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2722008086880659

    反復研讀之後發現,文章始終圍繞著“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這句話,論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必須失去雙臂; 二, 不能復原雙臂;三,只能失去雙臂。

    文章的結構是一種邏輯上的螺旋式的層進關系。從語義的闡釋和論述的領屬關系看,“如此”是個指代詞,不是陳述或判斷的實指概念;所謂“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是對斷臂後的維納斯的“秀麗迷人”的限定和強調,由此我們認為,“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一句,在文中是不能充當中心論點的。“必須失去雙臂”,“不能復原雙臂”,“只能失去雙臂”,這三個分句在文中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的條件,充其量也只能是文章的分論點。那麼,文章的中心論點又何在呢? 這裡,我們需要對文本進行具體的分析。第一部分:米洛斯的維納斯必須失去雙臂 文章開篇提出:“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而且在此句前面還加了一個主體限定———“我欣賞著米洛斯的維納斯”,這就把文章的內含做了嚴格的限制,即文章所談的看法是存在於欣賞過程中的審美活動。第二句話用“也就是說”做前提,表明後一句是對前一句的解說。“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這裡, 確切地解釋“某些東西”幾個字的含義,成為理解和解讀文本的關鍵。“某些東西”前用“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來脩飾,我們不僅就會發問:什麼東西既能關係到“美術作品命運”,而又“同創作者毫無關系”呢?那就是在欣賞過程中只存在於欣賞者的審美想象中的美感體驗。是的,美術作品能否在欣賞者進行審美想象活動的過程中產生審美體驗,當然既影響著“美術作品命運”,同時也是“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這裡我們姑且不論維納斯斷臂的原因,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維納斯確實“喪失”了雙臂。這是我們欣賞維納斯和理解本文的根本出發點。第一段中的“如此美麗”在下一段中是有照應的:“為了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超越了國度和時代,即創造了藝術的大美和永恆美。怎樣實現這種大美和永恆美呢?作者認為:“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美的偶然追求。”這句話就是對實現大美和永恆美的原因的解答。“特殊”是指維納斯斷臂,“普遍”是指斷臂之後的廣泛意義上的審美認同,即成為一個特定的美學代稱;“捨棄部分”即“喪失了玉臂”,“獲取完整”則是指人們在欣賞過程中生成於欣賞者審美過程中的那個完美的形象。“偶然”表明這是美學史上的個例,不能一概而論之。而且,實現這種“飛躍”和“偶然追求”的根本轉變的橋梁,就是存在於審美過程中的審美想象。從審美感受上講,審美是追求完整的。清岡卓行把這種追求謂之為“我的實際的感受”,表明作者亦將議題規定在審美感受的範疇。第三自然段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斷臂的維納斯“顯示”出了“驚人的”勻稱和諧之美。這一層的前後句是解說關系。第二層寫斷臂的維納斯“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也就是維納斯斷臂之後卻能給人無盡的審美空間,給人“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當然產生這種審美效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存在於審美過程中的審美想象。前後兩層之間則是遞進關系,有“而且”一詞為證。斷臂後的維納斯本身是美的,無論是“她的秀顏”,“或是她的脊背”,還是“她那豐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線”,都是美的,是和諧的、勻稱的。這是人們欣賞維納斯的“整體美”的前提,也是能夠引發人們無盡的審美想象的基點。由此可見,欣賞維納斯的現存肢體之殘缺美,不是本文探討的根本所在,而喪失玉臂後的維納斯給人們帶來怎樣的審美愉悅則是作者論述之重點。“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其中“神秘氣氛”和“多種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正是欣賞者在審美過程中生成的“藝術效果”。我們可以想見,一旦欣賞者產生並擁有了這種審美體驗,就必然會反對並“畏懼”無論“如何令人銷魂勾魄的玉臂”的出現。這,就是審美想象帶給作者的美感體驗和審美愉悅。這些文字也自然開啟了下文。第二部分:反對復原維納斯的雙臂 第四自然段包含著三個美學見解。其一,人的審美感受有先入為主的特點。作者認為,人們對斷臂維納斯“已經有過一次發自內心的感動”,就不會被喪失雙臂前的完整的維納斯所“所打動了”。其二,斷臂的維納斯昇華為一種審美範疇的代名詞, 就實現了藝術欣賞的由“量”到“質”的飛躍。所謂“藝術效果上的數量上的變化”,指的是視覺上有無雙臂,“質量的變化”則是一種昇華到審美想象的美感認同。其三,“無”大於“有”。即如作者所言:“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帶給人們的審美想象的空間,將遠遠大於“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在這些文字中,作者所表達的根本用意, 即在探討“有”和“無”的關系。這裡關於“無”的理解,是建立在上文所論述過的斷臂的維納斯“顯示了高貴典雅同豐滿誘人的驚人的調和”基礎上的,不是沒有任何依託的虛無。而復原雙臂,只能成為一個永遠的個體,就會嚴重影響甚至束縛人們的藝術思維,限定人們的想象空間。第五自然段作者列舉了諸多可能存在的雙臂形式:可以託著蘋果,還可以擎著玉笏;既可以是單個形象,也可以是一個群像中的部分;甚而至於還可以伴隨各種情態。實際上作者於假想中在回答這樣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一個偉大的美術作品一旦問世,就會在欣賞過程中,產生所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藝術效果,即米洛斯的維納斯給人們帶來的審美想象是豐富的、多元的,是與個人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和審美個性有著直接的關系的。也就是人們在欣賞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進行超越作品本身的審美再創造,而且這個創造是以審美想象為前提的。基於此,作者才斬釘截鐵地斷言:誰要是復原維納斯,他將以“藝術的名義”徹底“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第三部分:喪失的只能是兩條胳臂 作者之所以如此斷言, 原因有二:一,復原了胳臂,就失去了其他部位,“這座雕像興許就不可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了”;二,必須失去胳臂,否則就出現了新的無法避免的審美干擾———手。手,較之於其他肢體更具有象徵意義,而無論是手,還是胳臂,都包含著豐富的左右人審美想象的因素。尤其是手,作為肢體之一,其具體造型的多樣化,表現形式的可變性,都能夠作用於視覺感官,直接影響人的審美想象。可以說,胳臂與手既是一種活動的介質,也是一種能觸動人的情感和影響人的審美情趣的“喻體”。從這個意義上講,喪失的只能是兩條胳臂,因為雙臂與手的喪失更能夠引發人最深層最本質的想象。換言之,如果失去的是其它肢體,不僅無法使之“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而且會使人在殘缺中喪失對於維納斯無盡的聯想和想象,也就根本無法感受到審美的愉悅了。在歷經艱難的思索和細緻的分析之後,我們終於驚喜地發現,我們的判斷越來越清晰地指向一個點,那就是存在於審美過程中的審美想象。正是審美想象,不動聲色地在“缺失”和“完整”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使得米洛斯的維納斯如此的“秀麗動人”。這樣想著,重新回歸文本,我們讀懂了文章的最後一句話:“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于是,我們認為,只有且必須失去雙臂,才給欣賞者提供了更大的審美想象的可能和空間。這,就是全文論述的中心論點。

  • 2 # 用戶782982625302

    維納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稱《米洛斯的維納斯》、《斷臂的維納斯》、《維納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亞力山德羅斯創作於約公元前150年左右,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在河邊玩水的語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