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楚楚不可憐792
-
2 # 被騙的猴子
俗話說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同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其中的洞房花燭夜恐怕是每一位男士最期待的了,當然,想要洞房花燭夜首先得先有婚禮吧!不然一個“巴掌拍不響”。
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都把婚姻看成個人的終身大事,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婚姻是終身大事,豈可兒戲!“終身、終身”就是一輩子的事,婚姻如此重要,相比現在的結婚流程,那麼古代的婚禮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現代的婚禮多是中西結合品,而且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婚禮的形式也會不同,但其中的精髓都是古代老祖宗流傳下來的。
在一些影視劇中不少看到古人一般先是提親,也就是下聘禮,然後選定日子,新郎迎親,拜堂和洞房花燭夜。事實上,古人的婚禮程序要比影視劇上的複雜一些,據周朝《禮記·昏義》記載,分為以下六個程序。
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男方和女方合對眼了,想要成親,這個過程可不是像現在一樣,可以雙方商定好然後就可以結婚。俗話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人首先得請媒人到女方提親,女方同意後才可以下聘禮。
為什麼一定得先請媒人呢?古人講究明媒正娶,繞過媒人是與禮相背,即使男女雙方兩情相悅,也會假媒人之口上門提親,古代媒人不是今天的媒婆,隨便要兩個人的聯繫方式約出來見個面,古代媒人則工作量大很多。媒人會全程參與,直到兩個人成婚,期間得充當跑腿,婚後如果夫妻不和睦,媒人還得從中調解。
據記載古代媒人有兩個工具分別是斧和秤。斧是源於《詩經·豳風·伐柯》中的:“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秤自然是衡量,古人崇尚婚姻要門當戶對,等級觀念嚴重,癩蛤蟆吃天鵝肉的現象發的幾率是非常低,即使有,那也是大多像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的悲劇收場,良賤不婚似乎已經是鐵打的規律了。
除此之外,納采重要的一環是奠雁,因為雁代表的是忠貞,陰陽和順,完畢後把雁放生,否則不吉利。

納采之後就是問名,顧名思義,問名即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雙方八字相合。
接著進入納吉環節,主要是把問名的結果告訴女方,並送禮但不是聘禮,下婚書,這個過程也要奠雁。
第四是納徵,所謂納徵,送聘禮也。聘禮貴重依據男方的財力決定,一般都為金、銀、娟等之類的。《夢梁錄·嫁娶》記載到,條件好的富貴人家金一兩,銀五兩,綵緞六表裡,雜用絹四十匹;次一點的人家金五錢,銀四兩,綵緞四表裡,雜用絹三十匹;再次一點的銀三兩,綵緞三表裡,雜用絹一十五匹。”看來古人結個婚壓力也不比現代人輕啊!
錢送完了,接下來當然是擇良辰日子成親了,即請期。
最後一步是親迎,簡單說就是新郎親自到新娘家接回新娘子,古代的親迎和現代的接親程序差不多,要說最大區別就是大紅花轎變成了汽車。

俗話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反而在婚禮時間選擇上選擇黃昏時刻,不免讓人想到古人的時間掌握的剛剛好,拜完堂,直接可以入洞房,毫不拖泥帶水。
其實對於選擇黃昏時刻結婚,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晨迎昏行,“婚”字,拆開為“女”“昏”,其中“昏”即黃昏時刻,《白虎通》上記載:“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古人選擇黃昏舉行婚禮據說還來源於上古一個傳說,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期間,男子不需要再到女方家去生活,然風水輪流轉,女方需到男方家住,女子當然不願意,軟的不行當然只能來硬的,男子便搶人,黃昏時刻,天色漸暗,正是“幹大事”的時候,把女子搶過來,強行結婚,從此女從夫居便沿襲下來了。

至於現在的婚禮為什麼在白天舉行了,那都是帝皇的功勞,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百姓地位卑微,皇帝自然不能與百姓為伍,這就造成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現象,皇帝要在黃昏舉行婚禮,你百姓就得避開,得選擇其它時間,久而久之,婚禮在白天舉行的習俗形成了。
婚姻是合二姓之好,娶到一個賢內助,有可能真的“少奮鬥二十年,”每個成功的男人後面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更是人盡皆知。古人把婚姻看作“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朱元璋能取得天下,背後離不開馬皇后的深明大義,她死後朱元璋淚如雨下,此後在位不再立皇后。

縱然古人結婚都比較早,平均年齡在15歲左右,這與古人的壽命有關。三妻四妾是家常便飯,但也只限於富貴人家,帝皇更是後宮佳麗三千,貧苦人家都是一個妻子,總而言之,古人的婚禮繁瑣而又不失莊重
-
3 # 用戶9946411896333
婚姻過程是指結婚時的具體實施階段。中國古代把婚禮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古稱“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即男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若女家同意議婚,則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時須攜活雁為禮,使人納其採擇之意。《儀禮.士昏禮》中說:“昏禮下達,納采用雁。”
問名是男家託媒人詢問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準備合婚。《儀禮.士昏禮》中記載:“賓執雁,請問名。”問名的文辭大多是:“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敢請女為誰氏。”若女方同意,則授禮;男家即通過占卜測定吉凶。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則進行下一步。
納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也是以雁為禮--後世則多以金銀首飾等物為禮。相當於現在的定婚,俗稱送定、過定、定聘。
納徵,即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又稱納幣、大聘、過大禮等。古代納徵多以鳥獸為禮,上古時聘禮須用全鹿,後世簡代以鹿皮。崔駰的《婚禮文》中記載:“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詩經.召南.野有死麋》中說:“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寫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因為古代納聘多執雁為禮,故送聘禮又叫“委禽”。當然,古代納徵也並非全用鳥獸為禮,象《衛風.氓》中所說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是以布為聘禮的例子。後來,納徵的禮儀越演越繁,成為六禮中禮儀最繁瑣的過程之一。
請期,即男家擇定結婚日期後,備禮去女家,請求同意結婚的日期。現在民間俗稱“提日子”、“送日頭”。
親迎,即迎娶新娘。其方式、禮節各不相同,但一般是男子親往女家迎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共鼎而食,再將一瓠瓜剖為兩半,夫婦各執其一,斟酒而飲,謂之“合巹”--此即後世交杯酒的源起。這一過程,是婚俗文化中最富民俗色彩的事象之一。
古代富家子女結婚,一般都嚴格遵循六禮的步驟,而普通人家結婚則大多從簡。齊魯之地是古代的文明禮儀之邦,但也並不拘泥於六禮。齊俗不親迎--現在山東臨朐一帶還是如此,。《詩經.齊風.著》篇謂:
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於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詩中所謂的“著”,指大門與屏之間的空地;庭,則指門內、堂前之地;堂,則為室前之廳。結婚時,男子只等在這三個地方,正說明了齊俗不親迎的婚俗。
後世的婚禮大致沿襲了古代六禮的過程,只是有繁有簡,略有差異而已。然不管風俗如何不同,大致都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步驟:一說親,二定親,三迎親,四成親--個別婚姻還會有第五個步驟,即退親。
回覆列表
1.
納彩 納彩類似於今天的求婚,主要分為兩步,首先是提親,其次是送禮。提親不需要情侶,或者說男女雙方出面,因為古人婚姻大多是父母做主。提親基本是男方媒婆和女方父母商談。
2.
問名 女方接受了見面禮,意味著初步同意婚姻。男方便會託媒婆詢問女方的名諱,以及生辰八字,這就是問名。 為何要問生辰八字呢?因為古人比較迷信,認為姻緣是天注定,所以想得到女方生辰八字,然後與男方的生辰八字對比,看兩人是否適合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