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沾一滴水

    中考不能分出來了再報志願是因為中考後高中錄取,一般是各縣市自主安排的。

    我們市有三所一類高中,三所普通高中。每年錄取人數基本固定,錄取分數線不固定。

    中考前會有三次調研考試,我們稱為一調、二調、三調。

    都是摸底考,中招模擬考。

    每次考完,全市九年級考生排隊。

    通過三次調研考試,誰能上一類高中,誰能上普通高中,基本上都能確定了。

    中招考前學生填報志願,也是參考自己三次調研成績的。

    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再根據學生平時的情況給與適當建議。

    還有降分錄取的分配生。

    每年一類高中,會根據各個初中參加中招考試的人數,給到一定比例的分配生。

    分配生是正取之外,根據考生分數從高到低依次錄取。最低可以比正常錄取分數線低50分。

    分配生有一定的條件限制:你必須學籍在這個初中,還必須是應屆初中畢業。

    考生填報志願時,學校負責這塊的領導,還會根據各班填報情況,有時也參考外校情況,進行個別調整,我們叫平衡志願。

    以防報哪個高中人數太多,出現扎堆現象,影響錄取率。

    分數出來前就填報志願,不管考生和老師怎樣細心用心,每年都還有遺憾:

    有因報錯志願沒能錄取的。

    都覺得這孩子能考上一高的,報了一高。他可能因臨場發揮不太好,分數出來了,差一兩分沒上一高線。那就只能走分配生或普通高中了。

    有估分失誤沒有走理想高中的。

    想上一高,看三次調研成績,又覺得不保險。于是報了二高或其它學校。

    成績出來了,超過一高線了!你也只能上二高或其它學校。沒報一高,過線了也不能上。

    為什麼不等中招成績出來再報志願呢?像高招那樣?

    咱也不懂。可能有很多原因吧。

    不管怎樣,還是祝願參加中招的孩子們,都能超常發揮,最後走進理想的高中!

  • 2 # A一祺

    中考就是分出來了才填報志願的。一般都是中考成績出來後,學生就可以在手機或電腦上填報志願了。依據自己的分數填報可能可以進的學校,且有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要看好自己的分數,在看學校所需最低錄取分數是多少,看自己是否達到錄取分數在填報。

  • 3 # 想苦咖啡嗎

    分出來後就沒有填志願的必要了!大家肯定按分數選擇學校了

  • 4 # 草莓醬蘋果派

    1.知分填報志願在於改變了人們的預期和行為方式。它把中考分數推向了一個機制,使分數成為考生和高中之間談判的一個籌碼,這個是有悖於義務教育的教育目標,忽略過程,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的。

    2.知分填報志願不能降低落榜風險,甚至使落榜風險變得更大,它只對最頂尖的學生是有利的。因為最頂尖的考生的信息是清晰的,別人的信息也是清晰的,所以高分報考是有利了,但只能是一小部分。

    如中考24中,一看分就大體知道了,但是對於後面的學生來講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即使一個學生準確知道自己的分數之後,仍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會報考這個學校?其他人會不會也報考這個學校?不但考生自己不清楚,招生學校也不清楚,中考24中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對於其他的學校,這個問題就會變得很嚴重。

    3.知分填報志願,加大招生不均衡程度。容易出現志願扎堆兒現象(遼寧高考,有兩千多所高校參與錄取,學校層次也很分明,可以平衡這種現象,不會出現如此扎堆的亂象)。中考錄取學校層次被人為劃分成好中差,會使某些高中錄取分數線猛漲,落榜率增大。

    另一個可能是造成“斷檔”,即由於某校上一年錄取分數高,因而一些高分考生不敢報考 ,以致造成該校幾個分數段沒有考生,差距拉大,導致統調生增多,有悖於填報志願的初衷。

    4.知分填報志願的方式,改變了考生和高中以及與中考招生有關的各社會主體的行為激勵方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出現“招生亂象”的地方,多是實行考後知分填報志願的省區市。那些考前或考後估分填報志願的省區市,雖然招生競爭也很激烈,但很少出現過度乃至混亂的局面。

    一方面,高中為了爭取最優秀的生源,一定會採取各種措施,確保目標學生能夠填報本校。這是一場“零和博弈”,但由於生源競爭關系的存在,誰也無法從這場博弈中脫身。

    另一方面,考生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利益,確保自己被某一高中錄取,一定會採取各種措施,和高中進行談判。如果您不答應我的條件,我就報考另一所高中。

    5.考後知分填報志願方式把“唯分數論”推向極致,不利於素質教育的開展。在目前的中考招生錄取制度下,中考分數是高中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在中考前或中考後估分填報志願方式下,由於不清楚自己的具體中考分數,考生還有可能根據自己的三年的學習狀況、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高中。中考分數只對高中招生錄取有影響,對考生本人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但在中考後知分填報志願時,由於已經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中考分數,考生只能把分數和每一所具體的高中一一對應起來,嚴格按照中考分數來填報志願。中考分數變成了決定性的和唯一的考慮因素,“唯分數論”有可能被推向極致。

    6.考後知分填報志願方式顛覆性地改變了中考招生錄取過程中考生和高中的關系。由選拔學生變成按分數爭搶高分學生,使高中招生變成市場交換。由於已經明確知道了具體的中考分數,考生變成了各高中競相爭取的對象。考生可以憑借一紙分數條待價而沽,和高中進行談判。誰提供的條件好就選擇誰,坐觀高中競相舉牌叫價競爭。

    7.知分報考勢必要將中考數據公開,這違背義務教育階段關於考試不得排名、不得公布相關數據的要求。如果知分報考,勢必造成學校、教師、考生和家長知道考生排名,知道全市各學校成績,不然就沒法填報志願,這將重新刺激教育走向片面追求分數“大戰”,而這些均是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部明令禁止的。

    另外,知分報考將導致中考前兩次模擬考試對考生失去意義,讓學生和學校對模擬練習失去興趣,這對檢測教育過程質量很不利,報考、錄取與平時成績無關,這將削弱過程教育的意義,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不利,有悖於義務教育階段對教育的要求。

    8.考前報考理性大於靠後知分報考理性。考前填報或者估分填報志願的時候,他依據的是平時的學習成績,因為出於規避風險的考慮,他填報的時候會比較謹慎,當所有人都比較謹慎的時候,這隻看不見的手就在這裡面發揮作用了,但是反過來,如果說大家已經知道了明確自己的分數,那心裡上自然而然感覺把握性是比較大的,這個時候就會比較敢填了,當所有人都比較敢填的時候,都比較膽大的時候,自然就會扎堆到一個學校,這樣就會人為的把分數線提高,使得報考人數遠遠大於錄取的人數,這樣的話考生的落榜風險勢必要增大,這就叫做個人的理性導致了集體的非理性,為了避免風險,卻導致了更大的風險,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根本的原因在於,考生面臨的信息搜集成本是不一樣的。當您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您要了解很多種信息,在考前或者估分的時候,您只需要知道自己所在中學的學習狀況、自己的學習程度和模擬考試相關情況就可以了,但是在知分填報志願的時候,您必須要了解中考全市所有考生的數據信息,因為大家都很明確,這個數據誰知道呢?只有招生辦知道,但招辦不可能把這個大數據發布到每一個人的手上。

    中考不同於高考志願填報設置有這些要求

    關於教育,教育有教育的要求和規則:

    首先,教育部對義務教育考試要求是嚴格控制學生在校考試次數,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不得按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不得公布中考任何涉及考生的數據,包括考生成績、考生名次等等,大連市中考成績發放都是選擇在第三方進行發放,原因也是在此;

    第二,中考不能和高考相比,高考非義務教育為純選拔考試,而中考為義務教育,還擔負畢業檢測的功能;

    第三,義務教育是要嚴格遵循過程教育的,填報志願也是如此,是要根據過程學習報考,不是根據中考一次考試進行志願填報的,因此,需要關注的學生過程學習;

    第四,填報志願,本來就應該有風險,也是對考生進行風險教育最好的機會,如果只根據中考成績確定報考學校,義務教育的過程只能是最求應試,這是不符合義務教育的根本宗旨;

    第五,大連市進行中考前模擬考試,其功能,一是為中考試題確定題型、方向和難度,二是檢驗教學情況;三是檢驗考生學習情況,四是附帶為考生中考填報志願做參考,這些是對學生過程學習是有益的。這些都是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教育的區別

  • 5 #

    因為分數出來填報志願,和先填志願後出分數,實際上性質差不多。孩子們的基本水平,在大考之前都有底了。出了分數你也看不到排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氣節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