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vincentxi
-
2 # 獨釣寒江雪3938
義和團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用畫符念咒、請神附身等“術法”動員群眾,廣泛宣傳“持符念咒、神靈附體”來鼓舞鬥志。
他們信奉的神祗除佛、道以外,還有小說、戲曲、民間故事中的神怪和人物。義和團散發各種傳單、揭帖,以朴素的語言和歌謠形式,進行驅逐侵略者、保衛國家的宣傳。義和團運動是群眾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沒有統一的組織、集中的領導和協同一致的行動,失敗是必然的。但義和團群眾從切身的感受中,認識到外國侵略者是華人民最主要的敵人。
從這一感性認識出發,他們奮不顧身,對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前仆後繼的英勇鬥爭,表現出中華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
3 # 用戶4228410649074
清末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它是中日甲午戰爭後華人民反瓜分、反侵略鬥爭的發展,又是長期以來遍及全國各地的反教會鬥爭的總爆發。義和團原稱義和拳,是長期流行於山東、直隸(約今河北)等地的許多民間秘密結社中的一種。雖然這個秘密結社重在“拳”。
而不在“教”,但清政府歷來把它當作“拳教”加以查禁,使它難以發展。甲午戰爭後,德國占領膠州灣,強劃山東全省為其勢力範圍;外國教會亦在山東擴展勢力,縱容、包庇不法“教民”(即中國教徒),遇有民教涉訟事件,它們往往出面干預,脅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決。群眾對教會積恨成仇,各地反教鬥爭接踵而起(見教案)。義和拳遂成為反對外國侵略勢力的重要組織形式。
1898年10月(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山東冠縣義和拳以閻書勤為首,聯合直隸威縣趙三多等,聚眾燒毀紅桃園教堂,占領犁園屯,震動了魯、直兩省的毗連地區,成為義和拳反帝鬥爭興起的訊號。次年10月,朱紅燈、本明和尚為首的義和拳在平原縣槓子李莊、森羅殿等處,與地方營隊戰鬥,促進山東許多州縣反侵略鬥爭的迅速發展。12月,直隸南部棗強縣以王慶一為首的義和拳開展反教會鬥爭;冀州開元寺武修和尚亦率眾焚毀景州蘇古莊等處教堂。山東、直隸兩省毗連地區的反教鬥爭連成一片。

山東義和拳開展反教會鬥爭後,當地傳教士要求清政府嚴加鎮壓。山東巡撫張汝梅則建議清政府改義和拳為團練,以便控制,並將義和拳改名為義和團;毓賢繼任山東巡撫後,企圖瓦解分化義和拳,採取“分別良莠”的辦法,對參加義和拳的一般群眾稱為良民,默許他們設廠練拳,對武裝反抗的人則誣衊為“匪徒”,捉拿懲辦。張汝梅、毓賢的計劃雖未達到預期目的,卻有利於義和拳的發展。山東各地大刀會、紅拳會以及其他秘密結社的成員和一般群眾紛紛參加義和團,使其成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滅洋”團體。
義和團的主要參加者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貧困和愚昧使他們的反抗鬥爭只能沿襲過去農民起義利用秘密結社的辦法,採取設立神壇的方式發展組織,操練拳術,吸引群眾。義和團分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門。其中乾字號(以黃布為標記)和坎字號(以紅布為標記)力量最大(有些地方出現“中”字號)。但各個字號之上以及每個字號本身都沒有統一的組織和集中的領導。義和團的基層組織是壇、又稱壇場或拳廠,是敬神、練拳、聚會、議事的場所。

有的地方幾個或更多的壇口之上有總壇口,它們之間也無統屬關系。義和團的首領一般稱為大師兄、義和團勇士二師兄、三師兄,也有稱總大師兄和祖師的。各壇口往往各自進行分散的鬥爭,但當需要聯合行動時,即使數百里外,也派人接應。義和團參加者絕大部分是農民,其次是手工業者、舊式交通運輸工人、和尚道士、散兵游勇,也有少數封建知識分子、中小地主和官吏,還有地痞、流氓捲入。
義和團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用畫符念咒、請神附身等“術法”動員群眾,廣泛宣傳“持符念咒、神靈附體”來鼓舞鬥志。他們信奉的神祗除佛、道以外,還有小說、戲曲、民間故事中的神怪和人物。義和團散發各種傳單、揭帖,以朴素的語言和歌謠形式,進行驅逐侵略者、保衛國家的宣傳。同時這些傳單、揭帖中也帶有迷信落後意識和盲目排外的情緒。

早在1898年反教會鬥爭興起時,義和團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個口號在初期曾吸引廣大群眾參加,壯大了義和團的聲勢,但同時也反映了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模糊認識,以至後來因此受統治者的欺騙利用,最後被出賣。
-
4 # 用戶418670966571
義和團最早興起的地點是山東、直隸一帶,很多人認為義和團是一個與白蓮教有關聯的民間團體,義和團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有閻書勤、趙三多、朱紅燈等人,教眾們大多數都是手無寸鐵的農民,在義和團存在近三年的時間裡,其口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鬥爭目標的變化而改變。大體來說,義和團運動曾經使用的口號有以下三個。
第一個口號是“反清復明”,這是義和團運動初期使用的口號,從這個口號可以看出義和團是為了反抗清政府的暴虐而產生的,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是那時期義和團的第一要務。
第二個口號是“掃清滅洋”,隨著社會的發展,帝國主義列強們開始向中國發動一系列的侵略行為,義和團運動的目標由單純的清政府擴大為清政府和西方列強。
第三個口號是“扶清滅洋”,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激化,甲午戰爭後,中國陷入了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境地,為了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義和團再次改變目標,同意與清政府站在統一戰線,共同阻止列強的侵略,從這個口號可以看出義和團運動是具有愛國性質的。
-
5 # 未過河De卒
義和團運動的主要活動是在天津、直隸、北平一帶發展團民,建團部,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到處宣講義和團的主旨,進攻洋人在華的據點,燒毀洋教堂,表演刀槍不入的武功,號召清朝的百姓強身健體,不崇洋媚外。
義和團實際上被慈禧太后等清朝統治集團所利用,成為對付和要挾在華洋人的工具。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是巨大的,它喚起了民眾的民族自尊心,號召百姓救亡圖存、一致對外,自強自立、興我中華。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並稱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大運動。
-
6 # 用戶8213442981753
義和團運動(Yihetuan Movement),是指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又稱義和團事件、庚子事變、庚子拳亂等。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最初義和團同當時清朝大部分秘密團體一樣,反對滿族統治,以"反清復明"為口號,遭到鎮壓。隨著中國近代形勢的發展,以帝國主義侵略為先導的西方勢力的衝突代替華夷之辯滿漢之爭成為主要歷史矛盾,義和團開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為"虎神營",口號也改為"扶清滅洋" (1898年由趙三多首次提出)。
-
7 # 樂觀的愛江山更愛美人
義和團最早興起于山東和直隸(今河北)交界地區。它是在義和拳等民間反清秘密結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反帝愛國群眾組織。其成員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群眾,還有不少無業游民。義和團的名稱最早見於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的奏摺。次年秋起,清政府在公文中也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此後,“義和團”一詞逐漸取代了“義和拳”,或與“義和拳”並用。
義和團興起以後,提出了許多反帝口號,如“扶保中華,逐去外洋”、“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和“興清滅教”、“洋人可滅”等等。在鬥爭過程中,義和團也張貼過反清的揭帖,如“滅了耶穌教,殺了東洋鬼,再跟大清鬧”等。
-
8 # 無為7841325759351
①口號:“扶清滅洋”。評價:這一口號具有愛國性質。但是“扶清”容易使義和團放鬆對清政府的警覺。“滅洋”帶有籠統的的排外性質。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銳。
②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
③清政府永遠禁止華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興革職,永不敘用”。
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
9 # 用戶9317894612571
義和團是清末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早在1898年反教會鬥爭興起時,義和團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個口號在初期曾吸引廣大群眾參加,壯大了義和團的聲勢,但同時也反映了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模糊認識,以至後來因此受統治者的欺騙利用,最後被出賣。
回覆列表
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清末發生的一場以宣傳“扶清滅洋”,針對在華西方人(也包括傳教士及華人基督徒在內)排外運動。
他突顯中西之間日益緊張的關系,它也標誌著以仇外情緒為契機的反對基督教傳教活動已達到高水位,義和團運動最終引發八國聯軍遠征。
在義和團運動中,起到了一定的打擊帝國主義列強的作用,一定程度促進了華人民群眾的覺醒。但是由於具有籠統排外色彩和愚昧與殘暴,也使得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