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財華恆溢
-
2 # 逍遙的鹹鴨蛋
2.1 場地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水源方便、種植3年以上或胸徑5 cm以上、行距3~4 m、鬱閉度0.7~0.9的速生豐產林地。清理林間地面,除去雜草、碎石等,用農藥噴灑消毒,在林間用竹子搭拱架,棚寬1.5 m、高0.8 m,長度根據林地而定(最長不超過30 m),每隔2 m用竹子拱起,擺放菌袋需在棚內離地25 cm左右縱向拉7~8排鐵絲,棚外用棚膜覆蓋,冬季還需加蓋草簾等。
2.2 培養料配製
平菇一般採用棉籽殼栽培,棉籽殼培養基的配方是棉籽殼98%,生石灰1%,石膏1%;加入所需用的輔料,要求拌勻無干料。拌好的料堆用塑料膜蓋嚴,氣溫在15℃以上時,堆悶一天,原料堆內的溫度即可達60℃以上,這時翻堆一次,再發酵6~8 d,期間需要翻堆2次,氣溫較底時可延長發酵時間。發酵好的料可見大量白色或灰白色放線菌,並散發出大量的熱氣。
3 栽培方法與出菇管理
將發酵好的料裝入18 cm×36 cm的聚乙烯袋內,先紮緊一端,裝料後再紮緊另一端。裝好的當天上鍋滅菌,袋間要有一定的空隙,高壓100℃滅菌12 h後,利用餘熱再悶一段時間,當料溫穩降至40℃時,可出鍋,出鍋冷卻至30℃以下時進行無菌接種。接種時把菌袋用木板壓扁、壓實,然後用小手指粗的鐵棒在有菌種處打孔,深度為厚度的2/3最佳。
平菇因覆土栽培時,菌袋中所產生的熱量不容易散失,因為土壤中病原菌及蟲口多,所以一般不推廣使用該栽培方法。因此,應加強發菌管理,提高發菌質量與成功率。出菇時,要捲起菌袋兩端,夜間定期通風降溫,加大空氣溼度和噴水量,做好蔽蔭控溫,控制光線,加快發菌速度。期間提前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若有發生,應選用不產生藥害的低毒農藥防治,否則,高溫環境易產生藥害。
發菌管理播種後,料溫要保持在30℃以下,袋與袋之間留出一定的間隙,防止袋內料溫過高發生燒菌。同時,注意觀察菌絲生長狀況,以菌絲白色呈絨毛狀,繼發成扇狀線形,無病蟲害,無積水,無綠黃紅菌斑。發現雜菌、害蟲,要及時處理,如果嚴重的應將移出培養場所,噴灑藥劑,隔離培養,甚至廢棄深埋處理。發菌後期,如果溫度過低,還應保溫、升溫,保證菌絲正常生長發育。同時,要保持適當溼度,不可脫水過多,以免影響現蕾、出菇。經25~30 d,菌絲布滿後,給予散光照射,刺激出菇。
林下平菇種植技術
應當在菌絲布滿料面6~7 d並露出菇蕾後進行平菇出菇管理,夜間採取地面澆水,棚間噴霧,加減通風量,滿足平菇生長所需要。菇蕾分化出菌蓋和菌柄時,注意噴水時要少噴、細噴和勤噴,並呈霧狀。每潮菇後要清理死菇、病菇和爛菇,出第2潮菇後,出現小菇蕾時噴營養液(味精5 g、尿素15 g溶於15 kg水中),每潮菇噴2~3次(噴在料面上),補充營養的同時還能誘導新菇形成。隨著菇體的長大,應增加棚內溫溼度,保持棚內空氣新鮮,每天要輕噴、勤噴,加強通風換氣,有利於子體正常生長發育。平菇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下生長迅速,因此,一定要避光,可採用不脫袋擺放出菇法,出菇快。該方法是一項值得推廣的先進技術,它既保留了傳統熟料栽培產量高的優點,又具接種量少、接種迅速、發菌快、出菇比較明顯、朵形正等優點,產量及成品率顯著提高
-
3 # 人間分享官
種植技術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選種和繁育:選擇適合當地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的菌種進行繁育。
2.土地準備:清理雜草、樹枝等物質,整平土壤,為菌類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3.施肥:適量施肥,增加土壤的肥力,促進菌類生長。
4.種植方式:包括直接播種、用菌包種植、接種等方法。
5.管理:定期防病、防蟲、除草,保持土壤溼度和通風,促進菌類生長。
6.收獲和加工:使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收獲和加工,保證菌類的品質和營養價值。
以上是林下菌類種植技術的一些方面,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
-
4 # Deeplove白噠
林下就是利用水源方便乾淨的空閒林地,充分利用其遮陰、散射光充足、通風好、溫溼度適宜等有利條件生產的一種新型栽培模式。以為例。 1 菌棒的運輸和擺放 當菌棒的3個接種點菌絲圈基本成環時,運往林地裡擺放。運輸時應注意輕拿輕放,不要使菌棒有破口,避免汙染,更要注意不要使菌棒折斷。
運輸途中溫度應控制在32 ℃以下,高於35 ℃菌絲停止生長,高於40 ℃超過2 h菌絲將燒死。菌棒運到林下“井”字型碼放,每3 d倒垛1次;也可直接平鋪於林下地面,每隔幾天滾動1次;最好直接上架入棚,不用倒垛、滾動。
此間溫度管理適溫22 ℃ ~ 26 ℃,要及時掀膜通風降溫,中午前後可適當噴水降溫,一般要求少量即可。 2 養菌轉色 2.1 管理。經過15 ~ 20 d,當白色菌絲基本長滿菌棒,菌棒全部轉白並有大部分出現瘤狀突起,方可進行下一步的扎眼放氣,以加快菌絲的生理成熟,一個菌棒可扎100個左右微孔。
此時應注意:菌棒失水多的將孔減小、減少,不使之過分失水。扎眼後,棚內溼度70%左右,溫度20 ℃ ~ 22 ℃;12 ℃以下不利轉色,大於30 ℃會造成菌絲傷害,此時菌齡已達80 d以上,正處於轉色及子實體原基分化形成期。扎眼後5 ~ 7 d,澆水悶棚2 ~ 3 d。
當菌棒內白色菌絲全部長出白色絨毛並吐黃水時,大通風,使白色絨毛倒伏黃水變幹,菌棒即轉變成棕褐色,轉色完成。 2.2 注意問題 2.2.1 高溫高溼條件下,鏈黴菌發生較多應及時用柴油或機油浸蘸,以防止擴散傳染。
2.2.2 只有在白色菌絲長滿後才可進行扎眼放氣,促進菌絲向生理生長轉化,不可過早,否則不利轉色。 2.2.3 澆水悶棚的2 ~ 3 d內,不可見大風,否則不利轉色。
色度以棕褐色為宜,淺則產量低品質不佳,深則產量低但品質好。 2.2.4 養菌轉色期內菌袋內有出小菇現象。 3 脫袋排場 3.1 當整個菌袋內2/3以上轉成棕褐色時,可脫袋排場。菌棒於棚內架上交錯擺放,菌棒間距10 cm,4個延長米140個菌棒,每延長米35個左右。 3.2 注意事項 3.2.1 轉色必須完全,否則不應急於脫袋。 3.2.2 菌棒碼放距離不應少於10 cm,否則出菇後由於空間較小,易造成香菇互相擠壓,影響產量和品質。 3.2.3 脫袋後,溼度以85% ~ 90%為最好,溫度為21 ℃ ~ 35 ℃,適溫為21 ℃ ~ 23 ℃,晝夜溫差最好在10 ℃左右。 3.2.4 脫袋時可用木棒適當拍打震動加強刺激,有利於子實體形成,加快出菇。 3.2.5 一般第1潮菇不需注水即可出菇,特殊情況如菌棒失水過多,則必須注水方可出菇。 4 出菇前期管理 香菇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後,突然受到外界環境條件刺激(乾溼交替、晝夜溫差、外來震動),菌絲開始相互交織,扭結成盤狀組織,並不斷分化成子實體原基,原基形成的特徵是菌膜破裂,不規則的菌絲露出,繼而變成淺褐色,從裂口逐漸隆起,隆起部分慢慢增大而分化成菇蕾或從爆裂處直接形成小菇蕾。
此時應注意水分和通氣管理,如遇上高溫或過於乾燥的環境,會致使菇蕾枯萎死亡,此期溼度應控制在85% ~ 90%,溫度22 ℃ ~ 28 ℃,此條件下,菇蕾長成成品菇只需3 ~ 4 d,反之則需1周或更長時間。溫度在22 ℃ ~ 25 ℃,光線適中,則菌肉厚、菇柄短、色深、質量好,為所謂厚菇;當溫度在4 ℃ ~ 8 ℃,溼度50% ~ 60%時,菇頂出現龜殼狀裂痕,此菇質量最佳,為所謂花菇。 5 出菇期管理 菌絲分化成小菇蕾後即進入出菇階段。溼度控制在85% ~ 90%,溫度以不高於30 ℃為好,此間早、中、晚各噴水1次;早晚噴水增加溼度,中午噴水降低溫度。正常天氣情況下,促進出菇,白天基本覆蓋,晚上小對流通風,人工製造較大的溫溼度差,以利於菇蕾形成長出。出蕾後白天早、中、晚均需通風1次,以利於菌絲呼吸,夜間溫度不低於18 ℃則通對流風。 6 採菇 當香菇菌蓋直徑6 ~ 8 cm,成傘形,菌蓋未展平,蓋下菌膜開裂為適宜採收期,早則產量低,晚則開傘質量差。菌棒出廠時,一般2 kg左右,每出一潮菇,重量減少1/3 ~ 1/2。所以每潮菇採收完後,需養菌絲15 ~ 20 d,使菌絲休養生息,恢復生長,然後利用注射針進行補水,全生育期補水4 ~ 6次,多的可達8次,第1次注水使菌棒恢復到2 kg,不超過4 kg,以後每注水一次重量均較前一次輕一些。 7 注水管理 夏季第1批注水第3 d開始出菇,第6 d即可採收,採收期3 ~ 5 d,所以第2批注水應較第1批晚注水3 d,即第1批注水3 d後開始注第2批,依此類推,直到全部注完,等最後一批注完後,使第1批注水的正好採收後已養菌20 d左右,隨即可進行第2潮菇的生產。以後隨著溫度的下降,出菇變得緩慢,分批注水可根據實際情況逐漸縮短間隔期,達到均衡上市連續採收。所注水應為無汙染的地下水,且水溫越低對菌絲刺激越大,越有利於出菇。
回覆列表
林下種植:
1、栽培時間
菌菇的最佳種植時間是在每年夏季的5-6月或秋季的9月份,因為菌菇是喜高溫植物,適宜在溫度為25-32度的環境中,而夏秋季的溫度較高,且會經常下暴雨,有利於菌菇旺盛生長。
2、挖坑撒種
種植菌菇時,需要選擇自然生長25年以上的松林,再使用鋤頭在樹木的根部處挖一道行溝,需要注意的是挖掘時要小心,不能傷害到松樹的根系,然後往溝內撒上種枝,並覆蓋一層地膜。
3、定期檢查
養殖菌菇時,需要每週檢查一次菌類的生長狀態,可以將松葉和茅草覆蓋地面上,等待45天后,就要輕輕扒開土壤,觀察菌菇是否長出菌絲,如果發現有白色的菌絲,就要立即將地膜揭開。
4、注意事項
在松樹林下種植菌菇,不需要對其澆水或者施肥,讓菇類吸取自然養分和水分生長即可,但是要在種植地附近撒上一層石灰粉或者硫磺粉,避免老鼠、蛇、螞蟻等動物汙染菌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