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惜時

    管鮑之交,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伙做買賣。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裡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願讓給他,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

    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後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願再跟他去打仗,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裡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並不真是怕死。”鮑叔牙替管仲辯護,極力掩蓋管仲的缺點,完全是為了愛惜管仲這個人才。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管仲和鮑叔牙就這樣結成了生死之交。

    尊王攘夷,這則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為中原之主,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後來成為面對外族入侵時,結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同義詞,齊桓公執政期間,在管仲的輔佐下,對內政、經濟、軍事等多方面進行改革,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齊桓公實行的“尊王攘夷”政策,由管仲提出,使其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勿忘在莒,公元前667年,鄭國與齊國結盟,回國後,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曾在一起飲酒,飲到高興時,桓公對鮑叔說:“為什麼不給我祝酒。”鮑叔捧杯而起說:“希望您別忘記流亡在莒國的時候,希望管仲別忘記被綁在魯國的時候,希望甯戚別忘記車下餵牛的時候。”桓公離席再拜說:“我和兩位大夫能夠不忘記您的忠告,國家就一定沒有危險了。”

  • 2 # 甲醛超標01

    管仲一箭射齊桓公

    公元前685年,齊國內部爭鬥王位空虛,管仲為了讓自己擁護的公子糾繼位,在公子小白回國途中暗下殺手,一箭把小白射倒在地。然而,最後小白卻奇跡般地先於公子糾回國繼位,並不計前嫌封管仲為相,成就了一番霸業!

    鮑叔薦管仲

    齊國內亂, 管仲和鮑叔牙分道揚鑣,各為其主,成了敵對的好友, 鮑叔牙擁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小白要抓管仲以解射鉤之恨,鮑叔牙對小白建議如想成就大業, 管仲不可缺少。 後小白採納鮑叔牙的建議, 拜管仲為相,鮑叔牙舉賢不避親, 小白用賢不避敵,齊國的霸業由此奠基,管鮑之交稱為千古美談。(作者:翁子茜)

    齊桓公鮑叔牙管仲的啟示

    齊桓公以他不計一箭之仇的明智任用了管仲,開創了一個時代,成為一代霸主,譜寫了歷史上最壯麗的一篇史詩。以他不聽管仲的勸諫的失誤,任用了他最親近的人,使自己最終受害,表演了春秋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幕悲劇。“親賢臣,遠小人”。

    鮑叔牙以他知人讓賢的君子胸懷、大仁大義的高風亮節,為管仲搭建了一座施展才能的平台,成就了他的一代英名。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鮑叔牙的寬宏大度,就不會有史冊中管仲的輝煌業績。再假如說,管仲如果遇到龐涓,不僅不會青史留名,也許還會有性命之虞。真可謂是“同志相得,同仁相憂”,管鮑之交,固若金湯啊!

  • 3 #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齊襄公被手下將士殺死,他的弟弟公孫無知被立為齊王。沒幾個月,公孫無知又被手下大臣給殺掉了。流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魯國的公子糾得到消息後,都覺得自己繼承王位的機會來了,急忙打點行裝回國。

    管仲是公子糾的軍師,他提醒公子糾說:“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國離齊國很近,如果他搶先一步回到齊國,我們就沒戲了。”于是,管仲先帶一隊快馬去攔截公子小白,讓魯國大將曹沫帶另一隊人馬趕往齊國。

    管仲帶著人馬趕到莒國和齊國的交界處,正碰上鮑叔牙從莒國帶了一隊人馬,護送著公子小白而來。

    管仲上前攔住去路,問道:“敢問公子要去哪裡?”公子小白回答說:“我回國辦喪事去啊!”管仲撒謊說:“您的哥哥公子糾已回到齊國操辦此事了!”

    鮑叔牙喝斥管仲:“如果公子糾真的回到齊國,你幹嘛還帶人來攔截我的.主公呢?”命令部隊火速前進。

    管仲見狀,搭弓取箭,朝公子小白射去。小白大叫一聲,栽倒在車上。管仲帶著人馬飛逃而去。

    沒想到,管仲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帶鉤上,沒傷到人,公子小白是裝死。這個公子小白,史稱齊桓公,春秋時期五位霸主之首。

    管仲自以為射死了公子小白,回到公子糾身邊,與曹沫一起護送公子糾繼續向齊國進發。到齊魯邊界時,齊國使者攔住了他們的車馬,說:“齊國新君公子小白已登基,請你們離開齊國。”

    管仲一聽,才知自己沒把事情辦好。他殺了齊國使者,公子糾命令大將曹沫攻打齊國,結果大敗,公子糾和管仲又逃回了魯國。

    公子小白命鮑叔牙領兵30萬攻打魯國,魯國連連敗北,魯莊公派人與齊國講和。公子糾與齊桓公本是一母同胞,齊桓公不便親自殺掉公子糾,就請魯國代為執行。公子糾的輔臣管仲和召忽是齊桓公的仇人,要帶回齊國處置。魯國于是殺掉了公子糾,將管仲、召忽二人交給鮑叔牙。召忽不願返齊受罪,自殺身亡。管仲作為囚犯隨鮑叔牙返齊。

    到達齊魯邊境時,鮑叔牙放了管仲。回國後,鮑叔牙對齊桓公說:“管仲乃天下奇才,您不可不得,我可以助您治理齊國,然而管仲可助您稱霸天下。”齊桓公不計前仇,親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為相國,從此齊國走上了稱霸之路。

    管仲感慨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二人的友情,為千古稱頌,而這其中又與鮑叔牙知人善諫、齊桓公胸懷大度是分不開的。

  • 4 # 用戶6083190690232

    鮑叔牙生在富裕人家,是齊公子小白的老師,管仲家貧,是公子糾的老師。管仲才華出眾,智慧超人,鮑叔牙對他讚賞不已,兩人雖家境不同,但自小就是很好的朋友,彼此相知相識,成為莫逆之交。

    齊國當時很亂,為避禍,公子小白隨鮑叔牙出奔莒國,公子糾隨管仲出奔魯國。管鮑兩人相約,將來不論兩位公子誰做了齊國國君,我們都要合力輔佐,務使齊國成為最強的一個國家。

    得悉齊襄公去世,管鮑兩人,各陪著公子小白和糾回齊國爭奪王位。路上四人相遇,素有神箭手之稱的管仲,為護主舉箭射向小白,小白口吐鮮血,應聲而倒。這一箭其實並未射中小白,機智的小白,假裝被射中,他咬破舌頭,倒地不起,騙過了聰明的管仲,以為小白已死。小白這一瞬間的反應,其聰明就非常人所及。等管仲和糾到了齊國,小白早已登上了君位。

    二、知賢、薦賢、讓賢的鮑叔牙:

    面對一個要射殺死自己的凶手,小白要殺之而後快的心情是值得體諒的。鮑叔牙站在輔佐小白的立場,力加勸止,認為建國之初,得一人才不易,何況當時各為其主,情有可原。更對小白說:“如果國君胸無大志,只想把齊治好,我鮑叔牙就有這個能力,如果你要稱霸稱王,則非管仲不可。”小白是胸有大志的人,最終接受了管仲,但並未重用,才有不聽管仲之言而擅自伐魯之舉。

    三、伐魯大敗:

    魯是一小國,自知不敵齊國,但齊國既主動來犯,戰是敗,不戰也是敗。這時有一人名為曹劌,自薦稱懂兵法,魯王情急無人敢戰之下,就用其為三軍統帥,戰場上齊軍一再擊鼓攻擊,曹劌皆不出戰,即使齊軍極盡辱罵挑釁,曹劌仍不下令出戰。直到齊軍三通攻擊鼓起,曹劌乃下令擊鼓迎戰,大敗齊軍,魯王

    曹劌說這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齊軍丟盔卸甲大敗而歸,齊國民眾扶老攜幼在城門口翹首以待親人歸來,迎到的卻是一具具屍體,頓時人們聲聲呼喚陣亡將士的名字,那副景像,撕人心肺!管仲此時才驚覺管仲阻他伐魯是有先見之明的。

    四、金臺拜相:

    這一戰齊軍死了三千將士,小白深感無法向華人交待,回國後,始感受到管仲勸阻他伐魯之用心。但此時的管仲心灰意冷,氣小白剛愎自用,聽不進忠言,心生辭去之意他現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寫下他的治國策略,請鮑叔牙轉交給小白。

    他從牧民、形勢、權修、立政、到兵法、霸形、霸言。桓公看後驚訝管仲的奇才,乃親自向管仲請罪。繼而就有金臺隆重拜相之舉,拜管仲為仲父。

    齊桓公對管仲從“仇人”到“任而不用”到“金臺拜相”最後“拜為仲父”,完成他一生偉大的事業。

    五、管鮑之交----管仲口中的鮑叔牙:

    管仲說:

    我曾經替鮑叔牙策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挫敗,陷於困境,鮑叔牙不以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順與不順。我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國君驅逐,鮑叔牙不以為我無能,他知道我沒有遇上好時機。我曾多次打仗多次怯戰,鮑叔牙不以為我膽小,他知道我母親需要我奉養。公子糾失敗,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牙不以為我無恥,知道我有胸懷天下的大志。真所謂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啊!

    鮑叔牙對管仲那種知賢、薦賢、讓賢從不為流言中傷的友情,一直流傳後世,為大家交友的典範。管仲病危時,桓公問管仲鮑叔牙可繼宰相否?管仲卻說,鮑叔牙太正直,見不得人身有一點瑕疵,這種性格,律己則可,責人則不可,水至清不養魚啊!鮑叔牙聽後笑說,管仲公而忘私,不講私人交情,這正是我尊敬他推薦他的原因。

    六、齊桓公悲慘的人生結局:

    管仲臨終之時,一再勸桓公“去豎刁、除易牙、遠公子開方。”其理由是:豎刁自宮入事桓公,身且不愛安能愛君!易牙烹其子以膳公,弗愛其子,安能愛君!公子開方,棄母久宦,其母不愛,安能愛君!

    但桓公在生活上仍然離不開這三個弄臣,最終齊桓公還是敗在了這三個小人身上。

    管仲死,桓公請鮑叔牙為相,鮑叔牙以將此三人趕出宮為條件,桓公乃令三人離開宮中,後來因在飲食起居上不能少了這三人,乃私自將其招回,鮑叔牙怒而辭官而去。

    最後桓公身體日衰,三人專權,眾人皆不得接近桓公,桓公之子又爭執不斷,桓公死後十一日,屍蟲爬出才知桓公已死,但諸公子仍爭立不休,死後六十七日始得入殮,春秋五霸之首,何等強悍!何等風光!誰能料到最後的人生結局竟是如此的淒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妄想山海吞噬翅膀哪個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