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看來,依於仁者的君子,深知仁德的基礎在於良心,在於真誠惻怛之心,有此心就能生此德,而行此德就能保存此心。此間的邏輯關系被孟子清晰地揭示。“君子之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以仁存心”,此之謂也。
明君子的自愛。大家知道,“仁”德在儒家那裡是具有豐富內涵的,而君子正是在多個層面去依仁而行事。儒家仁愛思想完全是靠君子這一特殊主體來落實和推行的。“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君子亦仁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此之謂也。“仁,親也”(《說文解字》)。
親者所表示的正乃是“愛”也。對對象的親近、親熱、親切、親和、親密等無一不是“愛”的具體表現。“親愛”“仁愛”是也。在確立了仁德的主旨及其精神在於愛以後,當要懂得這一愛的多層次性。
換句話說,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包含豐富的愛的內涵的。至少包括自愛、愛人、愛物。當然愛人又分愛親人和愛人民。由此可見,自愛是儒家仁愛思想首先要討論的問題,而君子又承擔了這一首要任務。
《荀子》記載了孔子對“仁”的三種境界評價的內容。《荀子-子道》篇說:“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曰:‘賜!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使人愛己,仁者愛人,仁者自愛,是孔子三位學生對仁的不同理解,而孔子最後肯定了顏淵的“仁者自愛”答案,並認為如此就可稱為“明君子”。孔子讚賞顏回的觀點,表明仁的本質內涵應首先在於“自愛”。漢代的楊雄說:“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而人愛敬之者也。”(《法言-君子》)
張載更提出“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的思想。而如何準確理解“自愛”這一概唸的內涵及其意義則又是理解儒家仁愛思想的關鍵之所在。
自愛就是自覺,自律,自立,自達,自尊,自強,自省,自反。所謂“自覺”,就是自己醒悟,自己明白,自己懂得,自己清楚,自己意識,自己認識。就是自覺到人是宇宙的精華,是“幾希”(良心)的擁有者。人“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語),“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語),此之謂也;所謂“自律”就是做到自己約束自己,自己端正自己,一切以禮行事,“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語),此之謂也。
孟子更明確指出:“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孟子·萬章上》),意思是說,我從來沒有聽到過,自己做的不正確,但卻匡正別人,更何況是辱沒自己,來匡正天下呢?所謂自立,自達,具體是立於禮,達於德,然後建功立業,成就事業。也就是說,自立自達首先和最重要的當是道德的挺立和建立;所謂自尊,就是使自己要有尊嚴的生活,要使別人尊重你,你自己首先要尊重自己,按照君子的標準去做人行事,有人格,有情操;所謂自強就是積極有為,堅持信念,不言放棄。
孟子正是將人的自強與居仁由義緊密聯繫起來的。他說:“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孟子·離婁上》);所謂“自省”“自反”,就是要在行有不得的情況下,首先從自身處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孟子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
意思是說,實行仁義的人好比射箭的人,射箭的人先要端正姿勢然後開弓,射箭出去沒有射中目標,不埋怨勝過自己的人,而反過來審察自己的不足罷了。孔孟都喜歡用“射”做例子,以此比喻和強調“自省”“自反”的重要性。
總之,儒家所謂的“自愛”其實質是強調一系列的“內聖”過程和功夫,是一整套的“為己之學”過程和功夫。通俗的說,所謂的“自愛”就是一系列的“修身”“修己”的功夫論。
如此的“自愛”當然地與“自私自利”毫不相干了,非但不是一回事,相反還是超越,甚而是反對自私自利行徑的。真正懂得自愛的人,一定是有修養的人,所以,一定不是自私自利的人。
在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看來,依於仁者的君子,深知仁德的基礎在於良心,在於真誠惻怛之心,有此心就能生此德,而行此德就能保存此心。此間的邏輯關系被孟子清晰地揭示。“君子之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以仁存心”,此之謂也。
明君子的自愛。大家知道,“仁”德在儒家那裡是具有豐富內涵的,而君子正是在多個層面去依仁而行事。儒家仁愛思想完全是靠君子這一特殊主體來落實和推行的。“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君子亦仁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此之謂也。“仁,親也”(《說文解字》)。
親者所表示的正乃是“愛”也。對對象的親近、親熱、親切、親和、親密等無一不是“愛”的具體表現。“親愛”“仁愛”是也。在確立了仁德的主旨及其精神在於愛以後,當要懂得這一愛的多層次性。
換句話說,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包含豐富的愛的內涵的。至少包括自愛、愛人、愛物。當然愛人又分愛親人和愛人民。由此可見,自愛是儒家仁愛思想首先要討論的問題,而君子又承擔了這一首要任務。
《荀子》記載了孔子對“仁”的三種境界評價的內容。《荀子-子道》篇說:“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曰:‘賜!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使人愛己,仁者愛人,仁者自愛,是孔子三位學生對仁的不同理解,而孔子最後肯定了顏淵的“仁者自愛”答案,並認為如此就可稱為“明君子”。孔子讚賞顏回的觀點,表明仁的本質內涵應首先在於“自愛”。漢代的楊雄說:“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而人愛敬之者也。”(《法言-君子》)
張載更提出“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的思想。而如何準確理解“自愛”這一概唸的內涵及其意義則又是理解儒家仁愛思想的關鍵之所在。
自愛就是自覺,自律,自立,自達,自尊,自強,自省,自反。所謂“自覺”,就是自己醒悟,自己明白,自己懂得,自己清楚,自己意識,自己認識。就是自覺到人是宇宙的精華,是“幾希”(良心)的擁有者。人“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語),“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語),此之謂也;所謂“自律”就是做到自己約束自己,自己端正自己,一切以禮行事,“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語),此之謂也。
孟子更明確指出:“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孟子·萬章上》),意思是說,我從來沒有聽到過,自己做的不正確,但卻匡正別人,更何況是辱沒自己,來匡正天下呢?所謂自立,自達,具體是立於禮,達於德,然後建功立業,成就事業。也就是說,自立自達首先和最重要的當是道德的挺立和建立;所謂自尊,就是使自己要有尊嚴的生活,要使別人尊重你,你自己首先要尊重自己,按照君子的標準去做人行事,有人格,有情操;所謂自強就是積極有為,堅持信念,不言放棄。
孟子正是將人的自強與居仁由義緊密聯繫起來的。他說:“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孟子·離婁上》);所謂“自省”“自反”,就是要在行有不得的情況下,首先從自身處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孟子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
意思是說,實行仁義的人好比射箭的人,射箭的人先要端正姿勢然後開弓,射箭出去沒有射中目標,不埋怨勝過自己的人,而反過來審察自己的不足罷了。孔孟都喜歡用“射”做例子,以此比喻和強調“自省”“自反”的重要性。
總之,儒家所謂的“自愛”其實質是強調一系列的“內聖”過程和功夫,是一整套的“為己之學”過程和功夫。通俗的說,所謂的“自愛”就是一系列的“修身”“修己”的功夫論。
如此的“自愛”當然地與“自私自利”毫不相干了,非但不是一回事,相反還是超越,甚而是反對自私自利行徑的。真正懂得自愛的人,一定是有修養的人,所以,一定不是自私自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