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鋒芒半露
-
2 # 煙花易冷re
2005年,南韓做了一件讓很多華人十分不齒的事情,他們將“江陵端午節”進行了申遺,2009年9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批准中國端午節成為世界非遺,端午節也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可如此風波並沒有過去,之後的南韓再一次盯上了重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甚至還聲稱華人一直在過南韓的節日,對此,中韓之間的相關討論更是喋喋不休。

就如老一代華人感慨的那樣:活了大半輩子,第一次聽說老祖宗流傳至今的中秋節是南韓的,怎麼想怎麼可笑!
事實上,暫且不說在中秋節的來源問題上,南韓是否存在剽竊行為,單說這一國家的民眾,的確與華人一樣看重傳統文化的傳承。雖然南韓領土面積並不大,可那裡還是有著很濃厚的文化底蘊。
說起文化底蘊,在筆者看來,若一定要在中秋節是哪國的節日這個問題上糾結,我們還應該以發展的角度來細細考量,也只有從中秋節的起源與發展問題上著手。
我們才會發現,這個節日不是一個簡單的日期、符號,也不是一種簡單的特色食物,反而是一種民俗文化的演化代表。
從這樣的宏觀角度來看中韓中秋節的歸屬問題,我們才能有更加理性、客觀的認識。

中韓兩國中秋節的萌芽發展
在浩瀚的中華歷史中,先秦古書《周禮》就有對中秋的第一次記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但這裡提到的中秋,還不是節日的代表,反而是古人在迎接暑寒之氣而對日月進行祭拜的重要日子,這也是源於中國自古存在的上古祭月禮儀,而帝王一直也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習慣。
換句話說,曾經的中秋幾乎可以視為帝王家的專屬,用來祭祀月亮這一外在神秘的力量。
直到隋唐時期,隨著華人對於天文越發深入的認知,月亮神聖的色彩開始消退,帝王家也開始逐漸失去了對月神祭祀這方面的獨佔權威。與月亮有關的文化開始走向千家萬戶,不再是高不可及的存在。
從隋唐開始,中秋逐漸演化為人們日常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尤其在宋朝,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直到今天,華人都無比看重這一象徵著闔家團圓的節日,賞月、嬉鬧、團圓等美好的活動,都會在這一天展開。
而在南韓的歷史中,中秋節最早則被稱為“秋夕”。在《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中有南韓關於中秋節最早的記載,不過“秋夕”這一名字也是在之後才出現的。
與中國的中秋起源不同的是,南韓人在新羅時期便會在中秋這一天載歌載舞進行慶祝,對於月亮的祭祀色彩,並沒有那麼濃厚。
也就是說,南韓中秋節的由來,主要與農業生活集體勞作有關,並不像中國這樣從帝王家專屬向君民同樂的轉變。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古人對於中秋節賦予的內涵更加深刻。單從天文角度來看,華人對於中秋這一天就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

中韓兩華人在中秋都要吃些什麼
千萬不要覺得從飲食角度來感受節日的風俗,顯得很膚淺。對於“民以食為天”的時代來說,中秋要吃些什麼,可以從側面很大程度地反映一個節日的內涵與發展。
中國的中秋節,大家都知道,節日美食就是象徵著滿月的月餅,也是曾經祭祀月神的貢品。因為華人歷來對方形、圓形有著很多美好的定義。比如圓圓的月餅,就象徵著“圓滿”、“團圓”之意。除此之外,吃月餅還可以寄託人們的美好願望。
事實上,中秋這一時節代表的也是一年一度豐收的到來。萬物碩果纍纍,人們可以享用的美食數不勝數。就比如,在中國江浙一帶,每年中秋前後的螃蟹最為肥美,桂花酒、桂花鴨的味道也最為醉人。
除了這些,中國一直有在中秋賞月的習俗。而在賞月宴會上,最常見的還有味道甘美的各類水果。想來,每個地區也只有在這個時節會出現大量的時令水果,這些果實才更能代表上天對人們操勞一年的犒賞與恩賜。
相對於中國來講,南韓人的中秋代表食物便是半月形或是貝殼形的鬆餅。除了鬆餅以外,還有花樣串、芋頭湯、新稻酒這類美食。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由當年豐收的五穀製成,同樣是對豐收的一種慶祝。
往往在中秋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南韓每家每戶的婦人們會聚在一起做鬆餅。相傳誰家的鬆餅做得漂亮,生出來的孩子也會格外漂亮,這其中寄託的美好願景與月餅如出一轍。
不過,從兩華人對食物賦予的美好祈願來看,華人將對月亮的寄託以及月亮代表的團圓同樣賦予在了月餅這一特殊食物中。而南韓人更傾向於在飲食中賦予慶祝豐收的喜悅,祈禱、祭祀的色彩則沒有那麼濃厚。

從習俗來看,此中國中秋非彼南韓中秋
中秋習俗則完全可以從最初的中秋祭禮中追溯得來,除了飲食以外,中秋習俗最能反映中韓兩國曆代對於中秋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周朝開始,帝王會在中秋這天進行祭月,以此彰顯自己的愛民之心。而後發展演變為中秋當天,民眾會對著圓圓的明月誠心祈禱,期盼來年的五穀豐登、闔家平安喜樂。
所以中國的中秋習俗,也一直有民間拜月這一項。除此之外,玩花燈也是民間重要的娛樂活動之一。中秋算得上是中國最為著名的燈節之一,要說元宵節的燈會盛大無比、熱鬧非凡,那中秋節的燈會更側重於家庭、兒童之間的花燈遊戲。
中國南方一直有“樹中燈”的中秋娛樂活動,人們還會在中秋當晚放孔明燈,甚至很多時令果蔬也會被拿來製成花燈,這是其他時節不具備的豐富花燈材料。
在香港,舞火龍也是中秋節最具特色的傳統習俗。一般從農曆八月十四的晚上開始,銅鑼灣大坑地區就會舉行一連三晚的盛大舞火龍活動。熱鬧非凡的場景,也是百姓們祈禱風調雨順的一種方式。

而南韓的中秋節習俗則顯得有些沉重,人們會在當天完成祭祀以及掃墓,這是每年中秋時節人們必須完成的活動。除此之外,還會有其他娛樂性質的活動,比如摔跤、女人們的“強羌水越來”舞蹈。
從習俗的性質以及內容來看,中韓兩國的中秋由來,依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甚至可以說,在未來的逐漸發展中,兩國的中秋慶祝重點會逐漸越發的不同。
從習俗參與的人員來看,南韓大部分中秋習俗活動都需要大量的人員做基礎。單從參與其中的人員組成來看,中國的中秋則更偏向於家庭文化濃厚的基調。而南韓的中秋,則充滿了群體意識以及大家自發集體地對先祖進行追思與敬仰。
從這一點來看,中國的中秋節就顯得很有人情味,也十分人性化,兼顧了每一個社會個體的美好願景,也照顧到了社會的群體意識。而南韓的中秋基調,就顯得粗獷不少。

浪漫又醉人的傳統文化
源於南韓最近這些年來對與中國相關的傳統文化進行申遺的行為,華人也開始越發重視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單從中秋節的發展來看,除了萌芽發展、飲食習俗、傳統活動以外,中秋節對華人來說,更像是一場展現豐富文化智慧的窗口。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這是唐朝宰相李嶠在《中秋月》中的經典詩句,雖沒有太多中秋節日的氣息,可在談玄說理之間也凸顯了古人對於中秋時節在玄學、文化領域的地位。
杜甫曾在《八月十五夜兩首》中寫下“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的詩句。
這其中凸顯的是大詩人的抒懷情意,一輪掛在高空的明月對於每個人的中秋來說,都有著不同的意味。
從大宋開始,中秋節是文人士大夫口中的風雅,也是被人們寄予美好願望的大日子。就如《夢梁錄》中記載的那樣,哪怕是貧寒人家的生活過得再艱難,但在中秋時節也會特地好好痛飲一天。
如此,婦女祭拜月神,大人品嘗月餅,小兒嬉鬧泥塑兔爺,長者品蟹螯、飲黃酒...一輪明月至今都在照亮著人們對未來的憧憬。
古老的各國先祖通過觀測天文並結合節氣變化意識到中秋的重要,這是對自然法則的敬畏,僅憑這一點,中秋就是沒有國界的。

在筆者看來,華人從古至今一直在慶祝著屬於我們自己的中秋節,而南韓人過的向來也是屬於他們的中秋節。這兩者既不衝突,也不矛盾。
有如《東京夢華錄》中提到的那樣:“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2021年的中秋悄然而至,無論多忙,記得常回家看看,陪家人吃個飯,細品一塊月餅、點亮一座花燈、許上一個願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與先祖情意相通,不辜負燦爛的傳統文化。
回覆列表
南韓的"中秋節"其實叫秋夕節,和中國中秋有一些相似之處,都是在農曆八月十五,親朋好友也都相聚、送禮、賞月,但南韓的秋夕節還是有很明顯的文化特色。
南韓秋夕節的隆重程度,不亞於中國春節。除了和家人團圓之外,南韓秋夕節還肩負著清明節的任務——祭祀祖先、掃墓等。祭祀過程也非常隆重和繁瑣,每家每戶都起得很早,男女老少們都換上新衣服,舉行"茶禮"(即祭祀),追思父母及祖上的恩德。
2009年,南韓申報成功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並非秋夕節本身,而是秋夕節夜晚的一個風俗環節——圓圈舞"羌羌水月來"。在滿月時節, 特別是正月十五和秋夕節時,女子會穿上韓服,在皎潔的月光下圍成一圈,跳起美麗的"羌羌水月來" 舞,享受屬於女性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