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一如所有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義。
對於“教養”也即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的追求,並非是向某些狹隘目標的艱難跋涉,而是我們的自我的意識的增強和擴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因此,真正的修養一如真正的體育,同時既是完成又是激勵,隨處都可到達終點卻從不停歇,永遠都在半道上,都與宇宙共振,生存於永恆之中。
它的目的不在於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而在於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正確認識過去,以大無畏的精神迎接未來。
為獲得真正的教養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就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
這條路永無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麼時候將它走到頭;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麼時候將哪怕僅僅只是一個文化發達的民族的全部文學通通讀完並有所了解,更別提整個人類的文學了。
然而,對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傑作的深入理解,卻都會使你感到滿足和幸福——不是因為獲得了僵死的知識,而是有了鮮活的意識和理解。
對於我們來說,問題不在於盡可能地多讀和多知道,而在於自由地選擇我們個人閑暇時能完全沉溺其中的傑作,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繫,使自己的心臟隨著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
這,歸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賦予的意義,如果活著不僅僅為了滿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話。
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痺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要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
世界文學的輝煌殿堂對每一位有志者都敞開著,誰也不必對它收藏之豐富望洋興歎,因為問題不在於數量。
有的人一生中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
還有人見書便生吞下去,對什麼都能說上幾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費。
因為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
沒有這個前提,教養在一定意義上便落了空,縱然能積累某些知識,卻不會產生愛和生命。
沒有愛的閱讀,沒有敬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是戕害性靈的最嚴重的罪過之一。
當今之世,對書籍已經有些輕視了。
為數甚多的年輕人,似乎覺得捨棄愉快的生活而埋頭讀書,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們認為人生太短促、太寶貴,卻又擠得出時間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館,在舞池中消磨許多時光。
是啊,“現實世界”的大學、工場、交易所和遊樂地不管多麼生氣蓬勃,可整天呆在這些地方,難道就比我們一天留一兩個小時去讀古代哲人和詩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麼?不錯,讀得太多可能有害,書籍可能成為生活的競爭對手。
但儘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對任何人傾心於書。
讓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吧! 但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而必須讀傑作。
傑作常常不像時髦讀物那麼適口,那麼富於刺激性。
傑作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傑作的真正價值。
每一年,我們都看見成千上萬的兒童走進學校,開始學寫字母,拼讀音節。
我們總髮現多數兒童很快就把會閱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有少數兒童才年復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對學校給予自己的這把金鑰匙感到驚訝和痴迷,並不斷加以使用。
他們為新學會的字母而驕傲,繼而又克服困難,讀懂一句詩或一句格言,又讀懂第一則故事,第一篇童話。
當多數缺少天賦的人將自己的閱讀能力很快就只用來讀報上的新聞或商業版時,少數人仍然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因為它們古時候都曾經是富有魔力的符號和咒語)。
這少數人就將成為讀書家。
他們兒時便在課本裡發現了詩和故事。
但在學會閱讀技巧之後並不背棄它們,而是繼續深入書的世界,一步一步地發現這個世界是何等廣大恢宏,何等氣象萬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們把這個世界當成一所小小的美麗幼兒園,園內有種著鬱金香的花罈和金魚池;後來,幼兒園變成了城裡的大公園,變成了城市和國家。
變成了一個洲乃至全世界,變成了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遠以新的魅力吸引著他們,永遠放射著異彩。
昨天的花園、公園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將變為一座廟堂,一座有著無數的殿宇和院落的廟堂;一切民族和時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著新的召喚和復蘇。
對於每一位真正的閱讀者來說,這無盡的書籍世界都會是不同的樣子,每一個人還將在其中尋覓並且體驗到他自己。
這個從童話和印地安人故事出發,繼續摸索著走向莎士比亞和但丁;那個從課本裡第一篇描寫星空的短文開始,走向開普勒或者愛因斯坦……通過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萬條,要達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萬個,可沒有一個是最後的終點,在眼前的終點後面,又將展現出一片片新的廣闊的原野…… 這兒還根本未考慮世界上的書籍在不斷地增多!不,每一個真正的讀書家都能將現有的寶藏再研究苦讀幾十年和幾百年,併為之欣悅無比,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書。
我們每學會一種新的語言,都會增長新的體驗——而世界上的語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個讀者不再學任何新的語言,甚至不再去接觸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將他的閱讀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
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新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
我年輕時初次讀歌德的《親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現在我大約第五次重讀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書!這類經驗的神秘和偉大之處在於:我們越是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個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於這種獨特性和個性——與此同時,我們卻相信自己越來越清楚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萬種聲音都追求同一個目標,都以不同的名稱呼喚著同一些神靈,懷著同一些夢想,忍受著同樣的痛苦。
在數千年來不計其數的語言和書籍交織成的斑斕錦緞中,在一些個突然徹悟的瞬間,真正的讀者會看見一個極其崇高的超現實的幻象,看見那由千百種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
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一如所有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義。
對於“教養”也即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的追求,並非是向某些狹隘目標的艱難跋涉,而是我們的自我的意識的增強和擴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因此,真正的修養一如真正的體育,同時既是完成又是激勵,隨處都可到達終點卻從不停歇,永遠都在半道上,都與宇宙共振,生存於永恆之中。
它的目的不在於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而在於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正確認識過去,以大無畏的精神迎接未來。
為獲得真正的教養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就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
這條路永無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麼時候將它走到頭;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麼時候將哪怕僅僅只是一個文化發達的民族的全部文學通通讀完並有所了解,更別提整個人類的文學了。
然而,對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傑作的深入理解,卻都會使你感到滿足和幸福——不是因為獲得了僵死的知識,而是有了鮮活的意識和理解。
對於我們來說,問題不在於盡可能地多讀和多知道,而在於自由地選擇我們個人閑暇時能完全沉溺其中的傑作,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繫,使自己的心臟隨著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
這,歸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賦予的意義,如果活著不僅僅為了滿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話。
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痺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要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
世界文學的輝煌殿堂對每一位有志者都敞開著,誰也不必對它收藏之豐富望洋興歎,因為問題不在於數量。
有的人一生中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
還有人見書便生吞下去,對什麼都能說上幾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費。
因為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
沒有這個前提,教養在一定意義上便落了空,縱然能積累某些知識,卻不會產生愛和生命。
沒有愛的閱讀,沒有敬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是戕害性靈的最嚴重的罪過之一。
當今之世,對書籍已經有些輕視了。
為數甚多的年輕人,似乎覺得捨棄愉快的生活而埋頭讀書,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們認為人生太短促、太寶貴,卻又擠得出時間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館,在舞池中消磨許多時光。
是啊,“現實世界”的大學、工場、交易所和遊樂地不管多麼生氣蓬勃,可整天呆在這些地方,難道就比我們一天留一兩個小時去讀古代哲人和詩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麼?不錯,讀得太多可能有害,書籍可能成為生活的競爭對手。
但儘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對任何人傾心於書。
讓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吧! 但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而必須讀傑作。
傑作常常不像時髦讀物那麼適口,那麼富於刺激性。
傑作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傑作的真正價值。
每一年,我們都看見成千上萬的兒童走進學校,開始學寫字母,拼讀音節。
我們總髮現多數兒童很快就把會閱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有少數兒童才年復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對學校給予自己的這把金鑰匙感到驚訝和痴迷,並不斷加以使用。
他們為新學會的字母而驕傲,繼而又克服困難,讀懂一句詩或一句格言,又讀懂第一則故事,第一篇童話。
當多數缺少天賦的人將自己的閱讀能力很快就只用來讀報上的新聞或商業版時,少數人仍然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因為它們古時候都曾經是富有魔力的符號和咒語)。
這少數人就將成為讀書家。
他們兒時便在課本裡發現了詩和故事。
但在學會閱讀技巧之後並不背棄它們,而是繼續深入書的世界,一步一步地發現這個世界是何等廣大恢宏,何等氣象萬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們把這個世界當成一所小小的美麗幼兒園,園內有種著鬱金香的花罈和金魚池;後來,幼兒園變成了城裡的大公園,變成了城市和國家。
變成了一個洲乃至全世界,變成了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遠以新的魅力吸引著他們,永遠放射著異彩。
昨天的花園、公園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將變為一座廟堂,一座有著無數的殿宇和院落的廟堂;一切民族和時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著新的召喚和復蘇。
對於每一位真正的閱讀者來說,這無盡的書籍世界都會是不同的樣子,每一個人還將在其中尋覓並且體驗到他自己。
這個從童話和印地安人故事出發,繼續摸索著走向莎士比亞和但丁;那個從課本裡第一篇描寫星空的短文開始,走向開普勒或者愛因斯坦……通過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萬條,要達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萬個,可沒有一個是最後的終點,在眼前的終點後面,又將展現出一片片新的廣闊的原野…… 這兒還根本未考慮世界上的書籍在不斷地增多!不,每一個真正的讀書家都能將現有的寶藏再研究苦讀幾十年和幾百年,併為之欣悅無比,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書。
我們每學會一種新的語言,都會增長新的體驗——而世界上的語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個讀者不再學任何新的語言,甚至不再去接觸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將他的閱讀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
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新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
我年輕時初次讀歌德的《親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現在我大約第五次重讀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書!這類經驗的神秘和偉大之處在於:我們越是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個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於這種獨特性和個性——與此同時,我們卻相信自己越來越清楚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萬種聲音都追求同一個目標,都以不同的名稱呼喚著同一些神靈,懷著同一些夢想,忍受著同樣的痛苦。
在數千年來不計其數的語言和書籍交織成的斑斕錦緞中,在一些個突然徹悟的瞬間,真正的讀者會看見一個極其崇高的超現實的幻象,看見那由千百種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