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4441668107386622

    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

    突觸後電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突觸後神經元膜電位的改變,由神經遞質的釋放所產生

    結合位點(binding site)神經遞質與受體分子的特定部位的結合點,結合位點的形狀和神經遞質分子的形狀是互補的,神經遞質的作用是通過與結合位點的接觸達到的

    配體(ligand)與結合位點相結合的化學物質叫做配體,神經遞質由神經元產生和釋放是天然配體,自然界中的其他物質也可以充當配體,通常是動植物的毒液,此外還有人工製造的配體

    樹突棘(dendritic spine)在樹突的表面形成突出的位置有紐扣一般的凸起

    突觸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位於軸突終扣的頂端,神經遞質由此釋放

    突觸後膜(postsynaptic membrane)位於軸突終扣的對面,接受信息。突觸後膜比其他地方的細胞膜要厚密一些,這是因為受體的存在,受體是一種分化的蛋白質分子,能感受到突觸間隙中的神經遞質

    突觸間隙(synaptic cleft)位於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之間的空間

    突觸小泡(synaptic vesicle)軸突終扣和細胞液中含有小的、球形的或者卵形的突出小泡,內含神經遞質分子。它產生於胞體,通過快速的軸漿運輸被轉運到軸突終扣

    釋放區(release zone)突觸前膜中突觸小泡大量分布的區域,神經遞質從釋放區被釋放到間隙中

    神經遞質的釋放是在動作電位沿著軸突或者軸突分支傳導時,軸突終扣發生了一些變化,突觸前膜的一些突觸小泡與細胞膜融合並且解體,把原來包裹的物質釋放到突觸間隙中

    突觸後受體(postsynaptic receptor)突觸後膜的特殊蛋白分子,其上有神經遞質的結合位點

    神經遞質控制的離子通道(neurotransmitter-dependent ion channel)在神經遞質與突觸後膜受體結合後開放的離子通道,在突觸後膜上共發現三種神經遞質控制的離子通道,鈉通道、鉀通道和氯通道

    促離子型受體(ionotropic receptor)當合適的神經遞質和它結合以後,離子通道就會打開,這種受體叫做促離子型受體。這種受體對一種叫做乙酰膽鹼的神經遞質非常敏感,並且含有鈉離子通道,當這些通道開放時,鈉離子進入細胞使細胞膜超級化

    促代謝型受體(metabortopic recetor)一些受體引發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後開放離子通道,這些受體稱為促代謝型受體,因為它們引發的一些反應需要消耗代謝產生的能量

    G蛋白(G protein)一種與代謝型受體耦聯的蛋白,在配體與被激活的受體結合後,將信息傳遞到其他分子。激活的G蛋白激活一種酶,引發化學物質第二信使的產生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在G蛋白激活一種酶後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攜帶的信息能夠打開離子通道或引起細胞內其他的活動。第一個被發現的第二信使是腺苷酸環化酶,是ATP三磷酸腺苷生成的化學物質

    突觸後電位是神經遞質激活突觸後受體從而產生的短暫的去極化或者超極化過程,它的短暫性是因為重攝取和酶降解兩個機制

    興奮性突觸後電位[excitatory postsynatic potential(EPSP)]由軸突終扣釋放的神經遞質釋放引起突觸後膜的興奮性去極化

    抑制性突觸後電位[inhibitory postsnaptic potential(IPSP)]由終扣釋放的神經遞質釋放引起突觸後膜的抑制性超極化

    重攝取(reuptake)由終扣釋放的神經遞質被重新攝回,終止突觸後電位。幾乎所有的有神經遞質引發的突觸後電位都是由重攝取來終結的

    酶失活(enzymatic deactivation)是指神經遞質被一種酶所降解,通過酶的釋放改變神經遞質的結構。我們目前所知道的通過酶失活方式降解的神經遞質只有一種——乙酰膽鹼(ACh)。肌肉纖維間的神經元突出和一些腦神經元突出的信息交流是通過乙酰膽鹼來介導的

    乙酰膽鹼[acetylcholine(ACh)]腦、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中發現的一種神經遞質,負責肌肉收縮

    乙酰膽鹼酯酶[acetylchollinesterase(AChE)]一種酶,在它釋放入終扣後很快能破壞乙酰膽鹼,從而終止突觸後電位

    興奮性突觸後電位提高了突觸後神經元激發動作電位的可能性,抑制性神經突觸後電位則降低了這種可能性。因此一個神經元放電的頻率取決於與它的胞體和樹突相連的興奮性或者抑制性突觸地相對活性。

    神經整合(neural integration)抑制性和興奮性突觸後電位加和,並控制神經元發放頻率的過程

    自受體(autoreceptor)許多神經元上的受體接受自身釋放的神經遞質,這些受體稱為自受體。大部分情況下,這些自受體並不控制離子通道,因此結合了神經遞質以後,自受體並不能引起膜電位的變化。它們控制的是內部過程,包括神經遞質的合成與釋放。多數情況下,自受體激活引發的作用是抑制性的,研究者一般認為自受體是調控神經遞質釋放量的系統的一部分。

    突觸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軸軸突觸中的突觸前終扣的一種活動,以降低突觸後終扣神經遞質釋放的量

    突觸前興奮(presynatpic facilitation)軸軸突觸中的突觸前終扣的一種活動,以增加突觸後終扣神經遞質釋放的量

    神經調質(neuromodulator)一種機體自然分泌的物質,其作用類似神經遞質,但是並不侷限於突觸間隙,可以通過細胞外液擴散。它們能夠調節某一腦區的許多神經元的活動,例如神經調質調節失眠、恐懼和疼痛等行為狀態。大部分神經調質包含蛋白質樣分子多肽

    激素(hormone)由內分泌腺釋放並影響其他器官靶細胞的化學物質,多數激素由內分泌腺的細胞分泌,其他的激素由多種器官如胃、腸和腦中分化的細胞分泌。激素與位於細胞表面、細胞膜或者細胞核的受體結合,調節這些細胞包括神經元的活動

    內分泌腺(endocrine gland)一種腺體,分泌的液體到細胞外的毛細血管周圍,然後進入血流

    靶細胞(target cell)一類含有對應特定激素的感受器細胞,受激素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線局域網採用的協議是什麼?