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任光曄

    歷史上真實鋼鋸嶺戰役

    鋼鋸嶺戰役就是日本和美國對抗的沖繩戰役,在當時鋼鋸嶺是沖繩島上的一個普通的小山包,而沖繩以前叫琉球。這場戰役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第一是因為沖繩是日本領土,第二是因為沖繩島上,美軍新建機場起飛的轟炸機可以100%帶滿炸彈,然後把日本戰略目標炸個稀爛。而原子彈載機B-29,就是從沖繩機場起飛的。

    沖繩島戰役,代號為“冰山行動”, 是在琉球群島中沖繩本島進行的一場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 為期82天的戰鬥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直至6月中旬結束。

    因為戰役的重要性,所以才決定了日本士兵的殊死抵抗。當時日軍指揮官戰前動員中命令,每一個士兵都必須隱藏好自己,在自殺前必須至少殺死三個美國兵才算是合格。

    日本士兵都相當忠實的執行這個命令,給予美軍重創,巨大的傷亡數字讓杜魯門政府最後下了使用原子彈的決心。

    當時島上的日本居民全部蹈海自殺,無一倖存。另外其中絕大多數日軍由於拒絕投降,被美軍噴火兵燒死在個人掩體中,或者被美軍推土機活埋。

    沖繩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兩棲作戰,它敲響了日本帝國的喪鐘。在它結束之後不到兩個月,日本就吃了兩顆原子彈,然後投降了。

  • 2 # AA72293

    在太平洋戰場上,沖繩島的位置異常重要,美軍一旦將其占領,形同打開了日本的“大門”。為阻止美軍上岸,日軍在面積僅1200平方公里的沖繩島上部署了三個師團(開戰前將其中一個師團調走)。而為拿下該島,美軍投入45萬大軍,外加1500餘艘艦艇,2000餘架飛機。

    對於美軍的重火力,日軍心知肚明,他們準備依託島南山地進行持久抵抗。日軍以首裡古城及其左側的“甜麵包山”、右側的“圓錐山”為支點,構築了橫貫沖繩全島的主防線。鋼鋸嶺是防線的門戶,那是一道陡峭的山嶺,由南側的前田村、東側的“針石”(日軍稱“為朝巖”)、150高地、152高地等據點組成,駐守此處的是日軍第62師團三個大隊(營級),擁有完備的地下掩體,可承受艦炮和航空炸彈的打擊。

    1945年4月1日,沖繩戰役打響。出乎美軍意料的是,日軍放棄在海灘和北部平坦地帶的抵抗,讓對手輕鬆登陸。但當美軍繼續向沖繩縱深推進時,早已嚴陣以待的日軍讓美軍的好心情瞬間灰飛煙滅。美軍第96步兵師老兵卡爾·本特利回憶:“我們來到一處貌似空無一人的山下,毫無防備地以密集隊形向上攀爬,突然之間,各種炮彈就劈頭蓋臉地覆蓋過來,毫不停頓地‘收割’著生命,到處都是死亡的陷阱。”

    據記載,美軍用了十多天時間,才推進至鋼鋸嶺腳下。

    主攻鋼鋸嶺的是美軍第96師,該師組建於1918年,綽號“神槍手師”。4月26日,該師第381團三個連分三路出擊,分別向鋼鋸嶺、“針石”和前田村發起沖擊,戰鬥全面打響。攻擊鋼鋸嶺的連隊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占領了高地正面,但他們剛一登頂,就遭到日軍反突擊,幾分鐘內就傷亡18人,被迫從山頂退下。攻擊“針石”的連隊也碰到相同的遭遇,美軍以“搭人梯”的方法最先送上石頂的三名士兵全被躲在坑道裡的日軍槍殺。而在前田村,美軍還未進入陣地,就被日軍十幾挺機槍形成的交叉火力壓制住,不得不施放煙幕彈,掩護撤退。第一天的戰鬥讓美軍意識到,日軍的戰術是讓出高地正面,然後在最能發揮火力的山頂和反斜面攻擊對手。

    4月27日,美軍第381團改變戰術,試圖以一部在坦克掩護下衝過150高地和152高地之間的低地,迂迴到鋼鋸嶺後方,摧毀日軍在高地反斜面上構築的巨型碉堡。戰鬥一開始比較成功,攻擊部隊拔掉多處日軍據點,但最終仍被密布於洞穴和碉堡中的日軍阻住。幾次攻擊試探未能奏效後,美軍決定暫停攻擊,把進攻重點放到前田村身上。4月28日,該團一個連隊向前田村學校大樓發起進攻,但日軍的抵抗異常凶悍,經過一番肉搏後,該連只剩下20多個人還有戰鬥力,不得不後撤,與另一個損失慘重的連隊合并,合并後的新連隊總共才70人。

    在攻擊前田村的同時,第381團的偵察兵對鋼鋸嶺地形進行了仔細研究,根據新繪製的態勢圖,指揮官調來36門重炮,向被標明的日軍坑道、暗堡和其他火力點發射1600多發炮彈,同時召喚飛機向山頂和反斜面投擲大量凝固汽油彈。本特利說:“在如此強大的火力打擊下,山頭上應該連一隻螞蟻都活不下來,但龜縮在坑道中的日本人卻活下來,而且出乎意料地組織了一次反撲。”面對瘋狂的敵人,美軍也表現出應有的戰鬥底蘊,一等兵加布裡埃爾·查韋斯懷揣手榴彈衝進蜂擁而來的日軍,與五名日本兵同歸於盡。日軍的反撲最終被擊退,但“神槍手師”也付出沉重代價,有個排只剩下9人,而且人人帶傷。當天傍晚,“神槍手師”奉命撤出戰鬥。

    接替“神槍手師”的是美軍第77步兵師,就在美軍換防的同時,日軍也調整部署,用一個近3000人的新銳聯隊接管鋼鋸嶺陣地。

    美軍第77師沒有急著進攻,而是再次對高地進行細緻偵察,發現日軍在構築地下坑道方面頗有門道,很多地下堡壘不僅互相連通,而且有不止一個出口,曾有一輛美軍坦克向一個坑道內打了幾發白磷彈,觀察員發現冒出煙霧的隱秘出口竟有30個之多。利用這套工事,日軍可以頂住美軍轟擊,還能秘密調動部隊,快速從防禦轉入進攻。

    4月30日晚,第77師第307團一個營試圖從鋼鋸嶺較低的東西兩個側面爬上山頂,充當先鋒的兩個連隊攜帶了大量繩梯和攀爬網,待一名士兵悄悄爬上山頂將器材固定後,其餘人開始向上攀爬。但他們的遭遇與“神槍手師”大同小異,所有站上山頂的人非死即傷,好不容易有兩個排在強大火力掩護下在山頂立足,但日軍借助四通八達的坑道發起反撲,連工事都來不及構築的美軍只能倉促撤退。

    接下來的幾天,雙方圍繞鋼鋸嶺進行反復爭奪,最慘烈的一次發生在5月3日。美軍進攻梯隊人人掛滿手榴彈,衝上山頂後,他們持續地向躲在坑道中的日本人投彈,但這種方法未能奏效,日軍不但“回敬”雨點般的手榴彈,還加上迫擊炮的火力,美軍進攻再次失利。

    美軍終於在5月4日迎來好消息:工兵成功爆破了日軍在高地反斜面構築的一段200英尺長的坑道工事,第307團趁機衝上山頂,並頂住了日軍的反撲。5日,該團開始用炸藥包和火焰噴射器逐一清除日軍在反斜面挖出的暗堡。當晚,不甘心失敗的日本人再次發動反擊,但美軍已站穩腳跟,日軍的反撲猶如碰撞礁石的海水,很快被粉碎了。

    經過九次反復爭奪,美軍終於完全控制了鋼鋸嶺頂部陣地,主攻營在兩天內傷亡了8名連長,戰鬥減員近500人。《血戰鋼鋸嶺》導演梅爾·吉布森說:“這裡本來到處都是日本人挖掘的洞穴和掩體,但我軍航空兵的炸彈和海軍的大口徑艦炮把這些陣地炸了個底朝天,日本人死傷無數,我們的士兵也遭受重大傷亡。可以說,鋼鋸嶺成為沖繩最大的‘血肉磨坊’。”

    與第77師同樣一戰成名的還有該師第307團醫務兵戴斯蒙德·T·道斯。1942年入伍的道斯因拒絕攜帶武器殺人而被戰友視為異類,在鋼鋸嶺的險惡條件下,他依然堅持不攜帶任何武器,冒著漫天炮火和彈雨,從一個受傷的戰友身邊爬到另一個戰友身邊,將他們拖到鋼鋸嶺的陡崖邊,再用繩索綁著他們的腰放下去,交給其他醫務人員搶救。道斯後來在紀錄片中說:“我一直在祈禱,請求上蒼允許我再多救一個人。”最終,道斯在12小時內將75名傷員救下戰場,其中包括一直批評他不願拿起武器的連長格洛弗。在紀錄片裡,格洛弗改口對自己原先的批評對象讚賞不已:“我原來諷刺過他、挖苦過他,但他卻救了我的命,我很羞愧。我認為,在活著的人中,他是最勇敢的一個。”

    戰後,道斯因在無任何武器的情況下救助了多名受傷士兵,獲得榮譽勛章,成為美國陸軍史上不拿槍的“另類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女生一見鍾情的男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