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是一個地跨中歐、南歐、東歐和東南歐部分地區的龐大帝國,國土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1804年),人口約2120萬人(1804年)。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亞等廣大地區。
帝國的首都為奧地利皇室領地內的維也納,奧地利皇帝世襲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806年,拿破崙勒令弗朗茨二世放棄羅馬皇帝尊號,神聖羅馬帝國瓦解。
奧地利是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和神聖同盟的三巨頭之一,也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波西米亞王國等其他領地的統稱。
1867年2月,匈牙利獲得自治,6月奧地利帝國正式改組為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是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的政合國,1867年後匈牙利從法理上已經脫離奧地利帝國獨立,但兩國的外交立場保持一致。1918年一戰戰敗後解體。
2、瑞典帝國
瑞典帝國是1611年至1721年期間存在的一個帝國。這一時期瑞典曾晉身歐洲列強之一,在近代史上又稱為帝國時代(瑞典語:stormaktstiden)。直到18世紀大北方戰爭後地位被俄羅斯帝國取代。
瑞典在十七世紀期間曾崛起為一個歐洲強國。原先瑞典只是北歐一個貧困、人口稀疏的國家,缺乏任何國際影響力或重要性。她的國力得以迅速在歐洲提昇至領導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歸功於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及首相亞塞爾·奧辛斯達拿的努力。
由於成功介入三十年戰爭,以及在俄羅斯及波蘭立陶宛聯邦奪取不少領土,瑞典儼然成為歐洲新教國家的領導者。
3、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君主制帝國,版圖以日耳曼尼亞為核心,包括一些周邊地區,在巔峰時期包括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原屬中法蘭克王國)和勃艮第還有弗裡西亞(今低地國家)。
962年德意志(前身是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後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在帝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其由數百個更小的附屬單位組成,其中有侯國、公國、郡縣、自由城市。早期是皇帝擁有實際權力的封建帝國,14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邦聯。選帝侯是諸侯中有權選舉德意志神聖羅馬皇帝的諸侯。
選帝制度從13世紀中實行,一直到1806年帝國滅亡為止。
初期有七個選帝侯,分別是三個教會選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和四個世俗選帝侯:薩克森選侯,勃蘭登堡藩侯,普法爾茨選侯(或稱萊茵行宮伯爵),以及波希米亞國王(後期由奧地利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皇帝兼任) 。
1806年拿破崙勒令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4、大英帝國
大英帝國由其領土、自治領、殖民地、託管地及其他由英國管理統治的地區組成,被國際社會及歷史學界視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
一般認為,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資產階級執政的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力、科技、文化迅猛發展,標誌著英國的崛起。
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從法國手裡奪取整個加拿大,標誌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1815年擊敗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不列顛治世”。
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大英帝國與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的矛盾無法調和,1914年英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一戰結束後的1922年,根據巴黎和會奪取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為了世界歷史上跨度最廣的國家。
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
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5、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或西班牙殖民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並對美洲大片領土宣稱主權。
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憑著其可怕、訓練有素的步兵方陣(Tercio),它主宰歐洲戰場。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西班牙在16世紀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
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都使得西班牙國力在17世紀中葉開始下滑。在地中海與奧斯曼帝國戰事頻繁;在西歐,法蘭西殖民帝國逐漸崛起並威脅西班牙的霸權;
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帝國競爭,後來的對手還包括大英帝國和荷蘭殖民帝國,而且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西班牙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汙漸趨嚴重以及軍費導致經濟停滯,最終導致帝國的衰落。
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在亞平寧半島和低地國家的剩餘領土,結束其Continental帝國的歷史。
1、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是一個地跨中歐、南歐、東歐和東南歐部分地區的龐大帝國,國土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1804年),人口約2120萬人(1804年)。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亞等廣大地區。
帝國的首都為奧地利皇室領地內的維也納,奧地利皇帝世襲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806年,拿破崙勒令弗朗茨二世放棄羅馬皇帝尊號,神聖羅馬帝國瓦解。
奧地利是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和神聖同盟的三巨頭之一,也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波西米亞王國等其他領地的統稱。
1867年2月,匈牙利獲得自治,6月奧地利帝國正式改組為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是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的政合國,1867年後匈牙利從法理上已經脫離奧地利帝國獨立,但兩國的外交立場保持一致。1918年一戰戰敗後解體。
2、瑞典帝國
瑞典帝國是1611年至1721年期間存在的一個帝國。這一時期瑞典曾晉身歐洲列強之一,在近代史上又稱為帝國時代(瑞典語:stormaktstiden)。直到18世紀大北方戰爭後地位被俄羅斯帝國取代。
瑞典在十七世紀期間曾崛起為一個歐洲強國。原先瑞典只是北歐一個貧困、人口稀疏的國家,缺乏任何國際影響力或重要性。她的國力得以迅速在歐洲提昇至領導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歸功於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及首相亞塞爾·奧辛斯達拿的努力。
由於成功介入三十年戰爭,以及在俄羅斯及波蘭立陶宛聯邦奪取不少領土,瑞典儼然成為歐洲新教國家的領導者。
3、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君主制帝國,版圖以日耳曼尼亞為核心,包括一些周邊地區,在巔峰時期包括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原屬中法蘭克王國)和勃艮第還有弗裡西亞(今低地國家)。
962年德意志(前身是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後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在帝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其由數百個更小的附屬單位組成,其中有侯國、公國、郡縣、自由城市。早期是皇帝擁有實際權力的封建帝國,14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邦聯。選帝侯是諸侯中有權選舉德意志神聖羅馬皇帝的諸侯。
選帝制度從13世紀中實行,一直到1806年帝國滅亡為止。
初期有七個選帝侯,分別是三個教會選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和四個世俗選帝侯:薩克森選侯,勃蘭登堡藩侯,普法爾茨選侯(或稱萊茵行宮伯爵),以及波希米亞國王(後期由奧地利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皇帝兼任) 。
1806年拿破崙勒令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4、大英帝國
大英帝國由其領土、自治領、殖民地、託管地及其他由英國管理統治的地區組成,被國際社會及歷史學界視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
一般認為,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資產階級執政的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力、科技、文化迅猛發展,標誌著英國的崛起。
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從法國手裡奪取整個加拿大,標誌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1815年擊敗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不列顛治世”。
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大英帝國與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的矛盾無法調和,1914年英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一戰結束後的1922年,根據巴黎和會奪取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為了世界歷史上跨度最廣的國家。
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
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5、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或西班牙殖民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並對美洲大片領土宣稱主權。
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憑著其可怕、訓練有素的步兵方陣(Tercio),它主宰歐洲戰場。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西班牙在16世紀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
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都使得西班牙國力在17世紀中葉開始下滑。在地中海與奧斯曼帝國戰事頻繁;在西歐,法蘭西殖民帝國逐漸崛起並威脅西班牙的霸權;
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帝國競爭,後來的對手還包括大英帝國和荷蘭殖民帝國,而且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西班牙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汙漸趨嚴重以及軍費導致經濟停滯,最終導致帝國的衰落。
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在亞平寧半島和低地國家的剩餘領土,結束其Continental帝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