭江樹遠,懷賢。  目斷晴空雁字連。  水調歌頭  富貴有餘樂,貧賤不堪憂。  誰知天路幽險,倚伏互相酬。  請看東門黃犬,更聽華亭清唳,千古恨難收。  何似鴟夷子,散發弄扁舟。  鴟夷子,成霸業,有餘謀。  致身千乘卿相,歸把釣漁鉤。  春晝五湖煙浪,秋夜一天雲月,此外盡悠悠。  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洲。  水調歌頭  雪月兩相映,水石互悲鳴。  不知巖上枯木,今夜若為情。  應見塵中膠擾,便道山間空曠,與麼了平生。  與麼平生了,◇水不流行。  起披衣,瞻碧漢,露華清。  寥寥千載,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識易,便信行藏無間,處處總圓成。  記取淵水冰語,莫錯定盤星。  水調歌頭  不見嚴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餘千丈危石,高插暮雲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兩忘身世,來把釣魚竿。  不似林間翮,飛倦始知還。  中興主,功業就,鬢毛斑。  馳驅一世豪傑,相與濟時艱。  獨委狂奴心事,不羨痴兒鼎足,放去任疏頑。  爽氣動心鬥,千古照林巒。  水調歌頭  長記與君別,丹鳳九重城。  歸來故里,愁思悵望渺難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煙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徑須醉,無事莫關情。  尋梅去,疏竹外,一枝橫。  與君吟弄風月,端不負平生。  何處車塵不到,有個江天如許,爭肯換浮名。  只恐買山隱,卻要鏈丹成。  水調歌頭  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  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  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  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  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  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好事近  春色欲來時,先散滿天風雪。  坐使七閩松竹,變珠幢玉節。  中原佳氣鬱蔥蔥,河山壯宮闕。  丞相功成千載,映黃流清澈。  西江月  睡處林風瑟瑟,覺來山月團團。  身心無累久輕安,況有清池涼館。  句穩翻嫌白俗,情高卻笑郊寒。  蘭膏元自少陵殘,好處金章不換。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綠,門前樹長交枝。  晚涼快寫一篇詩,不說人間憂喜。  身老心閑益壯,形臞道勝還肥。  軟輸加璧未應遲,莫道前非今是。  念奴嬌  臨風一笑,問群芳誰是,真香純白。  獨立無朋,算只有、姑射山頭仙客。  絕豔誰憐,真心自保,邈與塵緣隔。  天然殊勝,不關風露冰雪。  應笑俗李麤桃,無言翻引得,狂蜂輕蝶。  爭似黃昏閒弄影,清淺一溪霜月。  畫角吹殘,瑤臺夢斷,直下成休歇。  綠陰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青玉案  雪消春水東風猛。簾半卷、猶嫌冷。  怪是春來常不醒。楊柳堤邊,杏花村裡,醉了重相請。  而今白發羞垂領。靜裡時將舊遊省。  記得孤山山畔景。一灣流水,半痕新月,畫作梅花影。  滿江紅  秀野詩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聊命駕、朱門舊隱,綠槐新陌。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開瑤席。  更流傳、麗藻借江天,留春色。  過里社,將兒侄。談往事,悲陳跡。  喜尊前現在,鏡中如昔。  兩鬢全期煙樹綠,方瞳好映寒潭碧。  但一年、一度一歸來,歡何極。  憶秦娥  雲垂幕,陰風慘淡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瓊玖,一空鸞鶴。  徵車渺渺穿華薄,路迷迷路增離索。  增離索,剡溪山水,碧湘樓閣。  憶秦娥  梅花發,寒梢掛著瑤臺月。  瑤臺月,和羹心事,履霜時節。  野橋流水聲嗚咽,行人立馬空愁絕。  空愁絕,為誰凝佇,為誰攀折。  鷓鴣天  暮雨朝雲不自憐,放教春漲綠浮天。  只令畫閣臨無地,宿昔新詩滿系船。  青鳥外,白鷗前,幾生香火舊因緣。  酒闌山月移雕檻,歌罷江風拂玳筵。  鷓鴣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長蓑短笠任陰晴。  鳴橈細雨滄洲遠,系舸斜陽畫閣明。  奇絕處,未忘情,幾時還得去尋盟。  江妃定許捐雙佩,漁父何勞笑獨醒。  鷓鴣天  脫卻儒冠著羽衣,青山綠水浩然歸。  看成鼎內真龍虎,管甚人間閒是非。  生羽翼,上煙霏,回頭祗見冢纍纍。  未尋跨鳳吹簫侶,且伴孤雲獨鶴飛。  浣溪沙  壓架年來雪作堆,珍叢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卻恐陰晴無定度,從教紅白一時開。多情蜂蝶早飛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何大廚幹炒牛河的正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