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樓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照鏡子時,鏡子中的自己大概比真實長相好看30%。換句話來說,我們在鏡子裡看到自己很好看的時候,但是實際上我們的真實長相是要醜30%的。

    大多數人認為照片中的自己更醜是因為照片是靜態的,靜態的事物的吸引力比動態事物的吸引力要弱很多,這在心理學上叫“凍臉效應”。

  • 2 # 縕騥☃.

    平時我們使用的鏡子屬於平面鏡,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當光射入鏡子時,鏡面將光進行反射,我們在鏡中看到的景物其實是由光的反射光線的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一種虛像。

    這個虛像與物體本身大小相同,虛像與物體距離平面鏡的距離相等,虛像與物體相對於平面鏡本身呈現對稱關系。

    也就是說,你透過鏡子看到的就是真實的自己。

    照片中的騙局‍

    人會產生鏡子裡看到的自己比真實的自己好看的這種感覺。主要是因為,自拍照或者別人給自己拍攝的照片中的自己,和印象中鏡子裡的自己差距有點大。其實照片中的你的樣子,大多數時候都並不是真實的你的樣子。

    自1913年德華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照相機距今,不過也才過了不到百年的時間。攝像技術算是一個“年輕”的技術了。

    現在相機大廠商,比如佳能、尼康都還在以兩年為週期更新它們的相機品種。相機就如同手機、電腦等數碼電子產品一樣,更新換代非常快。

    為什麼?因為這些相機產品都在追求能夠拍出“更真實的現實場景”。

    即使是現在相機發展得足夠迅速了,但現代數碼相機依舊不能拍出完全真實的現實場景。相機裡面藏著的很大的玄機,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把同樣的一款相機交給你沒接觸過數碼相機的攝影小白,和交給攝影師,拍出來的照片水平會是一樣的嗎?

    拋開拍攝技術不談,以同樣的相機拍人,用“JPG”格式拍出來的圖片就要比用“RAW”格式拍攝出來的圖片遜色不少。

    所以,照片裡面是含有騙局的。

    相機成像原理

    要說明照片裡圖像相較於真實的景物到底在哪些地方出了差錯,就要先從照相機的成像原理說起。

    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面鏡,當準備使用照相機拍攝時,光線從凸面鏡進入相機內部,經過凸面鏡成像的原理,這些光線在相機內部散射開來。

    在相機中散射的光射入相機中的小型凸透鏡,這個凸透鏡可以把散射的光聚集起來,並最後把光線聚集在用於成像的金屬元件CCD或者CMOS上,CCD或者CMOS成像元件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最終在相機的圖像處理器上加工這些轉化來的電信號,在相機的內存中就可以看到剛拍攝的圖片了。

    因為相機拍攝照片的這一過程過於複雜,接受來的光信號在途中有所損失,所以相片與真實的景象就會產生差別,這也是為什麼“RAW”格式的圖片要比“JPG”格式的圖片更加真實。

    因為用“RAW”格式拍攝出的照片在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的那一步損失的信息少於用“JPG”格式拍攝的照片。

    相機成像的過程過於複雜,不夠靈活,導致你用不同的鏡頭拍照,出來的照片也會不同。

    用20mm的廣角鏡頭和用50mm的人像鏡頭在同一場景下拍攝,你會發現,廣角鏡頭中拍攝的景物更多,但是這些拍攝的景物與50mm的人像鏡頭拍攝出的景物有些許的不同。

    總感覺用廣角鏡頭拍攝出來的景物的部分地方會有些許扭曲,或者會變得稍微更大一點。這是因為廣角畸變的原因。

    廣角鏡頭的特性就是透視效果強,畫面會更加立體。在廣角鏡頭下,你的鼻子等器官會顯得更突出,用廣角鏡頭拍攝人物會讓人的鼻子看起來比平時更大。鏡頭的不同也能影響照片的真實度。

    除了鏡頭,光線的不同也會讓一個人在照片下看起來不同。在柔光燈的照射下,人看起來有一種“朦朧”美,人的模樣會更柔和。

    在影視作品中,柔光燈常用來拍攝女性,在柔光燈下,女性會看起來更漂亮,而如果用硬光,人的五官會更加立體,人的樣貌也會比平時看起來更加冷峻。

    在影視作品中,常用硬光來拍攝硬漢或者罪犯。現實並不是在拍電影,你不可能時時拿出手機自拍的時候,都會有剛好合適的光線把你襯托的美美的。大多數時候就是隨手一拍,沒有光線的加持,自然會覺得不好看。

    鏡像也是導致你會覺得真實的自己比鏡子中的自己更醜的原因。由於平面鏡成像的原因,你在鏡子中看到的自己,相較於現實中的你其實是反過來的。而用相機照出來的你才是平時大家眼中的你。

    每個人的臉雖然看起來像是對稱的,但事實並不是如此。左半臉和右半臉是有些許差距的。這是由於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所導致的。在平時如果你習慣用右後槽牙咀嚼食物,你的右邊臉上的肌肉就會更結實點。

    你可以試著用P圖軟件,將你的左半臉鏡像翻轉,然後移動到你的右半臉上去,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差別,你會感覺到絕對對稱的臉看起來怪怪的。

    平時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特徵,比如在鏡子中你的鼻子往左邊偏移了3毫米左右,當你看到照片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鼻子比你映象中偏離6毫米左右,這些細微的變化導致你怎麼看照片怎麼覺得別扭,這就是許多人覺得自己不上鏡的原因。

    鏡子裡的心理學‍

    從物理學的角度出發,人在鏡中的樣子並不會比真實的樣子更好看。我們會覺得鏡子中的自己要比真實的自己好看還是因為人的心理原因。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人在照鏡子時,很多時候大腦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腦補,比如自己臉上有什麼小粉刺、傷疤之類的,在照鏡子,人腦會自動把這些不好的部分給淡化甚至趨近消除,自然在看照片的時候,看到臉上的這些小瑕疵會覺得真實的自己不如鏡中的自己好看。

    過去一位心理學教授曾經做過實驗,他將自己學生的日常的樣子拍下來,並打印出兩張照片,一張照片沒有經過修圖,另一張照片把人物修得更漂亮了一點。

    這位教授讓同學選哪張照片中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結果有三分之二的同學都選擇了修過的圖片。這說明人都有美化、理想化自己樣貌的心理。

    如果平時常照鏡子,也會覺得在鏡子中的鏡子更好看。這都是曝光效應搞的鬼。曝光效應也被稱為多看效應,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

    曝光效應指的是,人類會更喜歡自己熟悉的事物。

    平時對著鏡子看幾十次的人,就是喜歡上了鏡子中的自己。一個事物只要經常出現在你眼前,你對他的喜好程度就會增加。

    經常愛照鏡子的人就是因為曝光效應而產生了自戀情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臭美。在社會心理學中,曝光效應被叫熟悉定律,所以在工作場上,你積極幫自己的上司做事,就會讓上司對你產生好感,這種現象就是由於熟悉定律導致的。

    當然,曝光效應也是有條件的,不是說在任何條件下,喜好程度都會隨著熟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

    產生曝光效應的前提是,對人產生的刺激必須是中性的刺激。如果一個人本來就厭惡一樣事物或者人,隨著這些東西曝光次數的增多,人也不會因此而喜愛上這些東西的。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執拗的跟蹤狂,每天尾隨在一個女性背後,那名女性不僅不會因此而愛上你,甚至會越來越厭惡懼怕你,最後到了叫警察來處理你的程度。

    可能例子有一些極端,換個例子講,如果一個人害怕蜘蛛這類昆蟲,那哪怕見得再多次,這個人還是會對蜘蛛這類昆蟲感到害怕。

    刺激的強度高了也不行,刺激過多,曝光過度也會導致曝光效應失效。平時恩恩愛愛的男女朋友,一旦結婚後,整天膩在一起,久而久之也會讓感情變淡。曝光過度的最終結局就是喜新厭舊。

    在鏡子中,你看到的自己是活動的,而照片則是平面的,靜止的,你會更喜歡鏡子中活動的自己。這是由心理學上的凍臉效應導致的。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羅伯特·博斯特和他的團隊發現,人類更喜歡動態的圖像大於靜態的圖像。

    羅伯特·博斯特和他的團隊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大學中隨機抽樣了一百人做樣本,讓他們觀看一段動態的人物運動視頻,在觀看結束後隨意截下視頻中的靜態圖片,讓觀測者給視頻中的人物和靜態圖片中的人物的樣貌打分,結果發現,動態視頻中的人物得分是要高過靜態圖片中的人物得分的。

    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經常聽到,“你比照片上好看多了”這種說辭?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就是凍臉效應。至於人為何產生凍臉效應這樣的心理,科研人員並不能確定原因。

    不過,科研人員推測,這是由於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已經習慣了看動態的事物,比起靜態的圖片,大腦更容易識別處於動態的面容。靜態人像畢竟也只隨著相機的出現而出現不過百年之久,人類一時半會兒還沒有習慣靜態人像。

    結語‍

    事實證明,你在鏡子中看到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千萬別被照片中“千奇百怪”的自己給騙了,相機並不能完全地反應真實世界。

    要是擔心自己的形象因為心理作用而過度美化該怎麼辦?這也簡單,首先要做的是減少照鏡子的次數,讓你對自己產生陌生效應,這樣當你時過幾個月再次照鏡子時,你才不會因曝光效應而過度美化自己。

    其次,照鏡子的距離也要講究。最好站在鏡子前25cm,因為平面鏡成像的原理,你實際上看到的虛像距離你50cm,而這個距離恰巧是社會學家研究出的人平時和人社交時保持的平均距離。這樣一來,你也能相對較客觀地看到平時別人眼中的你到底是怎麼樣的。

    最後,如果你缺乏自信,那就多照照鏡子,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即使多少美化自己又有什麼問題呢?至少你能在鏡子中找到一點自信心,會更有助於你的社交和日常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根號3乘根號3為什麼等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