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好嗓音,唱歌時能一展美麗的歌喉。然而唱歌也是一門技藝,需要各個器官的密切協作。歌唱時,發聲器官除口腔、鼻腔等體外器官外,大部分器官分均生長在體內,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這些器官的神經反應均不敏感,因此,要想改造他們的性能卻非易事。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登營道出了好聲音背後的奧秘。
歌唱只能是在人體高級神經系統支配下,通過調節體外器官的生理性能,獲得某種符合聲音發展規律的生理感覺,去間接控制體內發聲器官,達到改善歌聲質量的目的。所以,只有當歌唱者尋找到正確的發聲歌唱生理感覺,並經過一段科學的訓練過程,使其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後,才能穩固地獲得較為理想的歌聲。我們可以從生理、心理和發音技巧幾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人體直接參與發聲活動的器官由呼吸器官、發聲振動器官、共鳴器官、語言器官與聽覺感受器官等五部分組成。
呼吸器官由口、鼻、喉頭、氣管、支氣管、胸肋、肺臟、橫膈膜、腹肌等組成。歌唱時完全依賴這些器官進行吸入與呼出空氣的循環交替來完成歌唱活動的全過程。肺臟是呼吸的中心,在肺臟與腹腔交匯處有一層韌性很強的隔膜叫橫膈膜,這也是極其重要的歌唱呼吸器官。
發聲振動器官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喉頭聲帶,沒有這一部分參與,再好的聲音也出不來。喉頭位於氣管的上端,上接舌骨下連氣管;會厭位於氣管口上,形如扁葉狀,當吞嚥食物時,它便蓋住喉頭,以保護呼吸器官,歌唱時它便有力捲起,使喉嚨打開,輔助歌聲共鳴;甲狀軟骨位於頸前正中,由左右對稱的兩塊四邊形骨板組成,形如一本打開的書,合縫處在頸前突出,俗稱喉結。健康的聲帶在喉內成兩片白色薄片狀,邊緣整齊,當聲帶充血時呈粉紅色或紅色。
除了真聲帶,還有我們所說的假聲帶。在聲帶上方靠近喉口的管壁處,有一對左右生長的室襞就是假聲帶,它與真聲帶呈平行狀態,其表面呈淡紅色。兩假聲帶之間的縫隙稱裂前庭,它在歌唱發聲時主要起阻擋氣流的作用,一般不參與振動。喉室則在真聲帶與假聲帶之間,是一個粘膜裂縫狀陷巢,兩側各一個,像一小袋。由於它所在特殊部位,因而對歌聲音高、音色和元音的形成,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之所以可以聽到很有質感的聲音,是因為聲音發出後還要產生共鳴。歌聲共鳴器官由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與各竇組成。其中胸腔、鼻腔屬於不可調節的固定共鳴腔;而喉腔、咽腔與口腔屬於可調節的可變共鳴腔。歌唱時,聲帶所產生的震波,一部分順喉室、咽腔、口腔、鼻腔、頭腔各竇去形成共鳴,而另一部分則順氣管到支氣管(胸腔)去形成共鳴。
正是靠這些器官的緊密配合,聲音得以發出,但是我們聽到每個人的聲音卻千差萬別,有的好聽,有的不好聽,這就不光是生理結構的問題了,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發生的原理。
歌聲可以分為物理屬性與心理屬性。聲樂學認為,物體振動具有三種物理屬性,即頻率、振幅和振動成分。由此對應在聽覺感受上亦產生三種心理屬性,即音高、音量以及音色。
歌聲的振動頻率即聲帶每秒鐘振動的次數。振動次數愈多,頻率愈大,通過聽覺感知聲音愈高,反之愈低。一般而言,在產生振動時,聲帶形狀愈長、愈厚、愈鬆弛,則聲帶振動的次數愈少,發出的聲音愈低;聲帶形狀愈短、愈薄、緊張度愈強,則聲帶振動次數愈多,發出的聲音愈高。比如女聲的聲帶比男聲的聲帶更短、更窄、更薄,因而音區比男聲天生高一個八度。
音量主要取決於聲帶振動的振幅(聲帶顫動時所佔空間的大小)。強音量是聲帶作較大幅度、較寬振動的結果,而弱音量則是聲帶作較小幅度、較窄振動的結果。一般而言平時說話時聲門下的氣壓在呼氣時大約在667pa左右,而歌唱發聲時則迅速增至5.3 - 6.7kpa左右。因此,聲門下氣壓大,聲帶振幅大,聲音就響亮。
歌聲音色的形成取決於多種因素,音響學所指的聲音,實質上都是由許多純音按照一定的規律組成的,稱為複合音。這些純音只是樂音中的一個振動部分,組成樂音的各個純音,各有不同的頻率,因此高度也就不同。頻率最低的第一純音,又叫基音。樂音的高度,一般是由基音頻率(基頻)決定,基頻也就是樂音的頻率。其他純音的頻率都比基頻高,統稱泛音。樂音的音色到底如何,往往是由泛音的數量、頻率和強度的不同所決定的。
另一個影響樂音質量的因素是喉頭所處的位置是否得當,發聲時是否穩定鬆開,將直接影響到歌聲發出的質量,那麼,喉頭究竟應處在什麼位置才能發出最美的聲音呢?經實驗得出結論:在鏡前,如果試作打哈欠狀,你會立即感到,略向前突出的喉頭(喉結)下降,在這個位置上發出的聲音是悶暗的,然後再做吞嚥動作,你會看到喉頭上升,在這個位置上發出的聲音刺耳難聽,帶有喉音;喉頭的這兩種極端位置之間相距5cm6cm或更多些。喉頭這樣移動是在第三到第六節頸椎之間進行,在平常的安靜狀態中,喉頭處於頸部中間略靠下的位置上,此時發出的聲音,聽起來最為悅耳。
另外一個大家熟知的問題是,唱歌好的人往往都善於用假聲。根據發聲生理學的研究,真聲主要是使聲帶作整體振動,聲門完全閉合,發出的一種明亮厚實的聲音。真聲類包括我們所說的胸聲、大嗓子、大本腔等,這種聲音振動頻率較低,靈活性較差。假聲則是使聲帶作局部振動,聲門閉合呈梭形合縫狀,邊緣變薄且銳利,發出的高遠輕巧的聲音。這種聲音頻率高,靈活性強,但音質較空虛。屬於假聲類的有小嗓子、頭聲等。很多人誤以為真聲是真聲帶發出的聲音,而假聲則是由假聲帶發出的聲音。其實,無論真聲或是假聲,都是由真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只不過振動的形態不同而已。
真正的好聲音應該是綜合了真聲與假聲發聲法的優勢,不像真聲那麼重,又沒有純假聲那種虛沓感,這就是唱歌的人著重訓練的混合聲。
混合聲也有很多種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真聲與假聲的比例上:一種是以真聲為主,混合少量的假聲成分。這種聲音聽起來明亮結實,演唱質朴,語音親切自然。中國民族歌唱多采用此發聲法;二是以假聲為主,混入少量真聲。這種聲音聽起來高遠輕巧,演唱風格雋永秀麗。美聲唱法的女歌者多采用此法;還有一種是以真假各半者。這類聲音聽來柔和、圓潤、亮度適中。運用這種混聲演唱的歌者嗓音可縮性強,既能演唱現代歌曲、西歐歌劇詠嘆調,又能演唱富於民族風格的歌曲,甚至還能演唱某些戲曲選段。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混合聲,下真上假,即中低聲區用真聲演唱,高聲區則用假聲演唱。這種唱法,僅僅是為風格的需要而採用。中國某些地方戲曲中的花旦、老旦常採用此法演唱,青海民歌花兒唱法中的男聲亦常常採用此種方法。
了解了發音的原理和技巧,還需要刻苦的訓練,才能發出真正的好聲音。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好嗓音,唱歌時能一展美麗的歌喉。然而唱歌也是一門技藝,需要各個器官的密切協作。歌唱時,發聲器官除口腔、鼻腔等體外器官外,大部分器官分均生長在體內,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這些器官的神經反應均不敏感,因此,要想改造他們的性能卻非易事。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登營道出了好聲音背後的奧秘。
歌唱只能是在人體高級神經系統支配下,通過調節體外器官的生理性能,獲得某種符合聲音發展規律的生理感覺,去間接控制體內發聲器官,達到改善歌聲質量的目的。所以,只有當歌唱者尋找到正確的發聲歌唱生理感覺,並經過一段科學的訓練過程,使其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後,才能穩固地獲得較為理想的歌聲。我們可以從生理、心理和發音技巧幾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人體直接參與發聲活動的器官由呼吸器官、發聲振動器官、共鳴器官、語言器官與聽覺感受器官等五部分組成。
呼吸器官由口、鼻、喉頭、氣管、支氣管、胸肋、肺臟、橫膈膜、腹肌等組成。歌唱時完全依賴這些器官進行吸入與呼出空氣的循環交替來完成歌唱活動的全過程。肺臟是呼吸的中心,在肺臟與腹腔交匯處有一層韌性很強的隔膜叫橫膈膜,這也是極其重要的歌唱呼吸器官。
發聲振動器官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喉頭聲帶,沒有這一部分參與,再好的聲音也出不來。喉頭位於氣管的上端,上接舌骨下連氣管;會厭位於氣管口上,形如扁葉狀,當吞嚥食物時,它便蓋住喉頭,以保護呼吸器官,歌唱時它便有力捲起,使喉嚨打開,輔助歌聲共鳴;甲狀軟骨位於頸前正中,由左右對稱的兩塊四邊形骨板組成,形如一本打開的書,合縫處在頸前突出,俗稱喉結。健康的聲帶在喉內成兩片白色薄片狀,邊緣整齊,當聲帶充血時呈粉紅色或紅色。
除了真聲帶,還有我們所說的假聲帶。在聲帶上方靠近喉口的管壁處,有一對左右生長的室襞就是假聲帶,它與真聲帶呈平行狀態,其表面呈淡紅色。兩假聲帶之間的縫隙稱裂前庭,它在歌唱發聲時主要起阻擋氣流的作用,一般不參與振動。喉室則在真聲帶與假聲帶之間,是一個粘膜裂縫狀陷巢,兩側各一個,像一小袋。由於它所在特殊部位,因而對歌聲音高、音色和元音的形成,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之所以可以聽到很有質感的聲音,是因為聲音發出後還要產生共鳴。歌聲共鳴器官由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與各竇組成。其中胸腔、鼻腔屬於不可調節的固定共鳴腔;而喉腔、咽腔與口腔屬於可調節的可變共鳴腔。歌唱時,聲帶所產生的震波,一部分順喉室、咽腔、口腔、鼻腔、頭腔各竇去形成共鳴,而另一部分則順氣管到支氣管(胸腔)去形成共鳴。
正是靠這些器官的緊密配合,聲音得以發出,但是我們聽到每個人的聲音卻千差萬別,有的好聽,有的不好聽,這就不光是生理結構的問題了,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發生的原理。
歌聲可以分為物理屬性與心理屬性。聲樂學認為,物體振動具有三種物理屬性,即頻率、振幅和振動成分。由此對應在聽覺感受上亦產生三種心理屬性,即音高、音量以及音色。
歌聲的振動頻率即聲帶每秒鐘振動的次數。振動次數愈多,頻率愈大,通過聽覺感知聲音愈高,反之愈低。一般而言,在產生振動時,聲帶形狀愈長、愈厚、愈鬆弛,則聲帶振動的次數愈少,發出的聲音愈低;聲帶形狀愈短、愈薄、緊張度愈強,則聲帶振動次數愈多,發出的聲音愈高。比如女聲的聲帶比男聲的聲帶更短、更窄、更薄,因而音區比男聲天生高一個八度。
音量主要取決於聲帶振動的振幅(聲帶顫動時所佔空間的大小)。強音量是聲帶作較大幅度、較寬振動的結果,而弱音量則是聲帶作較小幅度、較窄振動的結果。一般而言平時說話時聲門下的氣壓在呼氣時大約在667pa左右,而歌唱發聲時則迅速增至5.3 - 6.7kpa左右。因此,聲門下氣壓大,聲帶振幅大,聲音就響亮。
歌聲音色的形成取決於多種因素,音響學所指的聲音,實質上都是由許多純音按照一定的規律組成的,稱為複合音。這些純音只是樂音中的一個振動部分,組成樂音的各個純音,各有不同的頻率,因此高度也就不同。頻率最低的第一純音,又叫基音。樂音的高度,一般是由基音頻率(基頻)決定,基頻也就是樂音的頻率。其他純音的頻率都比基頻高,統稱泛音。樂音的音色到底如何,往往是由泛音的數量、頻率和強度的不同所決定的。
另一個影響樂音質量的因素是喉頭所處的位置是否得當,發聲時是否穩定鬆開,將直接影響到歌聲發出的質量,那麼,喉頭究竟應處在什麼位置才能發出最美的聲音呢?經實驗得出結論:在鏡前,如果試作打哈欠狀,你會立即感到,略向前突出的喉頭(喉結)下降,在這個位置上發出的聲音是悶暗的,然後再做吞嚥動作,你會看到喉頭上升,在這個位置上發出的聲音刺耳難聽,帶有喉音;喉頭的這兩種極端位置之間相距5cm6cm或更多些。喉頭這樣移動是在第三到第六節頸椎之間進行,在平常的安靜狀態中,喉頭處於頸部中間略靠下的位置上,此時發出的聲音,聽起來最為悅耳。
另外一個大家熟知的問題是,唱歌好的人往往都善於用假聲。根據發聲生理學的研究,真聲主要是使聲帶作整體振動,聲門完全閉合,發出的一種明亮厚實的聲音。真聲類包括我們所說的胸聲、大嗓子、大本腔等,這種聲音振動頻率較低,靈活性較差。假聲則是使聲帶作局部振動,聲門閉合呈梭形合縫狀,邊緣變薄且銳利,發出的高遠輕巧的聲音。這種聲音頻率高,靈活性強,但音質較空虛。屬於假聲類的有小嗓子、頭聲等。很多人誤以為真聲是真聲帶發出的聲音,而假聲則是由假聲帶發出的聲音。其實,無論真聲或是假聲,都是由真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只不過振動的形態不同而已。
真正的好聲音應該是綜合了真聲與假聲發聲法的優勢,不像真聲那麼重,又沒有純假聲那種虛沓感,這就是唱歌的人著重訓練的混合聲。
混合聲也有很多種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真聲與假聲的比例上:一種是以真聲為主,混合少量的假聲成分。這種聲音聽起來明亮結實,演唱質朴,語音親切自然。中國民族歌唱多采用此發聲法;二是以假聲為主,混入少量真聲。這種聲音聽起來高遠輕巧,演唱風格雋永秀麗。美聲唱法的女歌者多采用此法;還有一種是以真假各半者。這類聲音聽來柔和、圓潤、亮度適中。運用這種混聲演唱的歌者嗓音可縮性強,既能演唱現代歌曲、西歐歌劇詠嘆調,又能演唱富於民族風格的歌曲,甚至還能演唱某些戲曲選段。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混合聲,下真上假,即中低聲區用真聲演唱,高聲區則用假聲演唱。這種唱法,僅僅是為風格的需要而採用。中國某些地方戲曲中的花旦、老旦常採用此法演唱,青海民歌花兒唱法中的男聲亦常常採用此種方法。
了解了發音的原理和技巧,還需要刻苦的訓練,才能發出真正的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