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戶3743824862165
-
2 # 早已習慣45949384
孔子教導我們:
①做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②學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智慧:小不忍則亂大謀 ④胸懷: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⑤待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⑥財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⑦謙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今天,孔子逝世2494周年,重溫先賢教誨,傳承中華文化。
-
3 # 用戶7649970781195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
4 # 鄉村振興4
孔子是中國第一位平民教育家。
他不僅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還創立了非常完備的教育思想體系,其中許多的思想精華值得我們學習吸收。
今天是教師節,讓我們重溫孔子10句話,尊師道,敬師德,念師恩。
有教無類
子曰: “有教無類。”
無論貧富、地位、職業、智愚、都可以接受平等的教育。
教育不是買菜,要挑挑揀揀,而是對所有人的一種啟蒙。
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不管你是誰,只要有一條幹肉拜師,我都會收他做弟子,努力教誨他。
《三字經》裡講:“性相近,習相遠。”
每個人其實出生的時候都差不多,但是因為後天的教育所以才變得不同。
所以只要肯用心教育,那麼人和人之間沒有太大區別。
可以說,孔子的教育方式打破了當時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公平。
因材施教
既然有教無類,那麼學生的層次肯定有諸多差異,這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資質,也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
子路問孔子:“聽到了就該去做嗎?”
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聽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問“聽到了就該去做嗎?”
孔子回答:“聽到了就該去做。”
面對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孔子認為:冉求做事總是退縮,所以要激勵他勇敢去做;
仲由行事勇氣超人,所以要限制他太過剛勇。
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可以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現在很多偏科的孩子,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這是我們“因材施教”的程度還不夠。
學以致用
子曰: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說: “把《詩》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當外交使節,不能獨立地辦交涉;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
只是知道卻不行動,那麼就等於不知道。
在學習中不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領悟,一個人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一個人學習並且實踐,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學習不僅要思考,還要懂得應用,只有學會了應用實踐,一個人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懂得。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書呆子,而是培養那些知行合一的人,對社會、對自己有益的人。
修己慎獨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真正好學的人,不會在意飲食起居,而是努力做事,謹慎說話,有錯誤就儘快改正。
老師為人師表,往往有更多的道德要求。
春秋時期陽虎弄權,孔子對這個人很不感冒。
但是陽虎卻屢次來拜訪孔子,甚至有一次扔下禮物就跑了。
孔子沒辦法,只能去回禮,卻特意挑了一個他不在家的日子,避開和陽虎的交往。
一個人交往什麼樣的人,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君子修省,不和品行不佳的人一起共事。
無論什麼情況下,都堅守自己的本分,不斷修鍊自己的品德。
言傳身教
《論語》中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一個人想要為師,必然要樹起老師的榜樣。
要求學生多讀書,自己必然先要多讀書。
不許學生沉溺遊戲,自己首先不能帶頭打遊戲。
古人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想要教育孩子,就必須以身作則,而不是一味說教。
教學相長
《禮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習和教學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足夠的能力誨人不倦。
時代在進步,知識在更新,一個老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孔子一生不曾停下學習的腳步,三次拜訪老子請教,反復研讀《易經》,穿竹簡的牛皮繩都被磨破了很多次。
好的老師,都懂得教學相長,好的老師一般都是飽學之士。
寓教於樂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有學識的人不如喜歡求學的人,求學的人不如樂在其中的人。
愛因斯坦說:教育應當使所有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這裡所說的禮物就是學生樂於接受知識。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學習中收獲快樂,才能讓孩子不再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
好的老師都懂得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孩子愛上學習。
舉一反三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排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一個學生努力鑽研,陷入困境的時候,老師再出手幫他,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不能融會貫通,那麼就比較難了。
所以真正的教育要注意時機和方法,不能一味“填鴨式”“滿堂灌”。
要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啟發、開導,授人以漁,才能舉一反三。
德育為先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氾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一個孩子孝順仁厚,誠懇誠信,愛護別人,做到這些才能開始學習文化知識。
人品永遠大於能力。
一個人能力再強,人品不好也是沒用的。
古人雲:“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人品可以彌補能力上的不足,能力卻永遠彌補不了人品上的缺陷。
人品是一個人立身的根基,是一個人最硬的底牌。
安貧樂道
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對飲食起居不甚在意,每天學習耕作樂在其中。
孔子自己周遊列國,曾被敵人圍困。
亂軍之中,幾乎餓死,孔子卻也不遠改變他的志向。
面對學生,也是不分高低貴賤,一視同仁。
諸葛亮曾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一個人只有不甚在意外在的浮華,才能專注內心的安寧。
教育不是一個謀利的行業,教師也不是一個可以大富大貴的職業。
選擇了這一行,就要放棄大富大貴的想法,淡泊名利,授業傳道。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堅守正道,才能火盡薪傳,只有這樣才能把文化和文明傳承下去。
回覆列表
有關傳承歷史文化的名人名言
民本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精神境界,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有“位卑不肯忘憂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論語.學而》
2、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一司馬光訓儉示康》
3、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一一《孟子.告子下》
4、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舊舊唐書.魏徵列傳》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論語.述而》
6、慈鴉尚還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一—《勸孝歌》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論語.顏淵》
8、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一—《資治通鑑》
9、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