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火舞你來我家了

    求學的三個境界是“吞,啃,品”:“吞”是說大量閱讀,不加選擇,雖然這樣會浪費很多時間,但這是走向更高層次的必備條件,沒辦法,大家都是從這裡走過來的。

    “啃”是說要認真鑽研書中的意思,要做到深刻理解,這樣才能把內容吃透,以後自己做學問才有很好的基本功。

    “品”是要感覺知識的美,要讓身心得到愉悅,這是至高

  • 2 # 淡泊的星球OU

    第一境界:書到用時方恨少;等到能力不足時才想起學習,而是要未雨綢繆,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健為雄。說的是為什麼要讀書。

    第二境界:書山有路勤為徑;到達學問的峰頂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靠不畏艱險的攀登。說的是讀書的方法。

    第三境界: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飽讀詩書,學有所成,人的氣質才會光彩照人。說的是讀書的最後成果。

  • 3 # 體覡

    第一境界為立志高遠,渴求理想,飽嚐孤寂;第二境界為艱苦奮鬥,執著踐行,百折不撓;第三境界為水到渠成,實現理想。三個境界相互貫通,相得益彰。堅持三境界固然不容易,但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達到三種境界並不是不可能的。三境界的實踐,構成人生的奮鬥征程。

  • 4 # 正義凜然葡萄9s

    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中將讀書分為了三個境界。

    01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一本書,就像一輪月亮。站在窗戶的後面,只能從縫隙裡見到月亮的一部分。

    年少時讀書也是如此,因為自身閱歷有限,讀書並不能一探全貌,如同管中窺豹。

    厚厚的一本書讀完,也只是一知半解。

    蘇東坡年輕時讀了一些書,同輩的人無人能及。他有些自得地在家門口貼了一幅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一位年過70的老者上門拜訪。他隨手遞出一本書,蘇東坡卻一字不識。

    蘇東坡窘迫得滿臉通紅,趕忙將門口的對聯改成了“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學海無涯,年輕時卻容易驕傲自滿,鬧出紙上談兵的笑話。

    年少時讀書的最好方法,是意識到世界的廣大,克制住自得意滿,然後帶著好奇去窺見書中的世界。

    雖然一時無法深刻理解,但你讀過的書會沉澱在血肉中,成為一個人的底氣。

    北宋大詩人歐陽修有一句名言: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書讀得多了,自然就能走得更遠、站得更高。

    學如弓弩,才如箭簇,識以領之,方能中鵠。

    年少時的讀書,雖然如同隙中窺月,並不能享受完整的月亮。

    但是讀書是一生的修行,只有從小根基扎實,才能撐開縫隙,見識到廣闊的世界。

    范仲淹在南郡求學苦讀五年,每日靠稀粥糊口,沒有脫衣服睡過一個安穩覺。

    蘇東坡讀經典總是邊抄邊背,直到爛熟於心,無一字差失。

    漢代大儒董仲舒一生埋頭苦讀,三載不窺園,十年磨一劍。

    讀書的第一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莫自負,扎根基。如此才能開闊眼界,才會對世界充滿敬畏。


    02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

    人到中年,走出房門,站在庭中;抬頭仰望,明月當空,一覽無餘。

    月亮雖然遙遠,卻讓人無比向往。

    走出了房門後,外面的世界增長了我們的閱歷,對書本的理解才能愈發深刻。

    元朝畫家王冕少時總是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苦讀科舉文章,然而參加科舉,卻屢試不第。

    在最後一次落榜後,他終於大徹大悟,明白關在屋子裡是做不出學問的。

    他回到家裡,一把火燒光了自己所有的舉業文章。然後穿著木屐蓑衣,騎著黃牛,誦讀《漢書》,一路高歌而去。

    他走過大漠孤煙,遇見山川湖海。笑過王侯將相,嘗過悲歡離合。

    書本在邊走邊讀中,變得越發厚重。

    黃河決堤時,黎民四散,《蒿里行》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突然從心底浮現。

    在“人四等分”的元大都,六月飛雪的竇娥冤仿佛就在眼前。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人總是走著走著,突然就讀懂了某個句子。

    當你放下對過往的執念的時候,你突然就懂了“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當你在他鄉漂泊,你忽然就明白了“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山川是不卷收的文章,日月為你掌燈伴讀。

    讀書就是帶著自己的閱歷,去欣賞別人的文字。

    夏蟲不可語於冰,你有多少深淺,就能在書裡碰撞出多少火花。

    讀書的第二個階段,是經世致用,是邊走邊讀,將知識刻入生活裡,讓生活散發出書香。

    03

    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

    人生行至暮年,一切都變得通透。能夠以釋懷的心態把玩書本,以我觀書,以書觀我,方能得書中三味。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自己: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人至黃昏,已經少了爭名逐利的心,大多帶著一些玩味的心態。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這份通透往往只有遍歷一生,才能在最後拾得。

    馬未都曾經說過:“人活著有三重追求,第一重是趨利,第二重是趨名,第三重是趨靜。”

    當你真正愛上了讀書,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便達到了讀書的最高境界。

    文天祥在遺言中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我們讀的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人生匆匆,我們的人生書已經通透。

    我知道了我想要什麼東西,知道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該做的事情,都會努力去實現。

    我們在書裡欣賞了大千世界,萬般人生,才能選出我們最喜歡的那種。

    而不讀書的人,只能活出無法選擇的一種。

    讀書讀到最後,都讀懂了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愛上書的人,往往都能欣賞上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劇信號11集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