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菜花花菜

    《左傳》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左傳》顯示了由單純記史向注重剪裁史料、精於謀篇、善於敷演故事的重要跨越,空前而觸目地增加了敘事的形象性、生動性,從而體現早期史書中文學成分的顯著積累。

    二、《左傳》在鋪敘事件過程中,第一次展現了一批有著各自經歷和不同性格的歷史人物,雖非完全著意而為,卻也時有渲染、夸飾之筆,客觀上積累了形象塑造的寶貴經驗,為此後傳記文學、歷史小說湧現提供了難得的啟示、重要的借鑑。

    三、《左傳》語言簡潔而準確,生動而富於表現力,注意細緻描摹,長於運用比喻,達到了很高成就,常被後代視為某種規範;其特具的文學色彩與文學價值,也是此前記事文字中所罕見的。

    四、從總體看,《左傳》思想深邃、文風樸厚,敘事、狀物精彩而富於多樣性,留下了許多久經傳誦的佳作,其中不少業已成為後世人們稱文的典範。清初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歷代堪稱“觀止”的優秀古文,所收《左傳》各篇(節)竟達三十三則之多,可見一斑。

  • 2 # 用戶9397021862136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矛盾紛繁複雜,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它上承夏、商、西周的統一王朝,下啟列國併立、群雄爭霸的局面。這時,先前鐵板一塊、神聖統一的帝國,分裂成了五顏六色的碎塊,盤根錯節的古代宗法制度開始分結解紐。伴隨著禮崩樂壞、王室衰微, 日益強大的諸侯們再也按捺不住稱霸的野心,于是,中原大地上呈現出一派刀光劍影、肇鼓動天的征伐景象。

    《左傳》以其嫻熟的駕馭文字的技巧,展現了一幅幅錯綜紛紜、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而晉楚“城濮之戰”是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戰役,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戰例之一。

    晉楚兩國何以會爆發這場大戰呢?這要從當時諸侯列國的形勢說起。自春秋第一位“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齊桓公死後,齊國霸業凋落,而晉、楚兩國逐漸強盛,羽翼日豐。

    此時的楚國,國力雄厚,領土廣袤,內有賢臣輔佐,外有陳、蔡等國歸附,大有囊括中原之勢;而晉國則在晉文公重耳及手下謀士的苦心經營下,蒸蒸日上,已露崢嶸之相。為填補齊國衰落後遺留的霸權真空,晉楚兩國磨刀霍戳,等待時機。公元前632年,楚國和晉國為爭奪宋國而拉開了驚心動魄的城濮之戰的帷幕。

    宋國位於中原腹地,是晉楚爭霸的要衝,誰征服宋國,誰就占據了向外擴張的前沿,所以宋國對於晉楚兩國就顯得十分重要。泓水之戰後,宋迫於楚的強大而與之結盟,後見晉日益強盛,轉而投入晉的懷抱,這就招致了楚率蔡、陳、鄭、許等國之師對它的征討。

    宋寡不敵眾,求救於晉。晉國的君臣們認為這是“取威定霸”的天賜良機,意欲出兵,但鑒於晉當時的實力尚不足以與楚正面抗衡,所以決定採取攻曹伐衛,迫使楚國從宋撤軍的戰略。

    晉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後,於第二年春出師。曹、衛很快潰敗,但迫使楚國從宋撤軍的目的並未達到。宋再次向晉告急,這使晉文公左右為難。《左傳》對晉文公的心理作了描述: “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

    正在猶豫不決之際,中軍統帥先軫獻上一條妙計:讓朱賄賂齊、秦兩國,請它們出面調解,並扣留曹、衛國君,把曹、衛的部分土地分給宋國。楚和曹、衛是盟國,其國土被分,必不肯接受齊、秦的調解,這樣就會惹惱齊、秦兩國,促使它們加入晉的陣營。于是晉就採用“喜賂怒頑”的外交手段,離間了齊、秦與楚國的關系。楚成王見形勢於已不利,急令主帥子玉從宋撤軍,子玉卻拒不從命,堅持要與晉軍決戰。

    這是為何呢? 《左傳》在此之前,記述這樣一則故事:子玉任楚國令尹之初,曾在口地訓練軍隊。他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鞭打了七個人,又用箭穿了三個人的耳朵以示懲罰。訓練結束後,大夫們紛紛前來向前任令尹子文道賀,稱譽他舉荐了一位賢才。唯獨一個叫口賈的人不以為然。子文問其原因,口賈說: “你讓我賀你什麼呢?子玉剛愎自用,狂傲無禮,不僅缺乏理政的才能,連統兵打仗恐怕都難以勝任。”

    顯然,子玉之所以堅持同晉交戰,是想借此顯示自己的才幹,回擊口賈等人的批評。《左傳》記述這一情節,意在說明楚國用人不當,導致城濮之戰楚軍潰敗,同時也使行文前後呼應,結構謹嚴,顯示了《左傳》善於敘事、精於剪裁的特點。子玉攻宋不下,晉軍又不前來交戰,情急之中,子玉採取了激將法。

    他派人同晉談判,提出楚國退兵的條件:晉復衛成公王位,歸還曹國土地,楚即釋去宋國之圍。楚國的意圖是要激怒晉國,使其南下與之交戰。而晉則將計就計,再次施用離間計。晉私下允諾曹、衛恢復其國家,條件是脫離楚國,並扣留了楚國的使者,以激怒子玉,誘使其放棄圍宋,北上與晉決戰。

    楚軍果然中計。子玉率軍氣勢洶洶地逼近了晉軍駐地。晉軍則後退三舍,以驕其軍。雙方在城濮擺開了決戰的陣勢,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一觸即發。傍晚,楚軍使者到晉營下達戰書,晉軍慨然應戰。這段情節, 《左傳》描述得甚為精彩:

    子玉使鬥勃請戰,曰: “請與君之士戲,君馮(憑)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晉侯使來枝對曰: “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患,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

    楚使的話,態度狂傲而不失禮儀;晉方的答辭,委婉含蓄中透露出咄咄逼人的氣勢。大戰一觸即發,而交戰雙方的使者卻依然用溫文爾雅的語言表達決戰的要求和應戰的態度,為決戰前夕的緊張氣氛,帶來一絲舒緩的情調,也使行文有了張弛相間的節奏。

    第二天決戰開始,晉軍首先擊敗了由陳、蔡兩國軍隊組成的右軍,接著晉採用疑兵之計,佯裝潰敗,誘敵深入。楚軍中計,遭到晉軍的前後夾擊,左軍大部被殲。楚軍統帥見左右兩軍崩潰,急忙收兵退出戰場。這樣,城濮之戰以晉勝楚敗而結束。城濮之戰,使晉國聲威大振。以前與楚結盟的國家紛紛轉向晉國,連周天子也親往祝賀。晉文公由此登上了霸主的地位。

    《晉楚城濮之戰》作為《左傳》中的名篇,充分體現了作者高超的敘事藝術。對城濮之戰這樣複雜戰事的敘寫,作者能夠做到委婉周詳,有條不紊,事件環環相扣,結構謹嚴而又層次清晰。作者首先從交戰之前的狀況入手,晉國接到宋國的求援請求,分析了形勢,決定攻曹、衛,以解宋國之圍。

    接下去寫楚國子玉率師與晉軍的接觸,如何銳意求戰,而晉文公則退避三舍,以驕其兵。再寫到具體戰鬥中,對方的陣勢、進攻的方法等等。最後是戰爭的結果,從晉軍繳獲的戰利品,到楚國子玉被迫自殺的結局,以及這次戰爭對當時整個時局的影響,都作了明確的交代。全篇不過兩千餘字,而將一場波及數國、震撼華夏的大戰,交代得清清楚楚,纖毫悉備。這種敘事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兔子怎麼做好吃又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