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師,刺青者”——史上最大的紋身展覽在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正在展出。長達一年半的展覽,向你慢慢道來——關於紋身的一切前世今生。
展覽邀請到來自法國的Tin-Tin,日本的三代目雕佑西,瑞士的菲利普·路,美國傑克·魯迪以及波利尼西亞的Chimé等多位當代紋身大師在13件實驗性材料製成的超寫實人體部分模型上創作紋身作品。此外,還展出19幅在日式掛軸上繪製的紋身畫稿。
作為全世界共通的一種圖形語言,紋身的含義隨著人類歷史的前進而發生著變化。這一行為歷史悠久,在不同社會時期和文化背景下均有存在。其形式多樣,世界各地所使用的手法也不盡相同;這些特點正是本次展覽的立足點之一。
從圖騰崇拜經由刑罰刺字等過程發展流傳下來的紋身作為一種藝術,延續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早在原始人類時期,古人會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臉上畫出紋絡。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威懾敵人。紋身又是原始社會崇敬圖騰和裝飾藝術的反映。
史上最大的紋身展揭秘關於刺青的前世今生。
硅膠人體模型上的紋身作品,法國藝術家Tin-tin應Musée du quai Branly之邀特為展覽“紋身師,刺青者”創作
紋身的歷史
3500年前
紋身在中國被用與刑法上——稱為“墨刑”。
墨刑又稱黥刑、黥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誌。
西元前2000年
人們在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曾發現紋身。有關色雷斯人、希臘人、高盧人、古日耳曼人和古不列顛人的記載都提到紋身。
1世紀
基督教興起後歐洲各地禁止紋身,但在中東和其他地方仍保留此風。
1966年艦艇編隊出訪漢堡
16至17世紀
西方水手把紐西蘭的彩色紋身文化帶到了歐洲。
1691年
第一個把紋身於帶回歐洲的航海者,被稱為“紋身王子”,他身上共有338個紋身圖案。
17世紀
江戶(現東京)是日本傳統紋身的搖籃,葛飾北齋和歌川國芳的浮世繪令黥刺之風在民間悄然興起,並逐漸成為“小百姓”及救火員、馬夫、藝匠等眾多行會表達對時政不滿情緒的一種象徵符號。
1840年
被視為邊緣人物的紋身者便出現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Chicago World’s Fair)上並在之後進入到由此類博覽會催生出的巡迴馬戲團中。
19世紀
美國罪犯獲釋時要紋身,英國逃兵要紋身。後來西伯利亞的監獄和納粹集中營的在押人員身上也刺上標記。
被視為邊緣人物的紋身者便出現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Chicago World’s Fair)上並在之後進入到由此類博覽會催生出的巡迴馬戲團。
“紋身師,刺青者”——史上最大的紋身展覽在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正在展出。長達一年半的展覽,向你慢慢道來——關於紋身的一切前世今生。
展覽邀請到來自法國的Tin-Tin,日本的三代目雕佑西,瑞士的菲利普·路,美國傑克·魯迪以及波利尼西亞的Chimé等多位當代紋身大師在13件實驗性材料製成的超寫實人體部分模型上創作紋身作品。此外,還展出19幅在日式掛軸上繪製的紋身畫稿。
作為全世界共通的一種圖形語言,紋身的含義隨著人類歷史的前進而發生著變化。這一行為歷史悠久,在不同社會時期和文化背景下均有存在。其形式多樣,世界各地所使用的手法也不盡相同;這些特點正是本次展覽的立足點之一。
從圖騰崇拜經由刑罰刺字等過程發展流傳下來的紋身作為一種藝術,延續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早在原始人類時期,古人會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臉上畫出紋絡。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威懾敵人。紋身又是原始社會崇敬圖騰和裝飾藝術的反映。
史上最大的紋身展揭秘關於刺青的前世今生。
“紋身師,刺青者”——史上最大的紋身展覽在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正在展出。長達一年半的展覽,向你慢慢道來——關於紋身的一切前世今生。
硅膠人體模型上的紋身作品,法國藝術家Tin-tin應Musée du quai Branly之邀特為展覽“紋身師,刺青者”創作
展覽邀請到來自法國的Tin-Tin,日本的三代目雕佑西,瑞士的菲利普·路,美國傑克·魯迪以及波利尼西亞的Chimé等多位當代紋身大師在13件實驗性材料製成的超寫實人體部分模型上創作紋身作品。此外,還展出19幅在日式掛軸上繪製的紋身畫稿。
作為全世界共通的一種圖形語言,紋身的含義隨著人類歷史的前進而發生著變化。這一行為歷史悠久,在不同社會時期和文化背景下均有存在。其形式多樣,世界各地所使用的手法也不盡相同;這些特點正是本次展覽的立足點之一。
紋身的歷史
從圖騰崇拜經由刑罰刺字等過程發展流傳下來的紋身作為一種藝術,延續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早在原始人類時期,古人會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臉上畫出紋絡。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威懾敵人。紋身又是原始社會崇敬圖騰和裝飾藝術的反映。
3500年前
紋身在中國被用與刑法上——稱為“墨刑”。
墨刑又稱黥刑、黥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誌。
西元前2000年
人們在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曾發現紋身。有關色雷斯人、希臘人、高盧人、古日耳曼人和古不列顛人的記載都提到紋身。
1世紀
基督教興起後歐洲各地禁止紋身,但在中東和其他地方仍保留此風。
1966年艦艇編隊出訪漢堡
16至17世紀
西方水手把紐西蘭的彩色紋身文化帶到了歐洲。
1691年
第一個把紋身於帶回歐洲的航海者,被稱為“紋身王子”,他身上共有338個紋身圖案。
17世紀
江戶(現東京)是日本傳統紋身的搖籃,葛飾北齋和歌川國芳的浮世繪令黥刺之風在民間悄然興起,並逐漸成為“小百姓”及救火員、馬夫、藝匠等眾多行會表達對時政不滿情緒的一種象徵符號。
1840年
被視為邊緣人物的紋身者便出現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Chicago World’s Fair)上並在之後進入到由此類博覽會催生出的巡迴馬戲團中。
19世紀
美國罪犯獲釋時要紋身,英國逃兵要紋身。後來西伯利亞的監獄和納粹集中營的在押人員身上也刺上標記。
史上最大的紋身展揭秘關於刺青的前世今生。
“紋身師,刺青者”——史上最大的紋身展覽在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正在展出。長達一年半的展覽,向你慢慢道來——關於紋身的一切前世今生。
硅膠人體模型上的紋身作品,法國藝術家Tin-tin應Musée du quai Branly之邀特為展覽“紋身師,刺青者”創作
展覽邀請到來自法國的Tin-Tin,日本的三代目雕佑西,瑞士的菲利普·路,美國傑克·魯迪以及波利尼西亞的Chimé等多位當代紋身大師在13件實驗性材料製成的超寫實人體部分模型上創作紋身作品。此外,還展出19幅在日式掛軸上繪製的紋身畫稿。
作為全世界共通的一種圖形語言,紋身的含義隨著人類歷史的前進而發生著變化。這一行為歷史悠久,在不同社會時期和文化背景下均有存在。其形式多樣,世界各地所使用的手法也不盡相同;這些特點正是本次展覽的立足點之一。
紋身的歷史
從圖騰崇拜經由刑罰刺字等過程發展流傳下來的紋身作為一種藝術,延續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早在原始人類時期,古人會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臉上畫出紋絡。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威懾敵人。紋身又是原始社會崇敬圖騰和裝飾藝術的反映。
3500年前
紋身在中國被用與刑法上——稱為“墨刑”。
墨刑又稱黥刑、黥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誌。
西元前2000年
人們在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曾發現紋身。有關色雷斯人、希臘人、高盧人、古日耳曼人和古不列顛人的記載都提到紋身。
1世紀
基督教興起後歐洲各地禁止紋身,但在中東和其他地方仍保留此風。
1966年艦艇編隊出訪漢堡
16至17世紀
西方水手把紐西蘭的彩色紋身文化帶到了歐洲。
1691年
第一個把紋身於帶回歐洲的航海者,被稱為“紋身王子”,他身上共有338個紋身圖案。
17世紀
江戶(現東京)是日本傳統紋身的搖籃,葛飾北齋和歌川國芳的浮世繪令黥刺之風在民間悄然興起,並逐漸成為“小百姓”及救火員、馬夫、藝匠等眾多行會表達對時政不滿情緒的一種象徵符號。
1840年
被視為邊緣人物的紋身者便出現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Chicago World’s Fair)上並在之後進入到由此類博覽會催生出的巡迴馬戲團。
19世紀
美國罪犯獲釋時要紋身,英國逃兵要紋身。後來西伯利亞的監獄和納粹集中營的在押人員身上也刺上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