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用戶5614245403259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在舊時文人中的評價頗高,《王右丞集箋注》將此詩推為“唐人七律的壓卷之作”。

    清代趙殿成評價這首詩時說,“淡雅幽靜,莫過於右丞《積雨》”。雖然有些誇大,但是這首詩中深邃意境和超邁的風格,依然得到了大部分文人的肯定。

    這首詩作於天寶年間退隱輞川之後,王維在詩中運用禪學思維,以文字作丹青妙筆,刻畫了一派悠閒恬淡的農村風光,將自己的禪心與廣漠的自然相結合。利用空間敘事,結構巧妙。

    結尾,王維運用了兩則道家的典故,對自己禪修的狀態做了一個總結。

    一、《積雨輞川莊作》的淡雅之美

    《積雨輞川莊作》——唐·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白話翻譯:

    雨水連綿不斷地,降落到空寂的樹林間。林梢上面,一縷軟煙遲緩地升起。農婦蒸好粗菜淡飯,去到東面的田地裡送食。

    廣漠無垠的水田上,她看到了一隻白鷺掠過頭頂。茂密的夏林,霧靄沉沉,只聽到黃鸝的歌聲。

    在山中修禪,靜觀木槿花開花落,可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居住在松下清靜的齋房,每天攝取沾露的葵菜為食。

    在《莊子》中,楊朱曾與人“爭席”,但是歸來時已經“和光同塵”。我的修禪已經到達了楊朱這般境界,為何“海鷗”仍然對我保持著警惕,甚至還有疑慮之心呢?

    “積雨”不是形容雨勢大,而是說明這場雨持續時間久。降雨會把道路變成泥濘,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不便。何況,當時作者正身處在山林間,因此這一刻的樹林是“空林”。

    然而這樣的“空”,只是暫時的。作者很快就見到了“煙火遲”的景象。這時有人在做飯。不管生活中充滿了Sunny還是陰霾,人們還是日復一日,按部就班地生活著。

    農婦早就已經準備好了,藜菜和黍米做成的粗蔬淡飯。她要到東邊的田地,去給勞作中的家人送餐。

    頭兩句詩中的這位農婦與未出場的家人,其實就是禪修者的化身。她不管自然界的風雨,仍然堅持過著淳樸的生活。

    “漠漠”兩句,是用自然界中白鷺掠過田野,黃鸝在暗處唱歌來描寫恬淡美麗的山林景色。這些美好的東西,在廣漠的自然界中若隱若現,甚至有時只是藏於暗處。

    第三聯開始從寫外部的見聞,轉向寫自身。自從隱居終南之後,王維日夕都在山中修禪,練習“靜觀”,查看木槿花開花落,從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人的生命也像那木槿花一樣,朝生暮死。生物的陽壽,相較於自然的永恆,是多麼地微不足道啊。

    因此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去理會人們的勾心鬥角,也不再沾葷食腥,每天只採摘葵菜來做飯。

    “野老與人爭席罷”,是出自《莊子》裡面的典故。講的是從前楊朱找老子學道,沿途旅社的主人,看到他氣質驕矜,容色威嚴,知道他是一個有地位的人,于是紛紛給他讓座。

    但是,等到楊朱從老子那裡學成歸來,氣質收斂,面容也平和如常人。然後大家看到他,也不再客氣,自然地與他爭著去坐上席。

    那個時候,楊朱已經達到了《道德經》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自然地融於人群當中了。

    最後一句中的“海鷗”,典出自《列子·黃帝篇》。故事裡面說有一個人,非常喜歡海鷗。每一次他到海灘上玩兒,都會吸引來成百隻的海鷗,跟他一起嬉戲。

    有一天,他的父親說,“聽說你有本事引來海鷗,你去捉一隻海鷗回來跟我玩吧”。這個人同意了,結果第二天他到了海灘上,那些海鷗看到他,再也不肯落下來。

    這一則典故,和前面楊朱的典故是相反相成的。當初楊朱因為驕矜之色,所以人家怕他,讓他上座;後來他收斂起來,人家才與他“爭座”。

    引海鷗的人,從前內心無邪,所以鷗鳥才肯跟他玩。待他有了不良的企圖後,就會表現在臉上。動物是有靈性的,發現了他臉上的不善之色,就再也不肯下來了。

    二、王維這首詩中的禪修境界

    王維這首詩最後一聯到底在表達什麼呢?大概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王維感覺自己的修為,已經到達了楊朱的那個境界了,可以做到讓“野老”與自己爭席的地步。

    但是仍然有人懷疑他的心機,不肯與他往來。所以王維是在自責,認為自己的修為還不夠。

    第二種說法是,王維在表明自己已經與世無爭了,可是李林甫這樣的朝中佞臣,還是對他不放心。

    第三種說法是,王維已經到達了他自己想要達到的那個境界,半隱半俗之間。

    王維自從張九齡罷官後,退隱輞川,過著一種半官半隱的生活。他的偶像是維摩詰,他非常欣賞維摩詰,既過著世俗貴族的生活,又精通佛理與禪道。

    從這首詩的開頭來看,王維理想的生活狀態,是有煙火氣息的。他隱居的輞川,距離長安城很近,只有四十多公里,這恰好是古代馬車一天的路程。

    可見,他儘管在詩句裡面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事實上仍然一直在密切地關注京城的動態。

    這最後兩句詩的意思,就表明了王維其實已經達到了他想要的禪修的境界。通達到了一定程度,不管外人爭與不爭,疑與不疑,無所排斥。

    結語

    記得有人曾經說過,假如唐代沒有李白、杜甫的話,那麼王維肯定要排第一了。

    其實就算有李白、杜甫,王維的人氣依然很高。因為李白代表的是道家、杜甫代表的是儒家,而王維則代表的是禪修者。

    這一首《積雨輞川莊作》既是一首雅韻幽淡的田園山水詩,也是一首富有禪學思想的詩。

    中國的禪學和原來的佛學,是不太一樣的。它講究人人只修心中佛,所以到底要修到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就只問本心了。

    王維學習維摩詰,修到了半隱半俗之間。他也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成功,因此留下了一個疑問。

    禪修,其實是沒有止境的,佛家也不講“成功”。所以未來修行的日子,還是要繼續。

  • 2 # 古月人6100

    《積雨輞川莊作》——唐·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翻譯:

    雨水連綿不斷地,降落到空寂的樹林間。林梢上面,一縷軟煙遲緩地升起。農婦蒸好粗菜淡飯,去到東面的田地裡送食。

    廣漠無垠的水田上,她看到了一隻白鷺掠過頭頂。茂密的夏林,霧靄沉沉,只聽到黃鸝的歌聲。

    在山中修禪,靜觀木槿花開花落,可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居住在松下清靜的齋房,每天攝取沾露的葵菜為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肉酸菜餃子餡怎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